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好读书与徒步的王敬,进入留学行业13年以来,只备有两套西装。平日,青春有型的运动衣、舒适的运动鞋、双肩背,是他往返于公司和家的标配。由于工作忙,王敬只有在十一长假里,才有机会去他喜爱的“丝绸之路”国内段徒步,平时只有将此爱好放在上下班的途中进行,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他都用双脚丈量过。
在摄影棚接受《留学》采访的当天,王敬拿起挂在衣橱久未穿起的西装感慨万千,那一天刚好是他创业后的一年整。2014年10月,他创立了美世留学,任CEO。如果你对美世了解不多,那么你可能熟悉他的前任公司——2002年至2014年,王敬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下属的嘉华世达留学公司任市场总监、美国部业务总监、商业渠道部总监,12年间,他带领美国业务部从3人做起,直到发展至270余人,对美业务部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占公司总营收的60%。
《留学》即将分享一个留学行业人的故事,在他平淡如水的工科生气质中,隐藏着一颗强韧的领袖之心。
“花10000个小时研究留学论坛”
学霸变专家
朋友圈里曾有一条广受关注的鸡汤文,大意为“据调查报告显示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以每天练习5小时,每年300天来计算,需要近7年的时间才能变为该领域的专家。
王敬本科四年的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但因受到早期被公派留学美国的家人影响,很早就励志要去美国读书。王敬的老家位于河南新乡,这座南临黄河,与郑州、开封相望的城市,曾出过不少名人,世界乒乓球冠军刘国梁,作家刘震云、柏杨,民族歌唱家关牧村,皆是新乡人。王敬近70岁的大伯,作为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早期留学生在家乡也颇具名气。
“大伯是我的英语启蒙者,当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一年后,被公派到美国学航空专业,在我们老家比较知名。小时候,大伯每晚都从美国给家里打电话,小学一年级时26个英文字母我已很熟,受他的影响,我爱看《福尔摩斯》。家中的晚辈我算启蒙比较早,可能是这个氛围最终影响了我毕业后只想去美国。”
大学四年间,他一心为出国做准备,为申请去美国的学校,考遍托福、GRE,将当年所有的留学论坛信息逐条研究过。“因为自己要出去,当年比较火的几个论坛天天看,尤其是针对美国的内容。”大学四年,王敬完成了10000个小时以上对美国留学申请的信息积累。
2002年,王敬终于通过DIY申请拿到了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全奖。无奈受“9·11事件”影响,他连续被美国使馆三次拒签。为了咨询签证问题,王敬找到了嘉华世达留学公司,结果,机缘巧合地留在了那里工作。“非常偶然地开始干留学服务,进入美国部后发现我当时不用培训,直接上 手。”
“最近很多学生问我如何选专业,我一直强调要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然后拿自己的经历做例子,其实没有一段经历是浪费的,所有的能力最后都会综合性地用上。”就这样,王敬从嘉华世达美国留学部顾问做起,没想到一干就是12年。
“12年带领美国部从3人发展至270人”
嘉华世达最年轻的高管
2002年,国内的美国留学热还未兴起,嘉华世达对美业务部只有3人。2003年之后,王敬在工作期间,通过对市场推广、院校渠道、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的深入学习与了解,得出“未来美国留学市场会火”的结论,他建议领导“扩大团队,如果今年我们的投入能达到100万,明年业务量将翻番。”领导思考后认为当时对美业务对公司的整体贡献很小,便同意王敬带队一试。
果然,2003年之后留学市场美国申请人数增多,趋势渐强。“第一年的营业额达到100多万,后来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业务量最大的时候,美国部占嘉华总盈收的70%。12年间,美国部团队从最初的3人发展至270人。”当《留学》询问是哪些内外因素促成了如此爆破式的发展,王敬说一是赶上了美国市场的好形势,二是团队文化好,价值观较为统一。
“我做管理比较早,工作一年后就开始带团队了,是当时嘉华世达美国部高管层里年龄最小的。嘉华世达美国部的培训体系,人力架构是我搭的。”王敬的领导们当时最关心的是美国部在第二年能完成多少业绩,其余他想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招人、搭团队等事宜都不干涉,在权限上给予王敬极大的支持。
作为当年高管团队里唯一的年轻人,领导经常因他不爱穿西装而批评他是“典型的80后”,也许这是今天90后们所无法理解的要求。但王敬依然坚持了穿运动装的习惯,让自己保持舒适,求新求 变。
在运营和管理能力飞速进步的12年中,王敬渐渐发觉,传统留学机构在体制上业务板块各自为战,各部门很独立,整合是很困难的。公司除品牌效应,已无法提供太多的发展支持。在分别负责做市场、品牌、宣传、公关,建立外地分公司,运营商业渠道部后,王敬意识到在现有体系下想创新已不太可能。“当你想做新东西时,领导永远会说一句话,‘把现有这块业务做好,才可以做创新’。”此时,王敬想到了离开与创业。
“教育还能赚钱?”
