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回顾与剖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96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对常熟市上版总规的回顾与本版总规的剖析,展现了本版规划在编制理念上的创新,为常熟的未来勾绘了一幅全新的蓝图。
  关键词: 常熟 ; 总体规划 ; 回顾 ; 剖析
  Abstract: urban master plan revision major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demonstrated this edition plann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by the total of the Changshu Shangwang total Review and edition, painted an entirely new blueprint forChangshu future hook.Keywords: Changshu; overall planning; review; profil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常熟市概况
  常熟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南岸,东倚上海,南连苏州,西邻无锡(,北临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作为百业兴旺的商贸城市,自古就有“锦绣江南鱼米乡”的美誉。常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常熟山水辉映,风貌独特,被汪道涵誉为“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十里虞山蜿蜒入城,万亩尚湖平铺山南,琴川河穿城而过,雅园幽巷点缀其中,历史城区街巷幽深静谧,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水乡独特风貌。
  2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
  2.1 主要内容
  200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95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该规划提出了“一市双城、三片五镇、城乡统筹”的市域空间组织模式;将沿江区域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构建一主一副的哑铃状城市;以内、外环城绿带和放射状滨河绿化带为框架,形成“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两个中心区、两个工业区、四个特定功能区、五大居住片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布局结构。
  2.2 实施效果
  2003版的规划以“突出常熟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贯彻城乡统筹思路的市域空间规划;构筑长远发展框架的城市空间形态、立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布局结构、彰显山水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研究、适应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发展的交通组织模式、突出保护主题的城郊风景区建设控制研究、体现和谐发展要求的居住空间研究”为特色和创新,在多年的实施中,使市域空间格局拓展得到一定引导、城市定位较好体现了常熟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很好保护和利用、山水城一体的中心城区格局得到很好控制和实施、中心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中心城区拉开了功能拓展的序幕,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2.3 问题和困惑
  法制环境变化:由于外部环境及条件的迅速变化,主要是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的调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市域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也出现了重大调整,近期新增的沪通铁路、苏嘉杭铁路、以及苏州城际轨道交通,京沪高铁站等,新增锡太高速常熟段和昆太高速常熟段都是本轮规划中未曾考虑的因素,同时申张线三级航道的外迁等,都对常熟市域对外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用地功能调整: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以来的近几年,正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幾年,城市生长极为迅速,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局部区域一定的建设用地功能调整,产业用地与规划存在一定矛盾,需作用地优化处理。同时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相关的的配套政策的出台,常熟作为优化发展区,必将根据国家政策作出各类用地的发展调整。
  城乡规划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集中体现和引领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了常熟的城市发展,但显然在新的发展形势与背景下已显落后;同时,为了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寻求突破责无旁贷。
  3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创新
  2010版规划以“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原则,以常熟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突破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探索了一条以信息化支撑、理念率先、分阶段可实施政策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常熟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规划坚持“两个尊重、两个突出、四个转变”,即“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突出城市风貌特色、突出旅游产业发展;引领社会生活方式转变、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城乡建设方式转变”。具体落实“统筹发展、资源约束、交通引导、特色塑造”等规划理念,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基础,构建“山水古邑,新福地”, 将常熟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3.1 城乡统筹促一体化发展
  规划主要就“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四个方面进行了城乡统筹的研究,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3.1.1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市域空间结构
  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综合评价城乡空间发展条件,以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城乡建设方式的转变为重点,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 引入“片区发展”的理念,对市域进行了空间划分,分解并落实发展目标。规划在全市域形成“一城四片”的布局结构和“主城区——小城市(镇)——农村社区”的三级城镇空间体系。通过对各片区发展条件的深入评价,对各片区采取差异化的规模引导、产业引导等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类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经济指标和用地指标的分解,为制定合理、可行以及量化的政绩考核体制提供参考依据。
