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链注意窗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因果链注意窗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塔米提出的一个理论,是诸多注意窗中的一种。 它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联系密切,并在人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创新地将因果链注意窗理论从两个方面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力求体现将因果链注意窗理论应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好处。
  【关键词】 塔米;注意窗;因果链;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36-03
  
  1 引言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因果链注意窗理论的提出者塔米认为,语言形式能够引导一个人对于某一相关情景的注意分布模式,并且能够指导一个或多个最大注意窗在这个情景中的分布。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他将事件某些部分前景化而忽略剩余部分的认知过程。只要给出合适的上下文,信息接受者就能推理出未提及的场景。同一个情景能够用若干不同的形式表达而形成不同的注意窗。而且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描写形式可能在人们心中造成不同的影响。
  因此,适当地应用因果链注意窗理论,该理论就能有助于关于静态描写(如说明文)和动态事件(如记叙文)的写作。尽管在此之前许多语言学家都研究过这个理论,并且很多教师及其他人也从众多角度探讨过英语写作教学,但是将因果链注意窗理论应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显为少见。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因果链注意窗理论为基础,尝试从这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研究英语写作教学。
  2 因果链注意窗理论介绍
  因果链(causal-chain),即因果连续体,是指一系列互相联系的事件或次事件。注意窗(attention of windowing),即注意分布,指的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注意的部分前景化,剩余部分则背景化。王寅(2006:85)指出注意窗是对事件框架中某些部分作前景化处理的认知过程。前景化的部分即为“注意窗”(windowed),成为注意的焦点,相对于前景化的部分则是背景化的部分--“注意脱漏”(gapped)。
  因为因果链注意窗理论主要是关于一个事件,所以有必要介绍这个事件的过程。而整个过程就像一个线段,有起点也有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施事者意图就是起点,事件结果即为终点。正因为施事者有做某事或达到某目的的意图,才会有某结果的出现。施事者意图范围分为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Talmy,2000:272):
  [1]施事者行为的决心或意图
  [2]施事者身体的移动(身体的某部分或整个身体)
  [3]媒介物或中间物
  [4]倒数第二个次事件(即直接导致最终结果的原因)
  [5]最后一个次事件(即施事者想要造成的结果)
  为更易理解该因果链,以John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stone一句為例,分析在这个事件框架中,每一步骤具体对应的运动事件,如下表所示(Ungerer & Schmid, 2001: 230):
  因果事件框架的步骤例子:John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stone.
  1. 施事者决意采取行动1. The agent makes up his mind that he is going to break the window.
  2.施事者调动身体器官,从而启动因果事件2. He bends his knees, moves his hand to the ground to grasp a stone…, releases the stone from his hand thus propelling it forward.
  3.媒介物或中间物3. The stone sails through the air.
  4.仅次于后果的次事件,即后果的直接原因4. The stone forcefully makes contact with the window.
  5.后果次事件,即行为者的预定目的5. The window breaks.
  从上表可以看出,BREAK事件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次事件。在实际认知中,人们往往只关注他们认为值得注意的部分。就如同照相一样,我们照下来的只是John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stone。如上表例子中,人们关注的只是施事者(John)、中间物(stone)及最终结果(The window breaks)。这几个部分被前景化,成为注意窗;而其它部分则从这个因果链中削减出来,背景化,成为注意脱漏。但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建构出注意脱漏的次事件,例如施事者身体的移动,直接导致最终结果的原因。
  在前景化的这些部分中,更加能引人注意的是一个句子的主语部分,所以一个句子通常把重要部分防在前面,这样仅仅通过前面几个单词读者就能大概了解整个事件。这就是注意窗方面。同一个情景能够用若干不同的形式表达而形成不同的注意窗。而且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描写形式可能在人们心中造成不同的影响。
  针对因果链方面,塔米给出了这样一个句子I broke the window by hitting it with a stone.
