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美国黑人文学的探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几乎跟欧洲裔美国文学一样长,然而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却长期处于“缺席”的状态。黑人文学对于民族出路问题的探讨,始终是围绕反对主流社会文化霸权这个中心目标来进行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黑人文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对黑人艺术中的独特形式、黑人传统中的伦理力量的挖掘和发扬,都是为了树立黑人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以此反抗霸权文化的种种消极影响。力求自己为自己言说,则是为了摆脱主流文化的歪曲和想象,以塑造自身理想的文化形象,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同时在探讨出路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传统与现实的结合,以便为民族文化发展找到一条更健康的道路。研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美国黑人文学,对于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文化趋同危险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等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内涵
  
   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理论,它以颠覆西方文明所固守的“黑与白”、“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的机械二元对立观为主要目的。它的理论核心主要由“法国学者法农的‘民族文化’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以及萨义德‘东方主义’构成”。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是西方世界对其他洲际人民的奴役和歧视,因此后殖民主义理论,有利于曾经沦为殖民地人民和所有西方国家中的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它的宗旨在于揭露以下三种“社会病理”:
   1、在争夺现代世界的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的斗争中,文化表象之间不平等和不均衡的力量对比关系;
   2、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如何为不同的(常常是弱势的)国家、种族和民族设定一个霸权主义“规范”的;
   3、揭露现代性的“理性化”过程,是如何掩盖和压抑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的。
   在后殖民主义这个语境下观察和考验美国黑人文学,也可以对其他与其处境相似的国家民族的文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二 后殖民主义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特征
  
   首先,稳定文化架构的时候,人们不会过多地去关注差异,而是会把注意力放在对人类的存在与本质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移民过程中,移民群体与祖籍国文化的疏离,打破了稳定的文化架构,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穿梭,给他们造成了经验的破碎和归属感危机”。移民作家们把移民归属感的危机,比喻为“家”的失落与远去。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家”不仅是一个身体可以回归的场所,也是一个灵魂可以停歇的港湾。重新思考文化身份的建构方式,对于移民群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是缓解他们文化身份焦虑的必然选择。
   其次,后殖民文学中的移民作家,试图通过反思自己的移民体验,找出新的思考文化身份的方式,重构移民与移民群体的文化身份。建立新的身份认同,首先必须重新评估移民的经验,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移民的处境。殖民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在《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1994)中提出了“杂糅”文化身份理论。他认为,“移民独特的经验要求新的、与稳定‘疆界’相反的呈现自我的方式”。“疆界”充满着对立和矛盾,是人们思考世界与个体关系的障碍。巴巴这样描述“杂糅”的文化身份,他说,“时空的跨越产生了复杂的身份:它既是差异,也是趋同:既是过去,也是现在;既是包容,也是排斥”。
   第三,新的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力,而新的群体关系不同于过去建立在民族、种族等稳定范畴基础上的横向联系。那么“杂糅”与变动不居的群体之间,有可能实现横向团结吗?因为只有散居的移民群落能够横向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群体文化身份。
   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利用彼此反抗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的经验,指导当地的抵抗斗争。黑人流行歌曲就是黑人实现横向团结的一个有力的工具。在黑人传统中,诗与歌是没有清晰界限的。在殖民时期,黑人奴隶的歌曲(实际上也是口口相传的即兴诗篇)可以成为逃离现实苦难世界的精神寄托,也可以是“传达信息、整合意识的工具,同时它是个人或集体彰显自我的一个途径”。
  
