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创作语境评述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中西古代城市、建筑以及雕塑在性质、功能、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阐述了我国城市雕塑的当下困境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雕塑;中西比较;创作语境
  Abstract: Through comparing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cities ﹑architectures and sculptures in nature, function, form and other aspects between the ancient China and thewest, the article expounds present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at Chinese urban sculptures are facing.
  Keywords: urban sculptur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reative context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也为城市雕塑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后现代开放的文化背景,多元的艺术渗透,使我国城市雕塑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思维多向、形式语言更为丰富的面貌。一方面,由于西方现代雕塑在内容、形式、手段上与现代建筑环境以及现代生活、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形成的密切关系,让中国雕塑家在汲取和借鉴西方艺术营养时,从艺术观念、创作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上受益匪浅。同时,在倡导继承传统文化精神,打造中国特色的观念驱使下,人们也在努力摆脱过去那种把传统文化精神解读为某种内涵贫乏、形式平庸的表象图式的误区,在创作心态上更趋于成熟。
  但是,所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也是明显的,其一是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与我们自身的丰厚传统缺乏某种传承关系,呈现出先天性的营养不足;其二是人们对城市雕塑的本质、功能包括在环境性、公共性、公众性等认识上的误区以及不良的运作环境,制约了我国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方古代城市雕塑语境比较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可谓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新事物,但从一开始,就与我们自身的传统基因严重脱节。而不像西方,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演变与其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呈现出渐进、逻辑的传承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比较这种差异:
  1、城市性质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古代城市性质和形式的差异,导致了各自对城市雕塑需求的明显不同。在古代欧洲,城市的中心是广场和神庙,它是城市公民社会活动和生活、娱乐的场所。这一性质使广场呈现出灵活的形状和开敞的空间,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可环绕在其周围,满足着各种不同社会功能的需求。如在雅典卫城,无定型的广场处于城中央,建筑群排列也不规则,神庙、雕像、喷泉和作坊等并置于广场四周;在古罗马,城市广场周边由神庙、剧场、竞技场、公共浴室、公共图书馆、府邸等公共建筑群所围合,这些建筑为各种类型的装饰性和纪念性雕塑提供了放置的空间。可以说,开放式的生活方式和公共的集体活动是古希腊、古罗马城市雕塑得以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是以宫殿或作为权势代表的各种衙门的政府机构为中心的,它们往往是以中轴线布局的城池和建筑来构成均衡、对称和庄严感,并且主要以纯粹的建筑或装饰为主要形式。这样的环境严格禁止百姓出入,不可能成为市民参与的公共活动空间。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在结构、功能和城市居民的公共性质上并没有形成像罗马那样对雕塑的强大需求。1在环境设置上,罗马的纪念性雕塑大多与城市建筑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市民活动的城市公共文化景观。而与罗马同时期的汉代帝王、贵族陵寝的仪卫性和纪念性雕塑,以及后来的石窟、寺观中的宗教雕塑,虽不乏在环境、空间以及纪念性、装饰性方面有精湛表现,但在性质、功能和角色上都与前者差异巨大。前者是以城市公共环境以及市民为对象和依托,后者是以镇守陵墓和宗教膜拜为要旨,因此在延续和转换方面,前者对于城市雕塑的发展来说是顺理成章、具有逻辑性的传承关系;而后者却脱节,人们找不到陵墓、石窟、寺观等雕塑与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内在联系。
  2、建筑发展差异