  塔米提出在这样的句子中只包含了意图达到的直接原因,即倒数第二次事件(the stone hit the window),并没有出现其它次事件,例如捡起石头,挥动手臂,石头划过空气等事件,但这些次事件都不是造成最终结果的直接原因,所以如果把它们放在by小句中就会因为句子的因果顺序不对而使句子出现逻辑错误。Talmy (2000: 273)给出了一组句子:
  (1) I broke the window
  a. * by grasping a rock with my hand.
  b. * by lifting a rock with my hand.
  c. * by swinging a rock with my hand.
  d. * by propelling a rock through the air.
  e. * by throwing a rock toward it.
  f. ? by throwing a rock at it.
  g. by hitting it with a rock.
  在以上一组句子中,很明显前六个句子(即前面有*号的句子)有逻辑错误。有人认为句f和句g都是对的。句g“因为石头打到窗户上,所以窗户破了”属于因果事件,很显然是对的。大家有争议的是句f。乍一看,这个句子是对的,挺符合因果逻辑,但是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是错的。
  在句f中,它的by小句里用的动词是throw (at)。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1998: 1612)里,对throw (at)的英文解释是“to cause (something) to move rapidly through the air by a sudden movement or straightening of the arm”。从辞典对这个动词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throw (at)有起点,但是没有终点或落脚点,at的宾语只是个瞄准的目标,因此动作可能最终并没成功,也就是说石头虽然是朝着窗户扔出去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石头是落在了窗户上,所以用这个throw (at)动词,并没有因果连贯性,不属于因果事件。因此,这个句子也是错的。以上则是因果链方面。正确的因果链能够指导作者的措词,使文章结构严谨。
  3 因果链注意窗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面对因果链注意窗的研究和介绍可以知道,它不仅有助于静态写作(如说明文),还对动态叙述有所帮助(如记叙文)。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描写形式可能在人们心中造成不同的影响。借此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描写形式达到想要的不同效果,这就是注意窗对静态描写的帮助。而正确的因果链关系,可以使文章一环紧扣一环,显得结构严谨,毫无漏洞。而这则是因果链在动态叙述方面的提示。
  3.1 注意窗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上面所讲的那样,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描写形式可能在人们心中造成不同的影响。如下列两个例句:
  ①John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stone.
  ②John threw a stone at the window.
  在句(2)中,尽管我们可以推断出其他的次事件,例如“The agent makes up his mind that he is going to break the window”, “He bends his knees, moves his hand to the ground to grasp a stone…, releases the stone from his hand thus propelling it forward”,但是我们只会注意如下一些次事件“The window broke”, “John did it”, “The intermedium is a stone”。而在句(3)中,读者注意到的则是“John releases the stone from his hand thus propelling it forward to the window”,而不会关心窗户是否碎了。这两个句子在读者意识中造成的影响就分别如同“事实犯罪”和“犯罪未遂”,这两者在法律上的量刑区别是很大的。所以适当的运用不同注意窗可以在读者心中达到不同的的影响和效果。
  首先在一个句子中,主句或重要部分能吸引读者注意,成为注意窗。在主句或这要部分中,主语更加能引起注意。不管句子是分散句还是圆周句,读者的注意力通常都是放在主要成分上的。以分散句为例,句式如下所示:
  
  以说明文“介绍巧克力制作”为例。有人这样写道:“I really like chocolate chip cookies, and I will tell you how to make them”。在这个句子里,主语是“I”而不是“chocolate chip cookies”,读者的注意力就放在了“I”上,这样的说明文是失败的。为成功引导读者的注意,句子应改为:“Chocolate chip cookies are a delicious treat and can be made in five easy steps”。这样学生就学会,在如说明文这样的静态描写中,通常不出现第一、二人称。
  然后注意窗还对段落或整篇文章有所帮助。和句子不同,在阅读段落或文章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是分布在后面部分。因为读者在阅读时是充满了好奇的,急迫的想要知道“一个事件的结果”,“一个结果的原因”,等等。注意窗的成功运用可以适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以使其迫不及待的往下阅读。例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When I was a child, I was afraid of fire, even the fire of a match, as I think it would hurt me. If you were just afraid of tiger or snake, I would think you are brave.