  3.1.2统筹基础设施,促进设施共建共享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按照现代化发展目标构建高水平的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3.1.3统筹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突出城乡统筹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引导与调控作用,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合理的公共服务,提高城乡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持续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1.4统筹就业社保,营造城乡公平环境
  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消除城乡差别。
  3.2 资源约束促可持续发展
  3.2.1 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促进产业升级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加剧了土地的压力。规划在空间极限规模和基本农田等不可发展空间的制约下,充分尊重现状和发展诉求,明确划定中心城区和区域其他发展地区的增长边界。规划重点对市域空间结构进行重构,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使用模式由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向内涵更新优化的方向演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消耗获得预期的经济增长;逐步置换利用低效的已建用地,清理闲置土地,挖掘存量土地潜力。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产业类型、地均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开发强度等多方面加以控制,实现土地的高度集约化利用。
  3.2.2 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淘汰并禁止新建燃煤小锅炉,推行集中供热,降低原煤的消耗比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鼓励发展节能型产业,强化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基础管理;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淘汰高耗能产业、工艺和设备,组织落实重点节能工程;研究交通方式的节能,合理推行用地混合布局,促进机动交通减量;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系统,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降低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积极探索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积极探索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以节能为目标导向的管理制度。
  3.2.3 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证景观资源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善、恢复城镇建设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确定城镇建设的区域和发展方向,从空间、时间上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建立完善有效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市域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常熟市可持续发展。重点要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强化城镇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3.3 交通引导促集约化发展
  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构建以城际铁路为骨架,城市轨道及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干线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通过枢纽布局优化市域公共交通配置,引导城乡集约化集聚发展。
  3.3.1以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和新区开发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经过功能提升,会带动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区,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由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升级。城市中心体系应该与城市交通枢纽联系起来,以提高各级中心的交通可达性,增强中心的辐射功能。规划依托沿江城际铁路和沪通铁路的站点设置综合客运枢纽,引导城市北部新区开发,形成城市副中心。
  3.3.2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根据交通走廊的类别和等级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引导,将主要公共交通走廊与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布局相结合,串联城市主要中心和枢纽。规划在新世纪大道、海虞北路等沿线设置轨道交通,在其两侧主要布局大型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通过主要的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3.3.3以公共交通走廊支撑城市有序扩展
  通过城际铁路沟通中心城区各分片与外围重要城镇之间的联系。中心城区以城际铁路枢纽站点为核心,形成新的城市副中心;城镇以城际铁路站点为核心集聚发展。中心城区内通过城市轨道交通支撑城市用地沿公共交通走廊有序扩展。
  3.3.4以交通分区引导城市用地布局及开发强度控制
  按照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发展趋势,以城市不同分片发展现状和规划引导要求划分交通分区。城市交通分区划分与旧城保护、新区建设、客流走廊相结合,通过交通分区引导城市不同功能分区的交通方式选择,达到调控交通流量和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性质和强度的目的。
  3.4 特色塑造促差别化发展
  走有常熟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差别化发展,是提高常熟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基本条件。规划在市域范围内,以常熟原有的古城风貌特色为传承和延续,根据建设“山水宜居城、生态休闲城、历史文化城”的总体定位,保护和提升原有特质风貌,挖掘和开创未来魅力景观,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将常熟市打造成为现代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青山古邑新福地” 。
  3.4.1整合市域生态空间,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规划确定城市整体空间景观风貌框架为:青山入城,七溪绕城,雅园缀城,三湖映城,绿扇润城,一江耀城。一是保护和延续“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的个性景观风貌,二是依托长江,彰显“千尺高塔辟通途,一江蒼水展新港”的大气景观风貌。三是考虑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重塑,充分利用昆承湖的滨水空间,加强城市新区与“湖”的亲密接触,营造“国际花园城市”的水客厅,兼顾整合沙家浜文化品牌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开创和塑造“新城映辉昆承湖,水乡烽火沙家浜”的全新景观风貌。