  西方建筑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承前启后、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中主义、现代主义直至后现代主义,其演变有其内在原因和一定的时间周期,而城市雕塑在整体上一直伴随着建筑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以梁架式结构和对称式布局为主要特征,并形成了完善的“营造法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高度的稳定性。而中国现代建筑却是在国门被打开,“洋式建筑”进入为起始,并在一开始就中断了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内在联系。人们找不到由传统建筑过渡到现代建筑的中介,也找不到城市雕塑由古至今的某种逻辑关系。由于现代城市雕塑面对的是全新的诸如广场、车站、体育馆、剧场、博物馆、宾馆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环境,使人们难以从古代建筑和雕塑中找到现代建筑和雕塑所需要的内容形式。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从一开始就在无法套用或借用传统之程式的条件下匆匆粉墨登场。
  3、雕塑家的差异
  自古以来,西方建筑和雕塑互为一体。诸如菲底亚斯、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等许多雕塑家皆集建筑师、画家于一身。因此,就建筑设计而言,已包融了雕塑、壁画设计的考虑。强调雕塑与建筑整体的协调关系,是雕塑家创作的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师往往是不知名的工匠,你很难找到像西方那样有地位、有身份的家户喻晓的建筑师。同样在中国也找不到像西方那样知名的雕塑家。中国古代雕塑家是工匠,其知识和技艺多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延续。而西方的雕塑家或建筑师是知识分子,是有地位的艺术家,不仅有自己的创作实践,而且多有自己的理论建树而影响巨大。另外,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是,在绘画领域有众多著名的“文人画”大师,他们是引领中国绘画发展的先锋和主流。而作为其姊妹艺术的雕塑,除了魏晋南北朝“瘦骨清像”具有文人创作之影响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像“文人画”那样的“文人雕塑”。这同西方绘画和雕塑大师竞相辈出的美术发展状况完全不同。而对中国现代雕塑家而言,几乎清一色是在现代西方美术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精英式的艺术家,他们往往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具备高超的雕塑技巧。但他们大多缺乏对自身传统的足够了解,同时,也不具备环境艺术家的整体素质。因此,他们在创作之初就必须面对新兴的城市和建筑环境以及公众的需求,去肩负起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使命。
  
  二、城市雕塑性质的再认识
  
  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迅速,雕塑家们激活灵感,拓宽视野,站在艺术的当代性与传统文化的交汇点上,对城市雕塑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作为一种公共艺术性质之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仍处于认识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因而,必须从环境性、公共性以及公众性等方面深化对城市雕塑性质、功能的认识:
  1、环境性和公共性
  城市雕塑属于公共空间,它是社会活动和公众环境的组成部分,这一基本的物理存在形式,决定城市雕塑必须满足环境性和公共性的要求。因而,首先要使雕塑家认识到,环境作为城市雕塑的载体,要求其不能抛开具体环境因素以追求纯艺术的自由创作,或简单地将架上雕塑放大搁置于室外,而应从整体的视角将雕塑创作定位在与环境的合理性或协调性上。作为一个城市雕塑家,除了应具备对雕塑的形态、结构、形式的把握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外,还要具备超越雕塑本身之外的环境空间意识。即反映在创作中,不仅仅是以内容、构图、造型、色彩等形式在环境之间寻求虚与实的联想式的结合,而是应从整体语言的视角渗入环境性质之中,使之成为环境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不明确城市雕塑在整体环境中的地位或作用,仅仅以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情感介入环境建设,势必会导致对环境关系的破坏。
  2、公众性与精神性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的空间艺术,是以公众的需要为前提的。因此,其创作必须摆脱精英式的创作方式,建立一种公众的、社会的意识,这对于习惯于自我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是件难事。事实上,不管雕塑家是否愿意承认和接受,城市雕塑在其所固有的艺术类属上已被降至到了次艺术的地位。城市雕塑创作不能像纯艺术那样只作为创作主体消遣、欢娱和宣泄思想、情感的自我表现,而必须反映大众的需求,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需要。但是,如何处理好公众性和艺术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调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抵牾,往往是城市雕塑创作中难以把握的一对矛盾。在当下,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即是对“公众性”简单和狭隘的理解,不少人将满足某种媚俗的、缺乏精神内涵的“大众文化”之审美旨趣谓之为“公众性”,创作中膨胀着矫饰、浮夸、虚假、焦躁和粗制滥造的作风,不仅使城市雕塑的艺术性、精神性方面被消解,创作水平也严重下降。
  3、民主、健康的运作环境
  城市雕塑创作与投资商、行政部门、建筑规划设计部门关系密切。但多年来,创作话语权并不掌握在雕塑家手中,而是掌控在一些“长官意志者”手中。在商业性因素的中,他们有权利依照现代社会商品流通过程中普遍承认的交换原则驾驭城市雕塑或城市雕塑艺术家,甚至用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品位来代替艺术的评判标准。这种运作机制的专制性,使城市雕塑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钱或权力的婢女,创作水平的低下是不可避免的,无怪业内人士把城市雕塑称为“遗憾的艺术”。因此,除了要提高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克服肤浅、狂热和功利性的创作心态外,如何净化运作环境,建立民主、健康的评审机构和竞争向上的创作机制,是摆在中国城市雕塑面前的重要课题。
