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实施等方面。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课程,与以往音乐、美术课相比,在学科性质和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有不同,旨在让学生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作者作为一名贫困县区中学音乐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下,面临着班级平均人数较多,教学多媒体设备欠缺,学生基本素质较差等情况。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困难、有条不紊地进行艺术课程教学呢?
一、不断“充电”以补充能量
观念更新,靠学习内化;知识更新,也要学习积累。学习是老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课程改革把音乐、美术综合为艺术课程,并融入了戏剧、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这当中作为原有的音乐老师很多知识是欠缺的,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音乐老师在学校就读时只主修音乐中一门专业,或器乐或舞蹈或声乐,除主修专业以外,其他的只懂皮毛,至于听力与视唱、欣赏课的教学更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近似于空白,再加上美术、书法、影视、语言等艺术知识缺乏,要适应标准的综合性教学要求是很难的。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学习,除了学习还要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时刻要有一种危机感,让自己适应社会,顺应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二、理解课程目标,转变观念
现阶段音乐老师都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专业化人才,学校组织的合唱队、舞蹈队等兴趣小组,一则为应对各种比赛;二则为学生考艺术学校或特长生做准备,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鉴赏能力、表现与创造能力及道德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下的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双主体”互动;在评价上,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程度差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只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教,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期我在新田二中249班上课,课题是民歌欣赏。首先我简略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接着引导学生欣赏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民歌。在欣赏小调《脚夫调》时,我让学生模仿乐曲的腔调,现场表演,随后我提问:“同学们,刚才那个同学所演唱的也是今天我们所学民歌中的一种体裁,大家说说是哪一种?”众生答后,我总结:“对,是民歌中的小调,它的音乐特点是悲伤、婉转低沉,表现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那么我们请那个同学再说说演唱时所伴奏的乐器有哪些,好吗?”那个同学兴致勃勃地说了一些民族管弦乐器,有二胡、唢呐、笛子、锣、鼓等,我及时表扬了他,并介绍中国的一些民间乐器,鼓励同学们收集更多的民间文化资料,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三、克服客观条件限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贫困县区的音乐老师,除了自身很多素质有待提高外,相对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客观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在:
(1)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如情感体验、表现创新能力、表演能力等。教学设想再好,但大部分同学根本就无法也无能力参加,那么这节课也是失败的。
(2)大部分同学们生活在农村,群山环绕、信息闭塞,接触的知识面也较狭窄,再加上经济的限制,他们缺少一些同龄人拥有的电脑、复读机、CD机等现代设备,也导致他们的情感体验、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3)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齐全。按照标准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学校必须准备一间音乐教室,一间舞蹈室及若干乐器和民族服饰等,要达到这些硬件设施现阶段全部齐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面对困难,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心里有学生,把他们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克服,本人就此提一些肤浅的建议:
(1)充分了解各班学生的素质情况,他们的个别差异及程度差异。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才不会盲目地、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过程,而是根据他们的情况,适当地设计一个框架,具体情况再具体分析。课后及时作好笔记,总结这一节课的不足和所得。例如现在很多学生连简谱都不认识,模拟唱视唱法教学谈何容易;老师不了解的情况下,勉强学生跟琴哼唱旋律,不但达不到效果,而且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看到五线谱表就头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放慢教学速度,利用柯尔文手势复习一遍简谱,并设计一些旋律让他们练习,这些旋律须具备趣味性。
(2)灵活运用现有各种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并激发其兴趣,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但当学校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要能借则借,不能借就自己动手制作。比如2004年我在毛里中学任教时,上了一节欣赏课《民歌赏析》,当时需准备相关的民族服装,而学校又欠缺,我就根据所学的缝纫知识,带领学生到裁缝室(学校开了裁缝课,有专门的裁缝教室)自己动手制作服装,边制作边介绍它们的特点及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制作完后让部分同学穿上各类民族服饰,随音乐翩翩起舞,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看、听、唱、跳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在上《祖国啊,我的母亲》一课中,导入时我首先设计了一种情景:老师诗歌朗诵、学生欣赏电影片段(背景音乐:《祖国啊,我的母亲》),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即兴模仿和表演唱,跟随老师大胆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并引导他们找出难点,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看、听、唱、跳、说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整合能力。在缺少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农初中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错的范例。
(4)允许学生评价当节课。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学生不管是否乐意,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就像一部机器,等待主人发号施令,缺乏主观创造性。新课改强调应该允许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评价这节课:我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希望老师以何种方式上这节课?对于老师来说可能会增加很多麻烦,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艺术课标指明,艺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人文主题,强调轻松愉快,但并不是不要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处理好这一切矛盾,无疑向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能力上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农村艺术课,由于每班人数至少在60人以上,上起来会觉得很吃力,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处理好诸多矛盾。
五、加强横纵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横:指学科之间、校际之间,课任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用艺术综合化这一理念,开展实验课评课、座谈等多种教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纵:指同样一节课在不同班级进行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应及时分析总结。