   三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美国黑人文学的探索
  
   1、叛离黑色
   叛离黑色——黑人的传统文化,在作家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群中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在“白色”的强劲冲击力下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或文化身份,主要指“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特定社群和民族的本质特性,具有一种本体论的信仰”。
   文化认同关系到个体或民族的存在与发展,而文化认同的危机在于“文化主体与他所属的民族或社会文化传承上发生了‘断裂’,失去了自我文化本根的定位,从而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了迷茫和焦虑”。在美国社会中,“白色”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力是所向披靡的,黑人对“白色”趋之若鹜。
   美国社会学家路斯·菲兰肯伯格(Ruth Frankenberg)在他的著作《白人女性,种族问题》(White Women,Race Matters)中也提到“白色”特有的含义。他认为:“‘白色’”象征了一种社会结构上的优势和一种种族的优越性,它(白色)代表了一种视角,白人通过这一视角来审视白人自身,审视别人和社会。‘白色’指一整套没有标记和无形的文化行为。”
   西奥多·艾伦(Theodore Allen)在他的《白人种族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he White Race)一书中也指出,“白色”在美国象征了一种绝对、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白色”在美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被赋予了许多无形的特权,“白色”象征了一种反映社会权力的难以捉摸的标记。在这些人的眼中,“白色”是荣耀,是骄傲,“白人”的文化价值观至高无上,但他们被漂白的灵魂并未改善“孤儿”的处境,白人文化的骄傲最终依然使得黑人葬身于追逐的海洋中。
   2、叛离中的坚守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美国黑人文学守成主义者,往往有着“向后看”的特点,以一种虔敬、激赏的眼光看待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国黑人文学守成在黑人群体中,则意味着实现黑色自我,保持种族个性。
   20 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伊斯,在论及如何改变黑人的社会处境问题时曾呼吁:“要改变黑人的现实处境,仅仅去改变法律和现行的体制还不够,必须来一场对整个社会的重建,来一场价值观念的革命。”托妮·莫里森也发觉“黑人在白人文化的高压下,自身文化传统的扭曲和断裂,失去文化传统的黑人思想的混乱和人性的扭曲。”
   因此,黑人要想在白人社会的高压下存在,实现内部的团结和增强自己的力量,他们必须找回并尊崇自己独特的美国黑人文学之根,“美国黑人只有保持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只有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上,解构白人文化价值观,重建本民族的新文化,形成独特的黑人性,黑人才可能在一个敌视他们的社会生存。
   历史也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在此,莫里森也正努力呈现“为黑人文化、写黑人文化这个基本事实”,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基调,又以冷峻的理性为主导,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苦心孤诣的疏理和显扬,并以富有感召力的形式,令人信服地宣示:黑人的民族文化仍有无限的生命,未来的民族文化之树,必然也只能植根于他们的文学之中。
   3、认同与融合:寻找自我和探索自我的途径
   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事实也证明,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主流社会文化霸权的反抗,促成了对民族文化的回归。以哈莱姆文艺复兴为开端,70年代的寻根文学、80—90年代的新奴隶叙事以及文学创作中黑人题材、黑人语言、黑人风格的大量运用,的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作用,也大大提高了黑人文化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但在积极倡导民族文化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必然会产生双方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就文学而言,西方的史诗、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创作和理论,都给世界文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出现过大批优秀作家,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都值得其他民族文化学习和借鉴。
   赫斯顿、赖特、艾利森、沃克、莫里森等黑人作家的成长道路上,都留下了西方历代作家、思想家和他们的作品的影响,西方文学中的各种思潮和流派,也都能在黑人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如以赖特为代表的“抗议小说”作家,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其作品中自然主义手法的运用,在对现实进行无情揭露时起到了极具震撼力的效果。
   存在主义色彩也是艾利森《看不见的人》引起广泛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莫里森、伊西曼尔·里德(Ismad-Reed,1938)、托妮·凯德·邦巴拉(Toni Cade Bambara,1939—1995)等当代作家的创作借鉴了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时代气息。而黑人丰富的民间文化、黑人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的创造性才能、黑人宗教中对人神关系、受难与罪恶等问题不同于白人基督教的见解,都是其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方面。
   黑人与白人的真正融合,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人,生存在美国社会中,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要把自己看作是局外人。黑人要肯承认自己不同于白人的传统和文化,并且在秉承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多与其他种族交流、学习。面对种种挫折和磨难,黑人应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始终坚信黑人和白人总有一天会相互理解和信任、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美国社会中真正确立自我,完善自我。
  