读北大国际MBA 遇创业投资人
从2003年开始,由于工作需要,王敬开始频繁去美国出差,在几乎走遍了全美排名前100的大学后,美国名校的神秘面纱在他面前一一揭开,原本想去美国圆留学梦的他转而在国内读MBA,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2006年,我受邀去斯坦福大学做培训时,在商学院一星期的所见所闻让我很受震憾。随后结交了美国西北大学中国校委会主席。我说想来国外读书,他反而劝我去北大读MBA。”综合各方面的考虑,王敬确实无法放弃对国内留学行业的深挖与探索。2006至2009年期间,他开始了北京大学MBA班的非全职学生生活,为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人脉与理论基础。
来北京大学读国际MBA班的学生主要是国内金融、房地产、消费品行业的高管,学校全英文授课,向全球招生,王敬认为这里的教学环境相对国际化。“当时我们班外国人大约占15%到20%,其余大部分为外企中的外国高管,国企如中石油海外集团,中国电信海外业务方面的高管等,去了才发现北大国际MBA里做教育的极少,属于另类。” 精彩快问快答
Q=王阳
A=王敬
Q:因为9·11的影响被三次拒签,后来这些年为什么没有再考虑赴美留学?
A:我从一毕业就在嘉华世达,亲手把美国部从零到有地做起来,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可比拟的。领导们也给我很多支持,让我可以放手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工作环境很好的。加上后来接触美国学校的机会非常多,每年可能都要出差四五趟,顶级的学校都接触过了,神秘感渐渐没有了。
2006年去斯坦福培训,大概待了一周,当时觉得很受震憾。后来认识了西北大学中国校委会主席。我们俩私交不错,我说想来国外再读书,他就一直劝我说,没有必要非在美国读书。身边还有好多人都劝我,你现在的情况,不如去北大读一个最好的。于是2006年我去北大读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MBA班。总得来说,可能是人生际遇,机缘巧合。
Q:做好高端业务的秘诀是什么?
A:市场成本、人力成本、房租三大成本连年上升,压得人喘不过气。虽然简单的出路是将收费增高,但对于客户来说,还是你附加值服务在哪儿的问题,客户愿意付更多钱,但你要有附加值才行,把这个琢磨明白就没问题了。
Q:如何跟投资人谈条件不伤感情?
A:双方对于投资,对于团队要有基本共识,如我们希望公司业务层面长远发展,不追求短平快,投资人也要答应和认可。还有就是一开始就让投资人明白你的诉求,我一共接触过三个投资机构,我跟所有投资人说,就一个要求,必须控股,股权我占大的。我控股50%,并不代表要拿50%的利润。我对所有投资人说必须签一个协议,我要有一票否决权,否则什么都不谈。
Q:下一步的计划?
A:工作上,希望能一直能这么有激情的干下去。把美世带起来,再去做新的东西。生活上希望我的孩子健健康康,他现在15个月大,希望他以后在学业上有成。2014年,有了孩子,第一次创业。得到10年以上同事的支持,12年以来的老朋友的支持,即使和老领导也还是关系很好,那天他还开玩笑,“你说不定哪天又回来了。”然后今天来拍摄杂志封面,正是创业一年时。所以事实证明,再忙,只要你想干一件事,总是可以 的。
Q: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怎样保持年轻活力?
A:不断学习,做新东西,不停的做事业上的发展。我见过无数不同行业的创始人到60岁时,可能钱赚够了,但一旦停下来,精气神就衰落了。男人,要不停开阔眼界,不断挑战新事物,这就是永葆年轻最好的办 法。
Q:那女人呢?
