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在全市启动“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以来,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用真情帮助群众解心结,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 市委组织部长带头下访
2007年9月20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又一次打电话给北碚区的主要领导,要求处理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原重庆衡器厂职工安置问题。
2000年,原重庆衡器厂因企业被兼并,有数百名下岗职工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一些职工按政策规定应该获得的补偿也没有落实,不少职工多次到市委、市政府集体上访。
在“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中,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市委常委分别包案下访。陈存根部长负责联系北碚区的工作。他在北碚区调研时,针对原重庆衡器厂下岗职工的安置和补偿兑现的问题,对北碚区的主要领导提出了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具体要求。他语重心长地说:“群众的有些要求是合理的,这件事情一定要想办法妥善处理。”
按照陈部长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协商,责成区经委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解决了340名职工的就业安置和补偿兑现问题。
“将心比心,职工下岗没着落,希望尽快得到妥善安置的要求是合理的、正当的。”在认真听取北碚区主要领导的汇报后,陈存根指出,群众遇到问题,通过正常信访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也说明群众对我们党委、政府是信任的。他严肃地说:“在这次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中,市委常委都分别包了案,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重视信访案件,注意通过信访案件发现并解决那些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原重庆衡器厂职工代表冯运华说:“过去我们集体到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上访,确实给各级领导增添了不少的麻烦,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应该。现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事实证明,只要相信党和政府,通过合理合法地信访,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 老兵不再上访
2007年5月31日上午,涪陵区义和镇残疾军人余邦德家冷清的院落忽然热闹起来,原来是市民政局局长佘明哲带着有关处室负责人下访来了。
余邦德是1950年入伍的一名老军人,在服役期间负伤致残,因种种原因未能评残,直到2000年2月才由地方补评,其伤残抚恤金从评残之日起发放。但是,余邦德认为补发伤残抚恤金的时间应该从受伤之日算起,为此,多年来他屡次为补发伤残抚恤金的事情到区和市里上访,这一事件引起了佘明哲的高度重视。保障每一个退役军人的权益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根据有关优抚政策规定,余邦德的这一上访诉求,并不符合政策规定,如何才能解开老余的思想疙瘩,让他不再上访呢?佘明哲决定到涪陵区义和镇,看望余邦德这位老上访户。
在院坝里,佘明哲和余邦德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佘明哲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比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只能从评残之日起发放伤残抚恤金的理由。最后,余邦德心悦诚服地答应,今后不再就此问题上访了,但他提出,家里的住房破旧有倒塌的危险,能不能让政府帮助他维修一下?面对这一符合情理的要求,佘明哲与涪陵区民政局协商后,当场答应15日内为其解决困难。在下访中,佘局长深情地告诉余邦德:“你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国家不会忘记,国家虽不富有,但会尽力地解决你们的实际困难。”
目前,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余邦德一家正忙着建新房,力争春节前迁入新家。他说,感谢党和政府帮助他解决了生活困难,今后再也不会上访了。
■ 48小时之内必须通电
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协兴村二小区因供电线路老化、负荷偏低出现停电,群众怨声载道。
二小区是1989年庆铃公司扩建征地时修建的一个农转非居民小区,共有6幢居民楼,居住着324户居民,约1000余人。长期以来,小区水电均由庆铃公司转供。当时居民家中电器少,设计的用电负荷很小,然而10多年过去了,居民家中添置了空调、冰箱等电器,供电负荷明显不足,加之供电管线年久失修,经常停电。
2007年8月8日晚,在中梁山街道协兴村二小区的院坝里,聚集了1000余人,他们都是该小区的居民,因为停电,全部涌到室外。“再不来电,我们就去‘压马路’”;“要热死人了,走,去把庆铃公司围了”……闷热的天气,夹杂着居民们的怨气怒气,现场气氛紧张,随时都可能形成集访堵路的群体性事件。
群众的救急电话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分管稳定工作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建伟紧急召集值班人员听取情况汇报,当听到办公室有人提议能否请街道和社区干部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让居民克服一下时,陈建伟严厉地批评道:“执政为民,难道只是耍耍嘴皮子,说几句官话就可以的吗?换一把椅子坐一下,你能克服吗?这不是老百姓在闹事,这是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必须马上解决。”随即,陈建伟召集相关部门和街道负责人开会,明确要求:“不能让群众在这么热的天气下受煎熬,务必在48小时内满负荷送电。”
会后,陈建伟拨通了庆铃公司党委书记刘光明的电话,有感于群众用电的艰难,刘光明立即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并且答应承担部分供电线路改造费用。
第二天,区委书记郑洪、区长黄云、常务副区长陈建伟主动找到杨家坪供电局局长苏洪,请求杨家坪供电局积极支持二小区供电线路改造,苏洪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并按最低价收取改造费用。
“48小时之内必须通电!”工作组的每一名干部,都牢牢记着这一承诺。10日中午,烈日当头,地面温度高达40度,杨家坪供电局施工队伍来了,紧急采购的优质铜芯线到了。下午5点30分,“电通了,电通了……”老百姓奔走相告。
