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高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新平台的同时也并存着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净化新媒体阵地的舆论环境,从而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环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依据新媒体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新媒体的内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的新型媒体形态,是依托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等,以计算机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的传播信息的载体,它以其高技术支持、数字化、交互性等构建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空间。
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满足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但是过分依赖新媒体而缺乏独立思考,会使他们忽视对知识的大量积累,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新媒体在改变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媒体信息,大学生容易沉溺于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完全依赖新媒体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由于互联网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反动信息,庸俗信息,虚假信息等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影响
1.新媒体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新媒体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距离。由于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向老师咨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借助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感知学生的情绪状态,发现需要关注的学生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与隔阂,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拉近沟通者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沟通、交流与交往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体条件下,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的发表各自的见解,畅所欲言。高校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中传达的这些讯息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心理变化以及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与沟通,建立心理预警机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从而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增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
2.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环境容易导致信仰的迷茫与缺失。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最缺少的就是信仰。当今,新媒体在大学校园里盛行,微博,微信,互联网络等新媒体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课外生活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这些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替代品,容易导致大学生精神与信仰的缺失。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在主流舆论之外不断扩张、并且发挥作用,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有一些大学生开始迷信宗教、星座或者是神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淡化。
其次,新媒体环境增加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手机网络、互联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出现的信息不受文化和地域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毫无约束的氛围中直接面对各种信息的诱惑,大学生对所接触的信息已经逐步脱离了教师与家长等的权威控制。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学生不能进行理性思考,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会影响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而增加了大学生马克思信仰教育的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实践路径
1.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进行统一的新媒介理论以及新媒体使用培训,使其成为具有深厚的传播学理论修养,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新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面对新媒体这个信息时代的新事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者要主动去学习和使用新媒体,并在深入的学习中不断研究新媒体的发展背景、特性以及影响等,设法将网络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中来,从而不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针对目前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互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和渗透。
2.净化新媒体阵地的舆论环境
政府信息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新媒体载体的信息监管,也应联合相关立法机构,把普通法律的修订与新媒体公共话语空间的专门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健全和完善新媒体载体中网民言行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净化新媒体的舆论环境。各高校也应建立和健全校园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校园媒体信息的甄别、审查、过滤以及追踪等工作,对非法、反动的信息从源头上进行遏制,把在新媒体环境下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2]宫承.《新媒体概论》(第三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
[4]王晨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现状评述》[J].职业教育,2014,8
[5]程新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
谌俊(1989.4~ ),女,汉族,湖北随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环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依据新媒体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新媒体的内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的新型媒体形态,是依托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等,以计算机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的传播信息的载体,它以其高技术支持、数字化、交互性等构建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空间。
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满足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但是过分依赖新媒体而缺乏独立思考,会使他们忽视对知识的大量积累,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新媒体在改变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媒体信息,大学生容易沉溺于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完全依赖新媒体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由于互联网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反动信息,庸俗信息,虚假信息等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影响
1.新媒体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新媒体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距离。由于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向老师咨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借助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感知学生的情绪状态,发现需要关注的学生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与隔阂,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拉近沟通者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沟通、交流与交往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体条件下,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的发表各自的见解,畅所欲言。高校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中传达的这些讯息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心理变化以及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与沟通,建立心理预警机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从而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增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
2.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环境容易导致信仰的迷茫与缺失。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最缺少的就是信仰。当今,新媒体在大学校园里盛行,微博,微信,互联网络等新媒体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课外生活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这些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替代品,容易导致大学生精神与信仰的缺失。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在主流舆论之外不断扩张、并且发挥作用,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有一些大学生开始迷信宗教、星座或者是神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淡化。
其次,新媒体环境增加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手机网络、互联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出现的信息不受文化和地域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毫无约束的氛围中直接面对各种信息的诱惑,大学生对所接触的信息已经逐步脱离了教师与家长等的权威控制。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学生不能进行理性思考,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会影响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而增加了大学生马克思信仰教育的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实践路径
1.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进行统一的新媒介理论以及新媒体使用培训,使其成为具有深厚的传播学理论修养,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新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面对新媒体这个信息时代的新事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者要主动去学习和使用新媒体,并在深入的学习中不断研究新媒体的发展背景、特性以及影响等,设法将网络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中来,从而不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针对目前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互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和渗透。
2.净化新媒体阵地的舆论环境
政府信息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新媒体载体的信息监管,也应联合相关立法机构,把普通法律的修订与新媒体公共话语空间的专门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健全和完善新媒体载体中网民言行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净化新媒体的舆论环境。各高校也应建立和健全校园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校园媒体信息的甄别、审查、过滤以及追踪等工作,对非法、反动的信息从源头上进行遏制,把在新媒体环境下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2]宫承.《新媒体概论》(第三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
[4]王晨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现状评述》[J].职业教育,2014,8
[5]程新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
作者简介:
谌俊(1989.4~ ),女,汉族,湖北随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