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复兴”主题征文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中华复兴”主题征文继续征稿,欢迎广大中小学生踊跃投稿。征文题目自拟,内容可以围绕祖国家乡、传统文化、梦想、正能量偶像等,不限文体,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2021年12月31日前,将不超过1200字的学生原创作品以word格式发送到投稿邮箱即可参与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将刊登在《智慧少年·润》杂志以及“智慧少年润文摘”微信公众号,并颁发证书,对组织优秀稿件成绩突出的老师将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投稿邮箱:
  527324997@qq.com;
  zhsnr61@126.com;
  runwenzhai2008@126.com
  放学路上
  下课,铃响,放学路上。
  细雨绵绵,绵得透亮,鼻间总有微微润湿的空气驻足,带着丝丝凉意。
  上了公交,人很多。总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抬眼去看窗外的世界。雨丝打在窗上,条条排列得井然有序,大街上的车也整整齐齐地排着长龙般的队伍,等着红灯,久久不曾移动。
  长龙只是缓缓地前移,伴随着时间的奔跑。窗外起风了,玻璃窗上的雨丝乱了,我的心也起了波澜。
  我透过雨,去看红绿灯。红灯好像特别地漫长,仿佛要用尽体内所有的红光一般。在我双眼的催促下,一抹希望的绿光终于映入眼帘。可前排的汽车还是寸步不移,我心生责备,可还是想追根溯源。司机们都摇下车窗来,不断发出抱怨,喇叭声也此起彼伏地响着,催促着前面的一位老人。
  雨,如泼,似倒。
  老人走得更慢了,他的手颤抖起来,将头微微侧过来,带着些抱歉,他鼻梁上的墨镜很显眼。喇叭声渐渐消弱了,我按耐不住内心的焦急,但也心生怜悯。
  忽然,前面一辆车的车门打开了,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司机撑起伞快步走向老人,将伞向老人倾斜过去。老人有点不知所措,只听司机轻声说了一句:“大爷,我扶您过去吧!”老人紧张地点点头,吐出了几个不清晰的字:“谢谢你,小伙子!”此时这位司机的脸上划过一道弧线,这是发自内心的愉悦,雨水在他的镜片上划过,仿佛抒写着赞美他的小诗。到了对面,司机示意老人拿好他的伞,握住老人的手道:“大爷现在安全了!”然后转身淋着雨快步走上了车。老人缓缓转身朝向司机离去的方向,仿佛想看什么,却欲言又止。
  黑暗的阴霾是老人与世界的隔断,但在这位中年司机的温情下被拨开了。
  红灯又来临了,可这次时间仿佛特别快,它的内心可能也被这一幕给感动了吧。长龙终于行驶起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
  雨渐渐变得温和起来,在空中化作了薄薄的水汽,凉意也渐渐消散了。
  到站了,家就在马路对面,当我踏上斑马线,刚才的情景又在眼前浮现。这位司机一个小小的举动,在我心中被放大了,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山,屹立在眼前,使人心生尊敬。
  蓦然回首,仿佛又看见了那位步履匆匆的司机与步履蹒跚的盲眼老人……
  (指导教师:王晓芬)
  因为坚守
  佚名
  我在一个黄昏与他邂逅,沿着青石巷,青砖碰撞的咚咚声仿佛诉说着一段悠长的岁月。竹林在晚风中掀起浪潮,于橙黄的夕阳下,美得如一块琥珀。伴随着一位竹林旁的裱褙人,将所裱的轻纱守住。
  记得与这位裱褙老人相遇时,他正在调浆糊。他用苍老的双手在木盆里翻搅,加入面粉,倒入水,劲道而不乏柔和的手便忙活起来,手臂的青筋似枯藤缠绕,脸颊的汗珠似玛瑙般剔透。我拿着儿时第一幅画作来装裱,想保留一份美好的童真记忆。沉醉于他调浆糊的痴迷的模样,不知不觉间,我将这份美好封存在了心底。
  岁月的齿轮不觉转过三载。我来装裱的次数也日益增加。竹叶在晚风的婆娑中“沙沙”脆响。老人手握刻刀,正在装裱修复一幅古画。我被猛地拽回三年前那个场景:夕阳澄莹,老人正调着浆糊,一个孩童观望着。
  只是那时没有花鸟草虫在店门口的青石上玩耍,没有沉心镌字帮忙打着招牌,没有飘渺的山水画灵动的描画挂在木墙上罢了……你望着这位裱褙人,他正端详着一幅工笔画:两只白鹭在水草旁嬉戏,一只翘首眺望,一只弯颈翱翔。
  这幅画独有妙处。可惜原来的白色已黯然至极。也许他想守住这份美好,便用刻刀修复好褪色与断痕,提笔,沾染白粉,调匀,上色,古人的画瞬间焕发神采,画面依旧美妙。一经裱褙匠装潢镶饰,将珍藏传代。我赞不绝口,这位裱褙匠,用刻刀与画笔拢聚起被歲月冲散的明丽,用精湛的技艺为古画注入活力,抚平岁月造成的棱角,裂纹。
  那份美好,因为他的坚守,得以修补。
  裱褙技艺起源于晋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时光的变迁中,历久弥新。这位裱褙匠,不仅守住了一幅幅曾经美好的名画,使这朵“瑰丽传统之花”代代相传,更守住了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品质。
  不久前,我再次走进青石巷,他依旧倚在木桌旁屏气凝神。一杯龙井,散发着清香,他望着茶叶沉沉浮浮,聚聚散散,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慨叹。
  竹林依旧在夕阳中摇曳,美得依旧如块琥珀。“敢捡残山取剩水”,这是裱褙匠的勇气与信念,这美好,将不会被岁月揭裱,而是被他——一位裱褙匠——用青淡宣纱装裱起精湛的技艺与坚守的品质,封存心底,永不湮灭。
  我为那些被抢修、被重现美好的古画们庆幸,更为那些传承裱褙的匠师们喝彩!正是他们,这些“大国工匠们”的全心付出,才能让这份传承久久远远地流传开来,传播开去!