事后,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给区委、区政府写来感谢信,送来锦旗:“干部下访排疑难,改电照亮民众心。”
■ 市委组织部长带头下访
2007年9月20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又一次打电话给北碚区的主要领导,要求处理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原重庆衡器厂职工安置问题。
2000年,原重庆衡器厂因企业被兼并,有数百名下岗职工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一些职工按政策规定应该获得的补偿也没有落实,不少职工多次到市委、市政府集体上访。
在“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中,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市委常委分别包案下访。陈存根部长负责联系北碚区的工作。他在北碚区调研时,针对原重庆衡器厂下岗职工的安置和补偿兑现的问题,对北碚区的主要领导提出了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具体要求。他语重心长地说:“群众的有些要求是合理的,这件事情一定要想办法妥善处理。”
按照陈部长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协商,责成区经委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解决了340名职工的就业安置和补偿兑现问题。
“将心比心,职工下岗没着落,希望尽快得到妥善安置的要求是合理的、正当的。”在认真听取北碚区主要领导的汇报后,陈存根指出,群众遇到问题,通过正常信访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也说明群众对我们党委、政府是信任的。他严肃地说:“在这次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中,市委常委都分别包了案,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重视信访案件,注意通过信访案件发现并解决那些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原重庆衡器厂职工代表冯运华说:“过去我们集体到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上访,确实给各级领导增添了不少的麻烦,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应该。现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事实证明,只要相信党和政府,通过合理合法地信访,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 老兵不再上访
2007年5月31日上午,涪陵区义和镇残疾军人余邦德家冷清的院落忽然热闹起来,原来是市民政局局长佘明哲带着有关处室负责人下访来了。
余邦德是1950年入伍的一名老军人,在服役期间负伤致残,因种种原因未能评残,直到2000年2月才由地方补评,其伤残抚恤金从评残之日起发放。但是,余邦德认为补发伤残抚恤金的时间应该从受伤之日算起,为此,多年来他屡次为补发伤残抚恤金的事情到区和市里上访,这一事件引起了佘明哲的高度重视。保障每一个退役军人的权益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根据有关优抚政策规定,余邦德的这一上访诉求,并不符合政策规定,如何才能解开老余的思想疙瘩,让他不再上访呢?佘明哲决定到涪陵区义和镇,看望余邦德这位老上访户。
在院坝里,佘明哲和余邦德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佘明哲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比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只能从评残之日起发放伤残抚恤金的理由。最后,余邦德心悦诚服地答应,今后不再就此问题上访了,但他提出,家里的住房破旧有倒塌的危险,能不能让政府帮助他维修一下?面对这一符合情理的要求,佘明哲与涪陵区民政局协商后,当场答应15日内为其解决困难。在下访中,佘局长深情地告诉余邦德:“你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国家不会忘记,国家虽不富有,但会尽力地解决你们的实际困难。”
目前,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余邦德一家正忙着建新房,力争春节前迁入新家。他说,感谢党和政府帮助他解决了生活困难,今后再也不会上访了。
■ 48小时之内必须通电
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协兴村二小区因供电线路老化、负荷偏低出现停电,群众怨声载道。
二小区是1989年庆铃公司扩建征地时修建的一个农转非居民小区,共有6幢居民楼,居住着324户居民,约1000余人。长期以来,小区水电均由庆铃公司转供。当时居民家中电器少,设计的用电负荷很小,然而10多年过去了,居民家中添置了空调、冰箱等电器,供电负荷明显不足,加之供电管线年久失修,经常停电。
2007年8月8日晚,在中梁山街道协兴村二小区的院坝里,聚集了1000余人,他们都是该小区的居民,因为停电,全部涌到室外。“再不来电,我们就去‘压马路’”;“要热死人了,走,去把庆铃公司围了”……闷热的天气,夹杂着居民们的怨气怒气,现场气氛紧张,随时都可能形成集访堵路的群体性事件。
群众的救急电话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分管稳定工作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建伟紧急召集值班人员听取情况汇报,当听到办公室有人提议能否请街道和社区干部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让居民克服一下时,陈建伟严厉地批评道:“执政为民,难道只是耍耍嘴皮子,说几句官话就可以的吗?换一把椅子坐一下,你能克服吗?这不是老百姓在闹事,这是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必须马上解决。”随即,陈建伟召集相关部门和街道负责人开会,明确要求:“不能让群众在这么热的天气下受煎熬,务必在48小时内满负荷送电。”
会后,陈建伟拨通了庆铃公司党委书记刘光明的电话,有感于群众用电的艰难,刘光明立即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并且答应承担部分供电线路改造费用。
第二天,区委书记郑洪、区长黄云、常务副区长陈建伟主动找到杨家坪供电局局长苏洪,请求杨家坪供电局积极支持二小区供电线路改造,苏洪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并按最低价收取改造费用。
“48小时之内必须通电!”工作组的每一名干部,都牢牢记着这一承诺。10日中午,烈日当头,地面温度高达40度,杨家坪供电局施工队伍来了,紧急采购的优质铜芯线到了。下午5点30分,“电通了,电通了……”老百姓奔走相告。
事后,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给区委、区政府写来感谢信,送来锦旗:“干部下访排疑难,改电照亮民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