A:女人想要永葆年轻,最好办法是找一个能够一直被她激励、被她领导的男人(笑)。
编辑_王阳
在摄影棚接受《留学》采访的当天,王敬拿起挂在衣橱久未穿起的西装感慨万千,那一天刚好是他创业后的一年整。2014年10月,他创立了美世留学,任CEO。如果你对美世了解不多,那么你可能熟悉他的前任公司——2002年至2014年,王敬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下属的嘉华世达留学公司任市场总监、美国部业务总监、商业渠道部总监,12年间,他带领美国业务部从3人做起,直到发展至270余人,对美业务部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占公司总营收的60%。
《留学》即将分享一个留学行业人的故事,在他平淡如水的工科生气质中,隐藏着一颗强韧的领袖之心。
“花10000个小时研究留学论坛”
学霸变专家
朋友圈里曾有一条广受关注的鸡汤文,大意为“据调查报告显示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以每天练习5小时,每年300天来计算,需要近7年的时间才能变为该领域的专家。
王敬本科四年的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但因受到早期被公派留学美国的家人影响,很早就励志要去美国读书。王敬的老家位于河南新乡,这座南临黄河,与郑州、开封相望的城市,曾出过不少名人,世界乒乓球冠军刘国梁,作家刘震云、柏杨,民族歌唱家关牧村,皆是新乡人。王敬近70岁的大伯,作为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早期留学生在家乡也颇具名气。
“大伯是我的英语启蒙者,当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一年后,被公派到美国学航空专业,在我们老家比较知名。小时候,大伯每晚都从美国给家里打电话,小学一年级时26个英文字母我已很熟,受他的影响,我爱看《福尔摩斯》。家中的晚辈我算启蒙比较早,可能是这个氛围最终影响了我毕业后只想去美国。”
大学四年间,他一心为出国做准备,为申请去美国的学校,考遍托福、GRE,将当年所有的留学论坛信息逐条研究过。“因为自己要出去,当年比较火的几个论坛天天看,尤其是针对美国的内容。”大学四年,王敬完成了10000个小时以上对美国留学申请的信息积累。
2002年,王敬终于通过DIY申请拿到了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全奖。无奈受“9·11事件”影响,他连续被美国使馆三次拒签。为了咨询签证问题,王敬找到了嘉华世达留学公司,结果,机缘巧合地留在了那里工作。“非常偶然地开始干留学服务,进入美国部后发现我当时不用培训,直接上 手。”
“最近很多学生问我如何选专业,我一直强调要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然后拿自己的经历做例子,其实没有一段经历是浪费的,所有的能力最后都会综合性地用上。”就这样,王敬从嘉华世达美国留学部顾问做起,没想到一干就是12年。
“12年带领美国部从3人发展至270人”
嘉华世达最年轻的高管
2002年,国内的美国留学热还未兴起,嘉华世达对美业务部只有3人。2003年之后,王敬在工作期间,通过对市场推广、院校渠道、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的深入学习与了解,得出“未来美国留学市场会火”的结论,他建议领导“扩大团队,如果今年我们的投入能达到100万,明年业务量将翻番。”领导思考后认为当时对美业务对公司的整体贡献很小,便同意王敬带队一试。
果然,2003年之后留学市场美国申请人数增多,趋势渐强。“第一年的营业额达到100多万,后来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业务量最大的时候,美国部占嘉华总盈收的70%。12年间,美国部团队从最初的3人发展至270人。”当《留学》询问是哪些内外因素促成了如此爆破式的发展,王敬说一是赶上了美国市场的好形势,二是团队文化好,价值观较为统一。
“我做管理比较早,工作一年后就开始带团队了,是当时嘉华世达美国部高管层里年龄最小的。嘉华世达美国部的培训体系,人力架构是我搭的。”王敬的领导们当时最关心的是美国部在第二年能完成多少业绩,其余他想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招人、搭团队等事宜都不干涉,在权限上给予王敬极大的支持。
作为当年高管团队里唯一的年轻人,领导经常因他不爱穿西装而批评他是“典型的80后”,也许这是今天90后们所无法理解的要求。但王敬依然坚持了穿运动装的习惯,让自己保持舒适,求新求 变。
在运营和管理能力飞速进步的12年中,王敬渐渐发觉,传统留学机构在体制上业务板块各自为战,各部门很独立,整合是很困难的。公司除品牌效应,已无法提供太多的发展支持。在分别负责做市场、品牌、宣传、公关,建立外地分公司,运营商业渠道部后,王敬意识到在现有体系下想创新已不太可能。“当你想做新东西时,领导永远会说一句话,‘把现有这块业务做好,才可以做创新’。”此时,王敬想到了离开与创业。
“教育还能赚钱?”