  注:本论文为PHR(IHLB)项目
  
  参考文献:
  1 常宁生.权利与荣耀.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8
  (赵云川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网络有多重?这个问题,乍一听也许感觉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电子邮件、文档、视频和网页,这些东西难道都是有重量的?如果有重量,那么,它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度量单位来计算呢?究竟是重如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对于这样的问题,也许我们只能用古怪来形容了。   但是在英国一所学校,一名叫沃克的中学生的脑袋里,就装着这个古怪的问题。   沃克年龄不大,却是一位资深电脑迷,他经常和一些有着同样爱好的同学互
内容摘要:文章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运用进行探讨,阐述了城市景观雕塑艺术要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关键在于艺术创作思维和观念上的创新,这种创新理念的完善,将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景观雕塑艺术创作有机结合的新观念提供基础性的研究理论支持,同时可以促进现代城市雕塑艺术文化性的提升,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广西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关键词:城市景观雕塑;民族元素;继承;发展  A
说起军事发明,大家往往会想到各种高精尖的装备。可吃喝玩乐的用品,居然也是随着战争而诞生。  吃——涮肉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远征,途中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便下令做清炖羊肉。可肉刚要下锅,就遇到敌军来犯,便一边命令迎战,一边叫嚷着:“拿肉来!”   厨师急中生智,将肉切成薄片,下锅一烫,撒上调料就端了上去。忽必烈抓起一吃,味道不错,一连吃了几碗,翻身上马,旗开得胜。   举行庆功宴
当人们对玻璃艺术之艺术性诉求存有茫然,对玻璃艺术过多依从于技术而创作个性如何充分实现存有疑虑之际,或许目睹与体验一下玻璃雕刻的杰作,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深刻的启示。带着这样的疑虑与期许,让我们一起走入两位当代俄罗斯玻璃艺术家叶莲娜·拉夫莉榭娃(Елена Лаврищева 以下简称叶莲娜)和弗拉季米尔·马咖维耶茨基(Владимир Маковецкий 以下简称弗拉季米尔)的玻璃世界。  弗拉
维多利亚公园(简称维园)是香港最大的公园之一,那个公园好像是1958年建成的,里面有个维多利亚女王铜像。在港岛铜锣湾高士威道,公园范围属于东区,邻近湾仔区,附近是香港中央图书馆。里面有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和溜冰场。不知道有没有男性朋友去过维园篮球场旁的男公厕呢?有的话大家又有没有留意到这个公厕同其他公厕有什么分别呢?其实这个公厕,同其他公厕不同的,就是这公厕内的镜子是铜镜,而不是玻璃镜子。在香港
除去那些应景的城市雕塑不提,蒋铁骊的雕塑作品大致可以被分为三类:人物创作系列、历史人物肖像以及无题系列。如果一定要在这三种类型上添加概括的词语,那就是“静谧的忧伤”。这种忧伤并不是负面的情绪,它只是生命如影随形的附带之物。它也附着在蒋铁骊的作品之中。  蒋铁骊的人物创作系列作品包括《快乐的步伐》《远行者》《上海文汇报业的组雕》《相守者》等。他们有一些相对普遍的特征:人物的头部正面指向和上半身的正面
1997年,法国古董收藏协会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他们郑重告知全球的古董收藏家们不要购买一面诞生于250多年前的古镜,因为它是一面能杀人的“魔镜”。   这面“墨镜”自被制作完成开始,已经陆续夺走了38人的性命!   新闻发言人表示,虽然这面“魔镜”已经暂时得到了妥善的处置,但是并不能保证在今后永远不会出现在市面上流通,当有人见到这面标有“路易斯·阿尔泼1743”的古镜时,请一
Marc Wellmann(以下简称MW):Bartsch先生,您现在正在搞什么创作?  Volker Bartsch(以下简称VB):我现在正在创作《七宗罪》,先是用影印的方式表现过这个主题,之后用过绘画和雕塑的手法表现过它。在我的雕塑创作过程中,我曾把青铜和一些现成品联系在一起,其中包含有一些破旧的铁道铸件的模具,这些东西供我使用和改造,陪伴着我已经有25年了。经过岁月的洗练,这些物体充满了一
1984年生,福建省宁德市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首届宁德市工艺美术名艺人、中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宁德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  师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周秉益先生,擅刻人物、花鸟等,其作品形神兼备、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既注重天趣和人艺的结合,又顾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之情趣,让竹根“变腐朽为神奇”。  2009年在福州创办了承旺竹
“甲子新旅——韩美林新作观摩及研讨”于2009年12月2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活动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杨崇汇,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