总之,艺术课程教学综合化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作为艺术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改革和实验,使贫困县区的艺术教育也能在深化教育改革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第二中学)
一、不断“充电”以补充能量
观念更新,靠学习内化;知识更新,也要学习积累。学习是老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课程改革把音乐、美术综合为艺术课程,并融入了戏剧、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这当中作为原有的音乐老师很多知识是欠缺的,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音乐老师在学校就读时只主修音乐中一门专业,或器乐或舞蹈或声乐,除主修专业以外,其他的只懂皮毛,至于听力与视唱、欣赏课的教学更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近似于空白,再加上美术、书法、影视、语言等艺术知识缺乏,要适应标准的综合性教学要求是很难的。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学习,除了学习还要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时刻要有一种危机感,让自己适应社会,顺应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二、理解课程目标,转变观念
现阶段音乐老师都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专业化人才,学校组织的合唱队、舞蹈队等兴趣小组,一则为应对各种比赛;二则为学生考艺术学校或特长生做准备,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鉴赏能力、表现与创造能力及道德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下的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双主体”互动;在评价上,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程度差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只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教,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应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期我在新田二中249班上课,课题是民歌欣赏。首先我简略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接着引导学生欣赏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民歌。在欣赏小调《脚夫调》时,我让学生模仿乐曲的腔调,现场表演,随后我提问:“同学们,刚才那个同学所演唱的也是今天我们所学民歌中的一种体裁,大家说说是哪一种?”众生答后,我总结:“对,是民歌中的小调,它的音乐特点是悲伤、婉转低沉,表现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那么我们请那个同学再说说演唱时所伴奏的乐器有哪些,好吗?”那个同学兴致勃勃地说了一些民族管弦乐器,有二胡、唢呐、笛子、锣、鼓等,我及时表扬了他,并介绍中国的一些民间乐器,鼓励同学们收集更多的民间文化资料,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三、克服客观条件限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贫困县区的音乐老师,除了自身很多素质有待提高外,相对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客观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在:
(1)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如情感体验、表现创新能力、表演能力等。教学设想再好,但大部分同学根本就无法也无能力参加,那么这节课也是失败的。
(2)大部分同学们生活在农村,群山环绕、信息闭塞,接触的知识面也较狭窄,再加上经济的限制,他们缺少一些同龄人拥有的电脑、复读机、CD机等现代设备,也导致他们的情感体验、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3)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齐全。按照标准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学校必须准备一间音乐教室,一间舞蹈室及若干乐器和民族服饰等,要达到这些硬件设施现阶段全部齐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面对困难,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心里有学生,把他们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克服,本人就此提一些肤浅的建议:
(1)充分了解各班学生的素质情况,他们的个别差异及程度差异。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才不会盲目地、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过程,而是根据他们的情况,适当地设计一个框架,具体情况再具体分析。课后及时作好笔记,总结这一节课的不足和所得。例如现在很多学生连简谱都不认识,模拟唱视唱法教学谈何容易;老师不了解的情况下,勉强学生跟琴哼唱旋律,不但达不到效果,而且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看到五线谱表就头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放慢教学速度,利用柯尔文手势复习一遍简谱,并设计一些旋律让他们练习,这些旋律须具备趣味性。
(2)灵活运用现有各种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并激发其兴趣,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但当学校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要能借则借,不能借就自己动手制作。比如2004年我在毛里中学任教时,上了一节欣赏课《民歌赏析》,当时需准备相关的民族服装,而学校又欠缺,我就根据所学的缝纫知识,带领学生到裁缝室(学校开了裁缝课,有专门的裁缝教室)自己动手制作服装,边制作边介绍它们的特点及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制作完后让部分同学穿上各类民族服饰,随音乐翩翩起舞,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看、听、唱、跳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在上《祖国啊,我的母亲》一课中,导入时我首先设计了一种情景:老师诗歌朗诵、学生欣赏电影片段(背景音乐:《祖国啊,我的母亲》),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即兴模仿和表演唱,跟随老师大胆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并引导他们找出难点,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看、听、唱、跳、说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整合能力。在缺少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农初中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错的范例。
(4)允许学生评价当节课。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学生不管是否乐意,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就像一部机器,等待主人发号施令,缺乏主观创造性。新课改强调应该允许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评价这节课:我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希望老师以何种方式上这节课?对于老师来说可能会增加很多麻烦,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艺术课标指明,艺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人文主题,强调轻松愉快,但并不是不要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处理好这一切矛盾,无疑向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能力上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农村艺术课,由于每班人数至少在60人以上,上起来会觉得很吃力,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处理好诸多矛盾。
五、加强横纵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横:指学科之间、校际之间,课任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用艺术综合化这一理念,开展实验课评课、座谈等多种教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纵:指同样一节课在不同班级进行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应及时分析总结。
总之,艺术课程教学综合化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作为艺术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改革和实验,使贫困县区的艺术教育也能在深化教育改革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