读北大国际MBA 遇创业投资人
从2003年开始,由于工作需要,王敬开始频繁去美国出差,在几乎走遍了全美排名前100的大学后,美国名校的神秘面纱在他面前一一揭开,原本想去美国圆留学梦的他转而在国内读MBA,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2006年,我受邀去斯坦福大学做培训时,在商学院一星期的所见所闻让我很受震憾。随后结交了美国西北大学中国校委会主席。我说想来国外读书,他反而劝我去北大读MBA。”综合各方面的考虑,王敬确实无法放弃对国内留学行业的深挖与探索。2006至2009年期间,他开始了北京大学MBA班的非全职学生生活,为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人脉与理论基础。
来北京大学读国际MBA班的学生主要是国内金融、房地产、消费品行业的高管,学校全英文授课,向全球招生,王敬认为这里的教学环境相对国际化。“当时我们班外国人大约占15%到20%,其余大部分为外企中的外国高管,国企如中石油海外集团,中国电信海外业务方面的高管等,去了才发现北大国际MBA里做教育的极少,属于另类。” 精彩快问快答
Q=王阳
A=王敬
Q:因为9·11的影响被三次拒签,后来这些年为什么没有再考虑赴美留学?
A:我从一毕业就在嘉华世达,亲手把美国部从零到有地做起来,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可比拟的。领导们也给我很多支持,让我可以放手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工作环境很好的。加上后来接触美国学校的机会非常多,每年可能都要出差四五趟,顶级的学校都接触过了,神秘感渐渐没有了。
2006年去斯坦福培训,大概待了一周,当时觉得很受震憾。后来认识了西北大学中国校委会主席。我们俩私交不错,我说想来国外再读书,他就一直劝我说,没有必要非在美国读书。身边还有好多人都劝我,你现在的情况,不如去北大读一个最好的。于是2006年我去北大读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MBA班。总得来说,可能是人生际遇,机缘巧合。
Q:做好高端业务的秘诀是什么?
A:市场成本、人力成本、房租三大成本连年上升,压得人喘不过气。虽然简单的出路是将收费增高,但对于客户来说,还是你附加值服务在哪儿的问题,客户愿意付更多钱,但你要有附加值才行,把这个琢磨明白就没问题了。
Q:如何跟投资人谈条件不伤感情?
A:双方对于投资,对于团队要有基本共识,如我们希望公司业务层面长远发展,不追求短平快,投资人也要答应和认可。还有就是一开始就让投资人明白你的诉求,我一共接触过三个投资机构,我跟所有投资人说,就一个要求,必须控股,股权我占大的。我控股50%,并不代表要拿50%的利润。我对所有投资人说必须签一个协议,我要有一票否决权,否则什么都不谈。
Q:下一步的计划?
A:工作上,希望能一直能这么有激情的干下去。把美世带起来,再去做新的东西。生活上希望我的孩子健健康康,他现在15个月大,希望他以后在学业上有成。2014年,有了孩子,第一次创业。得到10年以上同事的支持,12年以来的老朋友的支持,即使和老领导也还是关系很好,那天他还开玩笑,“你说不定哪天又回来了。”然后今天来拍摄杂志封面,正是创业一年时。所以事实证明,再忙,只要你想干一件事,总是可以 的。
Q: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怎样保持年轻活力?
A:不断学习,做新东西,不停的做事业上的发展。我见过无数不同行业的创始人到60岁时,可能钱赚够了,但一旦停下来,精气神就衰落了。男人,要不停开阔眼界,不断挑战新事物,这就是永葆年轻最好的办 法。
Q:那女人呢?
A:女人想要永葆年轻,最好办法是找一个能够一直被她激励、被她领导的男人(笑)。
编辑_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