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危患者的短QT间期分析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0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重危患者的短QT间期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例ECG表现为短QT间期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病人的ECG表现为短QT间期,sT段消失,校正QT间期≤300ms,者6例,伴有室性逸搏心律2例,交界性逸搏心律4例,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结论重危病人的短QT间期应引起重视,短QT间期是一种严重的心电现象,与临床致命事件相关。
其他文献
Wilson disease(WD)是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导致铜在多个器官和组织中沉积.WD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呈多样化,通常表现为肝病和(或)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铜沉积引起氧化应激导致细胞破坏.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实验和基因突变的检测。
原发性中耳脑膜瘤是发生于中耳的一种异位脑膜瘤,本病发病率低,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多数表现为良性过程。由于临床表现极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确诊需依靠病理
基于2017年对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6种典型植物群落物种调查数据,选取 α 、 β 多样性指数描述植物群落乔、灌、草本层植被多样性特征,分析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导因素。结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1例)及非氯沙坦组(21例),药物治疗1年后,观察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氯沙坦组2例(9.5%)患者发生房颤,非氯沙坦组9例(42.9%)患者发生房颤,两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可减少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
目前,尽管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信息存储的重要性,并已着手投资搭建存储架构.
目的 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直肠急性放射性反应的临床防治效果.方法 将70例直肠癌、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在常规放射治疗的同时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每天20 ml,10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各疗程之间间隔3 d.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直肠急性放射性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直肠急性放射性反应的发生时间推迟,各级直肠急性放射性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与对
目的 探讨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A组(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和B组(肠外营养),从起病48 h后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入院3周末测量两组患者多项营养指标,同期观察并发症.结果3周末A组各营养指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并发症出现数低于B组,其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吸入性肺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为了提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的治疗效果,针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病因,本文设计了中药制剂“百呼清”,其主要配方为板兰根、合成牛黄、蟾酥、青黛、冰
目的研究肝源性溃疡(Hu)的临床特点以及观察埃索美拉唑(耐信)联合盐酸普萘洛尔(心得安)对HU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肝硬化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的57例HU,随机分为治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诱癌、促癌及演进等多个阶段.其外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因素等,内因包括遗传易感性等,明确结直肠癌高危外因对进一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结直肠癌高发区嘉善县经过群体干预摘除直肠息肉、腺瘤等,10年内直肠癌病死率降低了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