  这样的叙述方式平铺直述,显得乏味。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注意窗,学生可以改为: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might be afraid of some animals like tiger or snake, but I just feared a match.
  這样的话,读者会觉得异常好奇,想要马上读下去,毕竟害怕一根火柴显得有点奇怪。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习惯于这样的典型的“三段式”写法,如下所示:
  Introduction: Thesis statement (paragraph 1)
  Body: Pro① idea 1 (paragraph 2)
  Pro idea 2 (paragraph 3)
  Pro idea 3 (paragraph 4)
  Conclusion (paragraph 5)
  第一段提出主题和观点,第二段给出支持的理由,第三段总结。这里利用注意窗和读者的好奇心理,可以对第二段的结构进行修改,如下:
  Introduction: Thesis statement (paragraph 1)
  Body: Con idea 1 → Refutation (paragraph 2)
  Con idea 2 → Refutation (paragraph 3)
  Con idea 3 → Refutation (paragraph 4)
  Conclusion (paragraph 5)
  在第二段中,可以先提出他人的反对观点,再对这个反对观点进行反驳。例如这样一段话:
  Some critics have criticized that homeschooling does not fulfill the social aspect of education. Since the child is studying alone at home, it does not give him/her the opportunity to pick up social skills. However, studies have shown quite the opposite. Public school children are put under fiercely competitive school environments. The net result is that they lack the confidence to initiate or hold a conversation.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interact with other age group people.
  (Wang Hong, etnl., 2007: 60)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正式利用了读者的注意分布和好奇心理,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样的
  ①pro意为支持,它的反义词为con,即反对。
  结构显得新颖,在写作考试中能脱颖而出。
  所以,注意窗部分对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写作都有帮助。同一个情景能够用若干不同的形式表达而形成不同的注意窗。而且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描写形式可能在人们心中造成不同的影响。注意窗的适当运用是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
  3.2 因果链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第二部分中所提到的那样,正确的因果链能够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毫无漏洞。Ungerer 和 Schmid(2001:233)的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4) The rabbit was killed
  a. *by Peter's taking his gun along.
  b. *by Peter's raising his gun.
  c. *by Peter's aiming at the rabbit.
  d. *by Peter's pulling the trigger.
  e. ?by Peter's shot.
  f. by the bullet.
  句子a 至f(除了e)都很容易理解,可是句子e则是会引起歧义的,在《当代英语朗文字典》(1998:1407)中对shot的解释是这样的:“the action of shooting a weapon or the sound that it makes”。当解释为“the action of shooting a weapon”这个意思时,句子的因果关系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解释为“the sound that it makes”,句子就说不通了。所以句子e是会造成歧义的。所以在运用分句表达主句的因果关系时,后面跟的必须是直接原因。
  在日常写作中,学生习惯与用and来连接因果关系,如下:
  the immediate causing stage + and + the resulting stage
  比如下列三个句子:
  (5) John fell down and broke his leg.
  (6) The water constantly dripped on the stone and the stone was run through.
  (7) Sam waved his hand and the taxi stopped.
  虽然这样的句式既无语法错误,也无因果错误,但是它们显得单调乏味,且结构也不紧凑。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相对新颖的句型:
  the resulting stage + by /from/after+ the immediate causing stage
  这样,上面三个句子就分别可以改为:
  (8) John broke his leg by his falling down.
  (9) The stone was run through from the water's constantly dripping on it.
  (10) The taxi stopped after Sam waved his hand.
