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迎接报战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第二张都市报--《城市早报》于1999年春出版发行,就像一声春雷,平地掀起了中原报战又一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由《大河报》带头掀起并捷足先登"霸主"之位的,而第二个浪潮却使《城市早报》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荣获"亚主"的称号,从而壮大了报业集团的实力。此后由于报纸竞争的现实需要,《城市早报》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鏖战,与老大哥《大河报》合二为一,但该报当年奋勇迎战,历经系列严峻竞争考验威武雄壮的形象,仍然留在广大读者心中。李蓬作为年轻一代报人,以"都市报总编办报手记"的形式写出了《中原报战》一书,以一颗热诚的心和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亲身指挥战斗的艰苦历程,总结了很好的经验,书中很多箴言警语闪闪发光,对今后中原报战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笔者作为老报人,读了这部书,也想说点心里话:
  其一,报战出人才。这是中原报战所提示的一个必然规律。报战乃是当前报纸竞争的主要形式。由于竞争有压力,有困难,有风险;竞争态势犹如泰山压顶,势不可挡;这就极大地锻炼了办报人的应对能力。竞争胜负决定着报纸和办报人生死存亡的命运,这就使办报人产生严重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他们奋不顾身地去拼搏,去发挥超常的聪明才智,从而促使他们迅速地成长和成熟。创办《城市早报》的成功之日,也就是以李蓬为首的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之时。这正应着那句"报成气候人成才"的名言。回想20世纪90年代以前,省会不过两张党报,加上几张专业报,没有多少竞争,彼此基本上相安无事,办报人当然也没有什么紧迫感和危机感。但报纸是老面孔,读者不喜欢。而一些有才华的编辑记者,在无竞争的环境中,终其一生,也得不到施展身手、一搏成名的机会。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几张都市报兴起了中原报战,这才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所以报战有功。报战不仅有利于满足读者的需求,也有利于报纸的进步,使报纸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展望未来,报战尚未有穷期,报纸的成功和报人的成长也无止境。为了把我们的报纸办得好上加好,把我们的新闻队伍建设得更加强大有力,办报人还得再接再厉,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去迎接报战!
  其二,报战对办报人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原报战》给人启示:要做一个能够驾驭当代报纸竞争并稳操胜券的办报人,必须对自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就全国城市状况来看,创办都市报一开始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多家报纸争夺有限的新闻资源、订户资源和广告资源,在于追求各自的最大效益。谁在报战的竞争中击败对手,谁就能称王称霸,否则就难免会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竞争规律。李蓬受命创办《城市早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抓住了这条规律。他宁可把重要的采编任务交给两位副手,也要亲自去抓订户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开发,抓发行队伍和树品牌的建设,还演出了"红色风暴"那样声势浩大威震省会的好戏。这说明他和他的同事们都很有现代企业家的经营头脑。当然,他们在抓经营开发时也没忽视抓报纸质量。李蓬说得对:"一切产品的内在质量都是该产品赢得市场的基础,都市报的办报质量更是如此。……在现代报业竞争中,报纸的办报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前途命运。"而负责主抓采编的孟磊和杨青,都是懂新闻的行家里手。 他们不辱使命,密切配合,狠抓报纸质量,精心策划,的确办出了一张读者用得着离不开的都市报,保证了报纸在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上迅速攀升。
  其三,提高报纸质量是长远之计。报纸质量不能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办得再好的报纸也不能保持老样子,必须紧跟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在激烈竞争中就会失去读者和订户,失去领先地位。都市报如此,省级党报也是如此。省报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省内是龙头老大,没有都市报那样大的竞争压力,但不等于可以"坐山观虎斗",可以不注意从提高报纸质量上去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在它比都市报可读性和经济效益都差一大截的情况下,更要在办报质量上迎头赶上。早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反对"党八股",提倡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文风。而文风不正则是当前许多报纸的一个通病,也是一些省报不如都市报受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改进文风上下大力气,大刀阔斧地砍掉那些篇幅冗长、面目相似、文字重复、枯燥无味的空话、套话和大话,增加形式短小、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作品,办好有创意有特色的专版和专栏,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这是报纸生存发展所必需。
其他文献