  同时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利用良好的自然山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代产业资源,构建优美的标志性景观风貌节点体系和景观廊道体系,结合城市功能打造特色主题景观区,塑造丰富的空间景观环境和适宜人居的现代城市环境。分别从“景观风貌节点——景观风貌廊道——景观风貌分区”三个层次,对建筑、风貌区等提出了具体的控制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特色的塑造。
  3.4.2整合山水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特色旅游资源与异质环境是对旅游者最具有吸引力的要素,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地域组合与用地条件,还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景观要素保护,做到组团发展,突出重点,强化特色。规划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地位,充分发挥独有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市场营销,以吴文化与江南湖山特色为核心,突出“古城遗韵,名山秀水,特色乡村”的综合竞争力,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文化体验为主导,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山水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4结语
  常熟总规在编制过程中,先后开展了公众意愿调查、重点问题调研、市民代表座谈和规划草案公示等工作,全过程实现公众参与,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了强有力的民意支持。同时,常熟市、开发区、镇和各部门广泛参与、积极配合,提高了规划的可实施性。目前,《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在有序实施,规划确定的策略、目标已在相关部门和行业分解落实,提出的相关政策已在执行或组织制定,各镇的总体规划均以本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完成了新一轮的修编;市域内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正在逐步推进,城市正在按照总体规划描绘的蓝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水回用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在深圳市常用的两种中水回用技术FBR以及MBR进行了讨论。通过调查分析比对,给出了FBR以及MBR处理工艺在实际应用时的特点,对未来中水回用技术的选择给出了依据。  关键词中水回用; FBR;MBR     The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Reclaimed water technology   Chen Mu Z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主要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施工过程中如何管理才能使整个工程更好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中圖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工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除涝、防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施工管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中监理工程师的职责进行了分析介绍。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工程师;职责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安全在国内外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广义的建筑工程安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工程本身的安全,也就是建筑物质量是否达到了合同要求, 能否在设计规定的年限内安全使用,工程本身的安全又涉及到设计的质量和施工的质量,二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治理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地理位置: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6°15ˊ—38°20ˊ,东径97°50ˊ—101°20ˊ,是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北依大通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海拔范围3194-5174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监理项目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 并对建设工程监理中的组织协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工程监理;协调工作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建设工程监理中,监理机构内的所有监理人员要主动地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组织协调工作。通过组织内部的协调,充分调动内部各成员的敬业精神和团结精神;通过组织外部的协调,为工程监理及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则能确保监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利用SOLID65号单元阐述ANSYS如何实现钢筋混凝土梁的建模,开裂,破坏等受力性能。  关键词:混凝土, 有限元, 非线性   The Nonlinear Analysis of Reinforced-Concrete Beam Based On Ansys  Dang Jianping  (Baot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采用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提出了保证碳纤维布粘帖密实的施工措施。并依据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柱粘碳纤维加固后的轴向承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 碳纤维轴向承载力抗震加固    中图分类号:TU528.5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粘帖CFRP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加固、梁柱的受剪加固、梁板的受弯加固、以及裂
期刊
摘要:井巷支护采用原木材料会造成诸多浪费,通过研制简易采场支护器来替代原木进行井巷支护。新支护器具有易制作、易操作、成本低、效果好、易回收的特点,经过多年应用检验,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明显。  关键词: 井巷支护支护器操作  SIMPLE MINING SITES SUPPORTING DESIGN AND APPLICATION  ZHANG Zheng-ping  (China Gol
期刊
摘要: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水质污染和环境恶化,“古运河之旅”渐渐衰落,以至后来被取消。目前,无锡古运河的水质基本维持在五类水标准。古运河整治总体目标是:消除古运河羊腰湾地区和北塘联圩地区水体发黑发臭现象,建设梁溪河清水通道,建成环城河公园。  关键字:古运河、截污槽、亲水平台  Abstract:Wuxiancient
期刊
摘要:桩基托梁是挡土墙与桩的组合形式,通过桩基,解决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扩大了重力式挡墙的适用范围。选择相应的计算模型,对托梁、锚固桩进行受力计算,从而对桩基托梁挡土墙进行结构设计。  关键词:桩基托梁挡土墙结构设计内力荷载  Abstract: pile Joist combination in the form of retaining walls and piles, pile, to so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