   四 以文化追求永恒——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意义
  
   回首伟大的美国黑人文学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我们发现,一种深刻的困境始终困扰着黑人作家们,那就是无论他们如何地批判、揭露、解构白人主流社会的排挤,但是仍然跳不出西方文明的笼罩,他们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语言和表达方式,都采用英语写作,再不规范的英语也还是英语。而且,大部分黑人作家接受的,也还是西方白人主流社会的文明和知识。他们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基本上还是基督教!
   与美国白人小说不同的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根植于美国黑人文化的口头与书面传统结合。它是一种文字符号形式,是美国黑人借用于西方文化并加以改动,以适应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主义、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国家的社会舞台上,寻求自己的地位、权力和身份的需要。也就是说,美国黑人小说决不是唯艺术而艺术的纯小说、自指的表意体系,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符号行为。
   同时我们承认,尽管美国黑人文学并没有塑造什么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都是些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缺点的小人物,然而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格,对所受到的厄运和坎坷都能奋起抗争。尽管沉重的歧视和主流文化的挤压,为黑人作家制造了多种障碍,但我们还是十分清楚地看到在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中,从威廉·韦尔斯·布朗到伊什梅尔·里德,基本一致的原则是,寻找作为非洲血统的自由民的尊严,通过把分裂的、隔离的自我融入更真实更统一的、有文化的自我,实现个人的潜在价值最后,我要表达的是没有悲剧的文明是不完全的文明。
   美国黑人作家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在无序的人生中对命运的质疑和扣问,挖掘、揭示了美国黑人生存命运中的悲剧意识,继续张扬着渗透欧美思想文化历史几千年的悲剧精神,让其他曾经被奴役过,或者正在被奴役的族群思考着真正的解放之路。
  
   参考文献:
   [1] 韩小梅:《反殖民书写与话语陷阱——以两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小说为中心》,《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 张军:《论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 阿历克斯·哈利:《根》,三联书店,1997年。
  
   作者简介:郭骞,女,1973—,大连人,西南大学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西方语言教育,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蒲菜是我国的特有的烹饪原料,并非欧美等国没有,只是不知道它可以吃,故没有人吃它。蒲菜是生长在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蒲草的嫩芽。在我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市较多。在北方山东省济南市能产此物实为可贵,每年春末夏初蒲菜发芽,将嫩绿的叶鞘削去,只将象牙白色的嫩芽部分食用。  蒲菜真正作为蔬菜食用的,在我国则以江苏淮安和山东济南最为有名。淮安传统中的巾帼英雄梁红玉以此代粮抗金,称之为“抗金粮”。济南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筑府办函[2016]53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有关企业:为
景德镇瓷器一向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称誉.这“薄如纸” 指的就 Jingdezhen porcelain has always been “white as jade, bright as a mirror, as thin
“中国的通用航空发展到今天,我们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时不我待,我们政策制定部门及行业管理者要有紧迫感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要趁热打铁,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确保
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尝尝家乡的酥饼.今年春节又一次大饱口福.家里人知道我爱吃,临行时为我准备了不少,亲戚 Every time I return to my hometown, I have to taste the home
摘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所有流派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流派,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不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人类社会的窗口,更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技巧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蒙太奇、不连贯性、梦境和幻觉、重复出现的形象等。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 意识流小说 艺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吉尼亚·伍尔芙(
中藥何首烏是延緩衰老的有效藥物。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懂得以何首烏爲主藥的復方能抗衰老,防治老年病。后來何首烏一直被醫家視爲攝生防老的珍品。十六
桂林向来以江水清、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而闻名于天下;而桂林的马肉米粉,除了在两广地区 Guilin has always been known for its clear waters, mountain peaks, cave r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就有关于糖的记载.战国时代的《楚辞》中说:“粔敉蜜饵“有 As early as two thousand years ago, our country has a record of sugar. “Warring State
马修·阿诺德的名诗《多佛海滩》被认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人们信仰危机的准确反映。本文借助长于对文本进行“细读”的新批评理论的“戏剧化结构”、“反讽”、“歧义”等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