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的植物大迁徙:“海上长城”移动背后的预言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8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红树林强大的抗台防洪功能,它又被称为“海上长城”。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有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中国的红树林正一路向北,进行着一场罕见的“植物大迁徙”,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迁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让世人忧心忡忡的大预言。
  
  红树是一种植物,因其体内富含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植物单宁(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植物的内部呈现为红色而得名。这种诞生于人类出现之前的古老植物,当它们结集成林之后,便拥有了强大的抗台防洪功能,它们守护着沿海的堤岸,阻挡无数的台风和海啸的袭击,被生活在海岸线上的人们称为“海上长城”。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原本只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上长城”,现在正向北进行着一场“植物大迁徙”——红树林是喜热型植物群落,正常情况下是无法存活于高纬度低温地区。
  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核心研究员(PI),华裔科学家唐剑武教授近日在接受《环球人文地理》采访时表示,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是红树林北移的科学依据。过去100年里,地球表面温度大约升高了0.7℃,这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前所未有的事,生物进化的脚步跟不上气候变化,这就意味着许多物种将面临着生死关头……
  
  植物也会迁徙
  从白垩纪开始,持续7000万年的奇迹
  红树植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可以远溯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生物学家在美国东部考察时,就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红树植物化石。
  关于红树林植物的这次大迁徙,长期从事红树植物研究的中山大学彭逸生博士援引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向本刊记者描述了中国红树植物这一时期的行踪:在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冷时期,高纬度地区的红树植物逐年萎缩并且消亡,而在气候更暖和的低纬度地区,红树植物得以幸存并继续繁衍壮大。
  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由于地球大暖期来临,中国红树林形成了当前红树植物自然分布格局:从最南端的海南省三亚市到最北端的福建省福鼎市,其间涵括了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和澳门7个省份。
  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学组执委会副主席王文卿教授等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我国境内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至少生存着2300种以上的生物,其中有55种大型藻类、96种浮游植物、26种浮游动物、300种底栖动物、142种昆虫、10种哺乳动物和7种爬行动物以及其他种类的生物。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多的“臣民”,红树林仍然没有忘记迁徙。
  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红树林,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除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植物自身也具备了极为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许多红树植物具备了“胎生”功能——意思就是,“胎生”的幼苗脱落母体后,能在海上漂浮多日乃至数月,一旦遇到合适的位置,其尖细的顶端就会插入土中,迅速变成新的幼树植株。
  奇特的植物迁徙就这样不间断地发生着,在红树林生长区域随处可见: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雷州市附城镇林业站管理员林育进从1997年开始进入保护区工作,当时,为了方便在滩涂地上行走,他在红树林保护区外围的临海滩涂上垫了一层砖。十多年后的今天,他找到淹没在淤泥之下的砖块,发现红树林早已向大海迈进了十多米的距离。深圳湾福田的红树林,其胎生的种子甚至飘洋过海,到了海对岸的香港米铺安了家……
  
  向北,再向北
  中国“海上长城”正在移动
  科考发现,一些红树植物深入地下根须长度近乎等同于树干的长度。但这还不够,大量裸露在地面的支柱根或弯曲,或交错,它们一起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地,涌入的浪潮受到这些根须梳理,又流回低位,与正在流入的浪潮形成对流,有效减缓浪潮冲刷的力度和速度,还能让海水中的杂质更好地淤积在根部。高3米以上、覆盖度80%以上的红树林,能减缓潮水流速7倍以上;高0.6米以上、覆盖度60%的红树林,能减缓潮水流速1倍以上。这强大的抗台防洪功能,为红树林赢来了“海上长城”的美誉。
  长城是固若磐石的,但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经过研究,竟然发现这“海上长城”正在移动,这一切,是从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那场令人至今心有余悸的“八一台风”开始的。
  1956年8月1日,浙江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强的台风袭击,全省有4925人罹难。抗台防洪,被摆上中国执政层面更为重要的位置,也直接造成了1957年红树林向浙江境内移植的高潮。当时,浙江最南部的温州地区,从鳌江、飞云江、瓯江到乐清湾全都从福建引种了秋茄(红树林植物中的常见品种)。
  红树林是喜热型植物群落,气温是影响它们生长最关键的因子,植株高度、生长速度、种类多样性等会随着纬度升高和气温降低而递减,甚至死亡。在福建,它们可以长到5米以上,在更南端的广东和海南,红树植物可以高达十多米,而到了浙江后,最高不过3米,并且幼苗成活率明显极低……尽管当地政府部门虽然对红树林表示出重视的姿态,此后还进行了几次移植,但红树林依旧长势不佳,随着时光推移,渐渐被遗忘……
  被遗忘不等于被掩埋。2003年,泰国红树林专家披猜
其他文献
【摘要】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一名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思维能力是学习每门科目必备的素养,对于英语学习也同样适用。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养成用英语来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英语知识,并且这种思维能力需要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学习场所是课堂,在课堂上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环节是提问环节。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迅速而积极的反应,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国际交往的频繁,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教育改革的推进也促使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英语书面表达作为英语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直接反映了学生对英语词汇、语篇的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相对于英语听力、口语表达等方面而言,英语书面表达的层次性与系统性更为突出,其直观地体现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加强对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重视非常必要。过程体裁法是一种较为常用
【摘要】如今,我国各大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而英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学科,在该形势影响下也被提出很多新要求,“提高就业率”就是其中一项要求,所以基于就业导向开展英语教学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新趋势。在就业导向下,不仅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质量,还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更为幼儿园教育领
【摘要】根据当下的发展与中西方国家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使英语科目在小学时期就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经过多次观察小学英语课堂活动,从中可以发现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够科学、合理、有效,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引进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自身的逻辑思维活力来增加记忆力。本篇文章首先讲述了思维导图的意义,其次讲述了在小学英语
【摘要】产出导向法(Produition-Orientde Approach, 简称POA)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创新性地提出了“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环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也可以助力于构建学生真正的英语技能、素养和综合能力。POA在和大学英语结合的过程中会面临重重挑战,但作者相信这些困难终将被克服。本文将POA融入新视野3第三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初次探索了该理论
【摘要】基于新课标理念,深度学习被提出,其本质为一种主动性、意义性学习,开展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高阶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以中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了新课标理念下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和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具体开展深度学习的中职阅读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中职英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实施对策  【作者简介】张娟,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难题,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题,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升,是教师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语块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教学改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语块教学;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顾发伟,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  引言  将语块教学应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摘要】英语绘本的优势在于能够将需要讲授的内容运用文字或者图片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与教材相比更为生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绘本的运用,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实现对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知识得以更广泛的延伸。  【关键词】英语绘本;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特点  【作者简介】谢素燕,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  由于英语绘本在教学中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得到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认知规律,制定丰富多樣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自主探究式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构建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自主探究;策略  【作者简介】陶翠,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金山小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
【摘要】《小妇人》是由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十九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是描写以战争为背景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四个女孩儿之间发生的生活琐事。在当时女权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作品发表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品内容以歌颂女性的独立自主、善良温暖为主,经过多年的考验,《小妇人》仍受大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小妇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陈述,对《小妇人》中蕴含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以帮助广大读者理解该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