  竹间露水依旧剔透,裱褙匠的小屋依旧古朴,心底那片风景依旧迷人……
  (推荐教师:夏年凤)
  留点空间
  上海田家炳中学八年级  马玎
  有段时间我跟着一位老师学习国画,起初只是因为喜欢画中那朦朦胧胧的氛围,向往那幽远的意境:狼毫轻划几下,便有几丛凛厉的墨竹生了出来;提斗轻扫几笔,便有一池斑驳的残荷长出。雍容的牡丹、咿呀的鸟雀,在笔下栩栩如生。学习了一段时日后,我尝试着描摹出心中那令人神往的幽远意境。提笔,调墨,轻重缓急数笔。浓墨画山,淡墨画水,山间点上一群归鸟,水面画上一只孤舟。如此这般在纸上添加了许多景致,搁笔,放远一看,并无那份幽远的意味,不解。老师端详片刻,只说了四个字:“留点空间”。
  “留点空间……”我喃喃重复道。“是的,你的山、水、飞鸟、小舟都画得极漂亮,整个画面也布置得很紧凑——但正是这紧凑,使你的画儿少了几分灵气,少了几分幽远的意境……”老师的声音轻轻柔柔的,可在此时却有金子般的硬度。“你再试试,将山、水那些景物一笔带过,只突出那舟和老者。”
  再度尝试,新的作品有了那么些许味道。一眼看去,最显眼的便是一只独自浮在水面上的小舟。而那舟上老者,只给人留下一个侧面的剪影,隐约可辨认出他身上披着的蓑衣。从那件蓑衣中牵出细细的一笔,便成了钓竿。模模糊糊地,可瞧见其余的景物:远处的苍山,虽看不真切上面生的是什么树,树上结了什么果,但总使人觉得伏脉千里;载舟的水,虽只是草蛇灰线地用“花枝细小”勾了几圈水纹,却不由得让人感叹“满幅皆水”。
  细细思索:从前的画中,山水有些“喧宾夺主”了。要突出那“幽远”,便要使观者乍一眼只见“孤舟”;细品那大片的淡灰阴影,方见远山;由圈圈水纹,看见一片清澈如镜的湖。通过那留出的空间,也许能使人联想到,在那若隐若现的山中,有什么老庙古佛、飞禽走兽。而那碧波万顷之下,有什么珊瑚明珠、龙女鲛纱。因为它们空白,天然地有引人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能给人留下足够的遐想空间。
  无即是有,色即是空,黑墨白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惜墨如金,计白当黑。寥寥数笔丹青,于方寸间勾勒天地,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
  所有的艺术不都是如此?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纸之上,轻重浓淡,疏密有致,黑白辉映间,顿生美感;中国风的摄影作品:素色背景,浓淡得宜,空灵深远;鲁迅先生的《药》:富家子弟的命运在人们的议论中渐渐明晰起来……人生也当是这般,留点空间,便有了无限可能。
  于是懂得,技法不一定美,一览无余也不代表美。引人想象的空间,因有了万种风情、无限生机而美。留点空间,在空白之中,盛放所有刹那间的生命联想;放下技法,在空白中,完成浮华散尽后的返璞归真。
  (指导教师:康虞佳)
其他文献
“空气里满是桂花的味道,突然很想念你。” ——题记  我喜欢桂花,这是全家都熟知的,每至深秋,家里都是桂花的芳香。今年,他走得很远,远得让人望不到头,每隔两三个月才有一次通话。  就在前几天,刚结束第三次通话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今年的秋天他不回来了。“今年的秋天就不回去了,工期没到。”即使知道他很忙,但也觉得伤心难过,不是矫情,他确实是答应过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陪我。说话做事都要算数,这也是他
期刊
弈园、竹韵园、荷塘月色、染尽铅华、茶风、玉门春风……17个让人怦然心动的中国式小花园,统统出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以及园林专业一群95后学生们之手。而这些美景,源于一门课程的期末作业。  取名为“屋里乡”的小花园,红砖外墙上有网上淘来的“洛川东路200弄”的号码牌、自己铺设的地砖、留声机、滴答的时钟、上了年代的行李箱、上海里弄里左邻右舍在小竹椅上“嘎三胡”(闲聊)的意境都扑面
期刊
