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单独以及联合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t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单独以及联合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sion defibrillation, ICD)治疗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EN 及其下属各临床注册试验数据中心、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官方网站、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12月,纳入中外文CRT单独以及联合ICD治疗心衰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3个RCT,包括85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比较,CRT显著改善纽约心功能Ⅰ/Ⅱ级[加权均数差(WMD)=0.05,95%CI 0.01~0.08,P=0.02]和Ⅲ/Ⅳ级心衰患者(WMD=0.03,95%CI 0.01~0.05,P=0.00)左心室射血分数;CRT显著降低纽约心功能Ⅰ/Ⅱ级心衰住院率30%[相对危险度(RR)=0.70,95%CI 0.61~0.81,P<0.01],显著降低纽约心功能Ⅲ/Ⅳ级心衰住院率36%(RR=0.64,95%CI 0.55~0.73,P<0.01);CRT显著降低纽约心功能Ⅰ/Ⅱ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2%(RR=0.78,95%CI 0.65~0.93,P=0.00),显著降低纽约心功能Ⅲ/Ⅳ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0%(RR=0.80,95%CI 0.70~0.91,P=0.00);CRT显著增加纽约心功能Ⅰ/Ⅱ级心衰置入相关并发症0.7倍(RR=1.74,95%CI 1.42~2.13,P<0.01),不增加纽约心功能Ⅲ/Ⅳ级心衰置入相关并发症(RR=1.01,95%CI 0.91~1.12,P=0.88)。与ICD比较,CRT联合ICD显著改善心衰LVEF(WMD=0.03,95%CI 0.00~0.06, P=0.03),显著降低心衰住院率27%(RR=0.73,95%CI 0.64~0.82,P<0.01),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18%(RR=0.82,95%CI 0.72~0.95,P=0.00),CRT联合ICD并不增加置入相关并发症(RR=1.36,95%CI 0.91~2.03,P=0.13)。

结论

CRT显著降低不同程度心衰患者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改善左心室重构,有效逆转心衰的进程;CRT联合ICD较单独应用ICD有更多的临床获益;CRT显著增加纽约心功能Ⅰ/Ⅱ级心衰置入相关并发症0.74倍。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体检职工的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安排某单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不含家属)21 700名进行体检,其中实际体检职工16 416名,符合研究要求且资料完整者14 044名。体检内容包含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采用专用体检记录软件录入体检者资料,体检结束后导出数据,分析UA水平、分布特征及UA和高尿酸血症(HUA)的危险因素。结果体检职工HUA
目的探讨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与KCNQ1基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入选孤立性心房颤动病例95例,社区对照190例。以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扫描病例组KCNQ1基因变异情况,经DNA双脱氧链终止法直接测序验证SSCP结果。在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基础上,采用关联分析分析相关SNPs与心房颤动表现型的关系。结果在孤立性房颤患者中发现了KCNQ1基因3个不同位点的单碱基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西洛他唑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实验分为6组,分别为DMEM阴性对照组(对照组),不同浓度西洛他唑组(共5组,分别给予1.0×10-7 、2.5×10-7、5.0×10-7、7.5×10-7和1.0×10-6 mol/L西洛他唑干预)。细胞计数和四唑盐(MTT)比色试验分析西洛他唑对VSMC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计数仪分析细胞周
目的评价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首次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共60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对可能与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03例心肌桥患者中典型胸痛247例(41.0%)。入院前后心电图存在动态ST-T改变者229例(38%)。共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644段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均非常重要。抗血小板治疗问题涵盖人群广泛,尚未解决的问题较多,新药不断出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定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将对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起到指导作用。
期刊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定义为有心肌缺血特征性症状伴有持续性心电图ST段抬高和继发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释放的一个临床综合征。2012年12月17日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联合在线发表2013年STEMI诊断与治疗指南[1],对2004年发表的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
期刊
目的分析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方法北京社区居民1323名纳入了本研究,其中男性559名,女性764名。MS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的修订定义,439例诊断为MS。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MS发病危险比值比(O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T-proBNP与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校正性别、年龄后,
自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公布心房颤动(房颤)指南后,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有了两个评分系统,即传统的CHADS2评分和欧洲指南推荐的CHA2DS2-VASC评分[1]。后者问世后,在我国就一直存在到底使用哪一种的争论。多数意见认为,由于CHADS2[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糖尿
期刊
载脂蛋白J(apolipoprotein J,apo J)是1983年从公绵羊睾丸液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最初命名为clustering,伴随着其他物种体内的各种细胞其同系物的发现,1992年更名为clusterin(又称apo J)[1]。这种糖蛋白可以与人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和极高密度脂蛋白(VHDL)相结合,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5 000~80 000的异质二聚体蛋白质[2]。apo
期刊
近日当选世界心脏联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理事,参与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区域化和本土化工作。指南区域化和本土化中一个重要议题是不同种族人群使用心血管药物的剂量差异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