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研究

来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内容包括综合性成果中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和相关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问题.在综合性成果方面,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鄂伦春族的综合性著作多部,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研究,有大量关于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内容.在专题研究方面,包括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传承与弘扬研究等.在理论问题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要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要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等.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治理提升的引领与联系就成为实践维度上的重要问题.党和国家必须要进一步筑牢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思想基础,强化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政治建设,确立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价值核心,防控民族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潜在风险,着力处理和解决好民族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以此加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进而带动其对于国家的认同,将会促进各民族共同治理的繁荣发展.
天安精神形成于建党前、发展于建党早期,在反帝救国、爱党爱国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而成,鼓舞着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学生和革命群众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义无反顾地投入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爱国斗争.以天安精神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思想,在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是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
鄂伦春族民歌不仅是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黑龙江地区鄂伦春族民歌文化深入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其传承中由于“现代性”进程造成的后继乏人、歌词汉化与歌唱语境消失等问题及成因加以梳理和澄明,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文章认为,文化系统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及人口城镇化发展是主要成因.故此,拓展传承群体、建设“圈群”、强化族群音乐文化认同是鄂伦春族民歌改善传承困境的未来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下称“草原丝路”)于先秦时期开通,是丝绸之路中开通最早的一条,其在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商贸、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辽时,草原丝路已成为沿线西域诸国与辽地音乐文化交流往来的主要道路,大量西域音乐文化沿此路进入辽地,充实辽代乐舞文化的种类与形式.使草原丝路音乐文化在我国得以融合发展.其中辽代驯狮舞集西域、中原、契丹文化于一身,通过对驯狮舞图像的研究,以视觉文化为切入点,探寻草原丝路音乐文化对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及中原汉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助力“一带一路”文化溯源.
装饰艺术是渔猎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外壳,是表达民族审美心理的特定符号,因而也是最易判明其文化内涵的显著标志.由于特定的渔猎生产方式,北方渔猎民族对自然的依赖是绝对的,其装饰艺术的母题与自然亦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从北方渔猎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及宗教信仰入手,研究其传统装饰艺术中广泛存在的朴素而深刻的自然母题,并试着将其分类并探寻各自的文化特征.
自汉武帝时代起,中国便具有了华夏—内亚二元性质.古华夏之东夷与东北亚诸部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7世纪起,俄国逐渐占据了东北亚的大半部,并对当地民族进行了持续300年的调查,调查成果丰富,我国学术界很有了解的必要.
本文在对赫哲民族影像的梳理解读、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发展赫哲民族影像记录的建议,旨在通过以“主位”影像的内视角反思民族发展和建设高质量的民族影像数据库,在建设民族影像文献体系的同时,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2021年7月14-17日,由贵州民族大学、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国家民委重点基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主会场贵州民族大学和分会场云南民族大学召开.
包容性绿色发展倡导包容性与绿色化共存,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协同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手段,对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异质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空间格局表现为从长江下游地区到长江上游地区逐级递减的阶梯性差异,同时还具有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集聚地的“多中心”发展格局;2)与
绿色战略已成为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基于知识图谱的思想与方法,运用VOSview1.6.11与CiteSpace5.8.R1软件,以WOS与CSSCI数据源对绿色战略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绿色战略研究呈现六大聚类特点: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战略研究兴起的前提;管理层意愿对绿色战略制定和实施有推动作用;实证研究正逐步完善绿色战略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够突破绿色战略实施障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有助于树立绿色形象并促进企业绩效;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绿色战略的重要途径.2)绿色战略研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