我当老师后,一直顺风顺水。学校突然安排我接手二年级的一个困难班。这个班级的各项表现都比较差,尤其是课堂纪律糟糕。  接手的第一年,我绞尽脑汁想要镇住这帮“匪娃”,但都失败了。班级如同一盘散沙,每天我疲于应付其他班级学生的告状、各种各样的通报批评。  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之后,我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认真反思后,我忽然意识到,这些焦虑和痛苦有很大部分来自过去荣誉建立的虚荣心。当我陶醉在荣誉的光环里时
期刊
在我家,母亲是不懂烹饪,也不大进厨房的。问原因,她回答:“我是西医内科,不动刀。”小时候不懂西医内科究竟是什么,只觉神秘。放学后去诊所等她下班,认真打量她工作的样子,想参透其中奥秘。发现她会向病人细细提问,略作思考,说出病症的名字,然后快速写出一张药单,病人道谢,去药房取药。我问她:“病会好吗?”她说:“当然会啊。”我又问:“那是因为你猜对了病的名字吗?”她笑:“我不是猜的,但你说的也对。”  更
期刊
我摔了一跤,两条腿都摔断了,得拄着拐走路。我妈愁眉苦脸地说:“这下怎么办啊,我们家有三个瘸子了……”  其中有一个瘸子是小狗“赛虎”。半个月前,赛虎和大狗花花在房前屋后追着玩儿,结果一下子冲到了马路上。我们这里地广人少,司机开车都疯了一样地没顾忌,于是就一下子给撞飞了,左边的眼睛和左边前爪都撞坏了。  花花闯了祸,吓坏了,一下子跑掉了。怕挨骂不敢回家,在荒野雪地里整整躲了两天。后来我妈打着手电筒找
期刊
太阳从地平线上爬出来露出红彤彤的脸,绚丽的朝霞像溶化的水彩,在学校里朦胧地渗开。我站在阳台,还在为昨晚成功的表演而感到高兴,当然这都归功于先前练习时努力地尝试。  两个星期前,老师告诉我们学校要举行一次文艺晚会。我们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决定编排一首曲子——《平凡之路》,并很快决定下来:我和YY来弹吉他,另一个同学弹电子琴,其他的合唱。  当然,弹吉他也不是个容易的事儿。要把谱子背得滚瓜烂熟,不能有
期刊
给它拍的熊生里的第一张照片,是2011年,憨萌的它坐在我新买的厚厚的《西夏旅馆》的封面上。素白色的纸上坐一个暖色调的小熊,再衬上“西夏旅馆”那几个格调过高的字,画面顿时文艺到极致。  那是个夏天,我们在去草原的路上,一群乌泱泱的人因为这张照片,礼貌又捧场地短暂围观了我这只九岁的熊。说九岁,并不是出厂时间,而是它来到我身边的时间。虽然颜色略旧,可它还是保持着作为一只熊憨态可掬的娇俏,而且又面相乐观,
期刊
那是发生在我去北海道时的事情。清晨去散步时,我察觉到树底下有什么东西在动。仔细一看,原来是松鼠。  松鼠有一个习惯,一旦发现橡实,就会到处挖洞,把它们埋起来。但松鼠会忘记自己埋橡实的地方,或者干脆忘了埋橡实这件事。所以,凡是松鼠所在之地,都会长出成片的森林。被遗忘的橡实萌发出嫩芽,发育成长,最终变成了森林。  很多时候,正如被松鼠遗忘的橡实长出的森林一样,又如沉睡在父亲书橱里的那本书引导我走上学问
期刊
2002年夏天,我在牧马人布赫额尔登先生与他的妻子乌云其其格女士家中做客。  清晨起来,横越过缀满了露水的草原,眺望远处山丘上陆续从饮水处走回来的马群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新奇经验。  远远望去,总数有五百多匹的马群中,有老有少,有雌有雄。  这些野放的马,一天要回来饮两次水,若是冬天有雪水可饮,它们甚至可以两三个星期都不回家,越走越远。我问布赫额尔登,在这马群之中,有几匹是受过训练,可以用来乘骑的呢?
期刊
苏轼出狱后被下放黄州,整个生命都改变了。当时的人大多不敢理他,因为他是政治犯。  当人家都喜欢你的时候,你爱别人是容易的;如果人家都恨你,你还要说你爱别人,其实不是那么容易。  这个时候,老友马正卿就找了东边的一块坡地给他耕种,所以苏轼取号“东坡居士”。这个时候,苏轼死掉了,苏东坡活了过来。  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这个时候写的。大家读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会感觉到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