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雷锋 永远的爱——写在北京雷锋小学命名20周年之际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ob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钟鼓楼附近一条幽静的小巷中,有一所全国闻名的德育特色校——北京雷锋小学。教学楼外墙上,雷锋叔叔的笑脸迎接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里学习知识、陶冶品行,又目送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学校原名西城区双寺小学,自1973年开展学雷锋教育,1990年北京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教委)正式命名为北 Beijing Bell Drum Tower near a quiet alley, there is a well-known m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 Beijing Lei Fe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Building on the outer wall, Uncle Lei Feng smiles to meet th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children here to learn knowledge, cultivate the line of conduct, but also watched them toward a better future. School formerly known as Xicheng District Shuangsi primary school, since 1973 to carry out learning Lei Feng education,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1990, the Municipal Bureau of Education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officially named North
其他文献
《好逑传》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影响巨大,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它的艺术成就和评价都不高。作者创作《好逑传》,旨在以文学作品为媒介宣扬封建论礼教化,用封建的故事情节对抗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电力企业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开始探索新型的电力营销.与普通的营销手段比较,电力营销有
燕子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意象。晏殊之词,擅睹物兴情,抒发对生命悲喜的沉思,其词所取意象颇多,尤喜“燕子”,在《珠玉词》中出现多达二十四次。本文中,笔者试析“燕子”意象在晏殊
光影记:关于《放牛班的春天》  编者的话:  这是一组观影后的感受,形式上却不是我们一般常见的观后感。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些并不是完整的文章,但是,它们在形式上更开门见山,在内容上更直抒胸臆,因而,它们的呼唤更简单、更直接、更真实,让你更容易被打动,更容易被唤醒,也更渴望融入——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希望你读后也有同感,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让我们的读者朋友都看到你对书、对电影、或者对音乐的感受。
有则故事说,每个孩子都是掉到人间的天使,他们来到人间,是因为翅膀断了。他们并没有忘记天空,他们向往飞翔,他们渴望能够遇到一个可以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我想,对于这所叫“池塘之底”的乡间寄宿学校的孩子来说,马修就是来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而纤弱的。将一群问题少年集中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被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天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得到的教育只是“犯事
看《放牛班的春天》已颇有时日,心里那种暖暖的感觉依然流淌。与前段时间看《死亡诗社》时越看心里越堵得慌的感觉,形成鲜明对比。  《死亡诗社》结束时,只让人觉得无语,久久地不知说什么好。在铁的事实面前,教训是惨痛的,前途是渺茫的,虽然最后孩子们齐声高喊“船长,我的船长”,好像从中嗅到了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但那也只能是泡影。  看《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觉是在听一场音乐会。故事开篇便是深情的《歌声伴我心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剧,每个悲剧后面都有一段沉重的历史,每个悲剧人物都承载了一定的时代因素及性格因素。伊莲是伟大的法国文学作家名著《钟楼怪人》中的吉普赛女郎,为爱情
工程界有句久负盛名的老话:你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经济。90年代早期,科学发射任务的费用越来越高。美国宇航局为了安托人们对此所表现的不满情绪,公开提出了“更快、更好
中国美术理论在上世纪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兴盛、多元化的论争,出现了一些新式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回顾历史可以解决当下不断涌现的系列问题,故而“温故知新”的探讨
通过论述母女两代在异国他乡对自己身份的寻求与探索过程,揭示后殖民时代华裔的身份认同过程的艰辛与宿命。华裔女儿们排斥母亲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又不为美国主流文化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