  相较之下,后面一组句子句式更加精炼,结构更加紧凑,关系更加严谨,而这些都是新闻报道的特点。所以这样的句子很容易在新闻中找到:
  (11) A young man and three boys sexually attacked a girl of 13 from threatening her with a bread knife. (Quoted from the news “Girl of 13 Raped After Threat With Bread Knife”, The Times, 19th Oct., 1987)
  (12) Tensions ran especially high after a Chinese jet clipped the EP23 over Hainan Island. (Quoted from the news “Beijing's Latest Look”, Time, 1st Feb., 2001)
  (13) Highlighting this need for greater awareness is the fact that more than 48% of respondents thought they could contract HIV from a mosquito's biting, and over 18% by having an HIV positive person sneeze or cough on them. (Quoted from the news “African Judge Assists AIDS Challenge in China”, China Daily, 31st Oct., 2008)
  所以因果鏈注意窗理论的第二个方面可以帮助教师让学生知道一个小小的单词可能会影响整个句子逻辑,学生在写作中一定要斟字酌句。在写作中正确的运用因果关系来连接事件或次事件,可以使内容和逻辑严谨。而且在写作时,恰当的运用较为新颖的句型也是相当重要的。
  4 结束语
  适当地应用因果链注意窗理论,该理论就能有助于关于静态描写(如说明文)和动态事件(如记叙文)的写作。因果链注意窗给予我们启示,使我们写出“不同”的文章。注意窗概念指导我们变换句式和段落结构,而因果链概念则引导我们用恰当的词汇表达正确的因果关系。本文创新地将因果链注意窗理论应用在写作教学中。尽管它仍有不足,但是作者希望它能对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有所启迪,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Talmy, L. 1991.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 Concept Structure System [M]. Cambridge: MIT Press
  [2] Ungerer, F. & Schmid, H.J.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Wang Hong, etnl. 2007. Practical English Writ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M].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4] 1998.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5] 王寅. 2006.《认知语法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An Application of Causal-Chain Windowing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Abstract】 Causal-chain windowing theory is put forward by Talmy, the American cognitive linguist and pioneer of causal-chain windowing theory. It is one of five windowing of attention, which is a cognitive phenomenon.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inguistic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creatively makes a beginning effor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ausal-chain windowing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from two aspects and tries to display the merits of the application.
  【Key Words】 Talmy, windowing of attention, causal chain, teaching of writing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学校班级管理有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上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场所的逐渐增加和个别家长对子女缺少管教甚至放纵,潜在地使“释负”后的中小学生日益难以管教。再加上有的学校步入了“减负”的误区,导致班主任在工作中无章可循,无制可依,对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向制度索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科任教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然而在农村学校实际教学中,“口语交际”常常遭遇尴尬,出现不肯交际、游离目标的情况。改变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要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关键词】农村小学;口语交际;问题;对策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关于语言的模糊性,国内外众多学者著述较多,研究颇深。本文首先综述了语言模糊性的产生,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对语言模糊性的应用做了进一步探索,阐述了语言模糊性在交际中的积极应用和消极应用。此外本文还提出话语意义的模糊性在交际中的应用,同时提出语言模糊性的应用是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积极应用;消极应用;话语模糊性    【Abstract】Scho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43-01    1 实验创新的意义与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实验创新,实验创新除了实验本身的价值以外,教师在实验创新活动中体现的创造思想和行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
期刊
【摘要】学校以班级为基本组合单位,班级管理的优劣关乎到学校办学的水平高低。班主任的文化修养、管理理念、工作方法和作风等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班集体工作的效果也起到不容質疑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修养;管理理念;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30-01    学校以班级为基本组合单位,班级管理的优劣关乎到学校
期刊
【摘要】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到21世纪以后,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数学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人人具有创造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以“数学”自身特点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发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37-02    案例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我们的社会生活也趋于信息化。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地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现如今已被广大老师请进课堂,为学生所喜爱。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和独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5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1 变教师读教材为学生自读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和趣味性强。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容易读通、读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英语.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48-02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论”的重要内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