当前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同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用不仅表现在其不同替代性上,还表现在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上;从多年来单一的宣传功能向传播信息、监督社会、引导舆论、推动经济、服务民众、提供娱乐等多方向延展。这与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为大众传媒提供的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较好的生态环境使大众传媒的功能在逐步延伸和拓展中复归其自身特有的本质,愈来愈符合
期刊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是一桩千年悬案,也是一桩历史公案。这桩历史公案历经千年,起起伏伏,在史学界迄今没有定论。躬耕地话题,成了南阳、襄阳之间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就曾因《三顾茅庐》邮票的首发地问题展开争夺战,最终以两地同时首发为结局打了个"平手",这件发生在1990年的事件,被媒体称为"邮票风波",曾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在舆论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后的十几年,躬耕地
期刊
从浙江省广播电视报社原总编辑王建人贪污罪和受贿罪案,到中国有色金属报原副社长兼总编辑胡京京挪用巨额公款炒股案,再到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原总裁、总编辑傅贵余受贿、贪污一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层集体贪污案以及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赵安,再加上未经官方证实的北京某著名报社下属公司偷逃关税案等等?熏媒体人士的犯罪行为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深思了。    利用大众传媒的特殊赋权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大众传媒--这里
期刊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
期刊
任何记者和媒体要发布和传播新闻,都必须获取一定的新闻资源。获取新闻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一是靠他人提供。其中靠他人提供通常来说是一条主要途径。因为记者只是“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他不可能事事都能够亲身经历;即使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有些背景情况和还不明白的地方,仍然需要向他人了解。  综观那些失实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根源于新闻源的虚假。新闻源虚假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概括
期刊
写批评报道容易惹上官司,这谁都知道。可谁能想到,写正面典型,却也当了被告,而且告状的人恰恰就是那个被宣传的典型呢?  光明日报记者叶辉就遇上了这么一件尴尬事。  那是198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之日,主管基建的副院长却自动辞职了。得到这个线索,叶辉断定,这里面绝对有新闻!他第一次去采访,接待他的人断然否认此事。医院内部提供线索的那个同志陪同他直接找到了辞职的副院长,原来,副院长正是第
期刊
广播是人类信息传播进入电子时代的标志,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发明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下,中国的广播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铸造了近10年的辉煌历史。然而,随着其他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发展普及,广播在媒体市场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另外,中国成功加入WTO,传媒市场将进一步向外国开放,以默多克、美国时代华纳和维亚康姆为代表的外国传媒集团,将携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以种种方式对
期刊
我们全家在国庆节里来到了可以与天堂媲美的杭州西湖。  坐在红木小船上,我置身于这四面环山、四周为水的、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我的心情无比舒畅,淘气的弟弟用手撩起清澈的湖水,吓得湖里的鱼儿们四处逃窜,弟弟也开心地"咯咯"直乐。  半个小时后船靠岸了,我们来到了有趣的"西湖洞",看到了贪吃的"猪八戒",他正在给高老庄的姑娘写情书,那副憨憨的样子真令人忍俊不禁;在他旁边,还有"老鼠偷油"、"龟兔赛跑"等一些
期刊
近日读重庆商报6月5日《七旬"怪老头"医媒都怕他》一文,颇有感触。记者在这篇短小精练的报道中,通过记者巧遇并发现其新闻,将一个七旬"怪老头"为民服务的热心肠和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的精神刻画得生动逼真,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我以为,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倡导。  其一,记者善于于平凡处发现新闻,可见作者具有较敏锐的新闻眼光。挖掘日常生活之中的"陌生",寻找藏于平凡之后的更深层的真实,既是时代赋予记者的
期刊
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厂宣传科干事李文峰,从1999年底正式涉足新闻写作,至今已在这条路上行走了3年多。虽然时间不长,却使李文峰完成了对新闻写作从无知到熟悉、从陌生到热爱的转变。李文峰从事新闻写作之前,喜欢写些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自视文字功底还不错的他,开始并没有把新闻写作放在眼里。可是他连什么是导语、什么是新闻由头都不知道,分不清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刚开始的成绩可想而知。他连着给《河南石油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