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其涵义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德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在学校中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每个教师应尽的教书育人的职责。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又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本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我们应该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采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好的道德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在生物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并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命是物质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生物界的一切生物体和生命现象都是物质的。无论其结构和现象多么复杂,总也超越不出其本质是属于物质的范畴。例如,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从细胞水平上证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即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体,不管它们在结构上、功能上有多大的差别,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后来随着显微镜的继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没有细胞结构病毒。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各种细胞都是由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构成。由于方法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也已弄清,并据此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合成。我国科学家于1965年在世界上率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等,就是有力的证据。通过对生物界这些奥秘的揭示,不仅说明生命是物质的,而且还说明生命是可以认识的。
二、生物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用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界是在不断地进化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生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同时也形成了它们各自的适应性。在生物界,反映在物种内部和个体水平上的发展变化,就是个体发育观点,表现出的变化现象有生殖、生长、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等;反映在生物类型和种群水平上的发展变化,就是系统发育的观点,即进化观点。它是贯穿在生物学中的一条主线,不论是植物界还是动物界,各类代表生物的比较,都清楚地反映出生物界的进化历程: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观点。
在生物界中,不论是植物体还是动物体,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都和它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态结构是行使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又决定着和影响着形态结构的变化。例如,同是哺乳动物的上肢,因担负的功能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植物也是如此,宽大扁平的叶子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各种花的构造都适于各自的传粉方式和授精等生理功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
四、生物体与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观点。
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开生活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而生存。生物影响着环境,同时环境又影响着生物。它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修补、建造自身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推动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变化,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一旦外界冲击力超出其自动调节能力,便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大量营造防护林带,能使沙摸变成绿洲,相反,滥砍乱伐盲目开垦就会使森林毁灭,造成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气候恶化,甚至使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处于灭绝境地。由此可见,生物体与其环境是息息相关、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五、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还有必修2《遗传与变异》中讲到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是表现型又会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例如:豌豆的高茎是基因D控制的,但是如果把含有D基因的豌豆种植在贫瘠的土壤中,它表现出的也是矮茎的。这些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生物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并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导,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好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我们应该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采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好的道德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在生物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并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命是物质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生物界的一切生物体和生命现象都是物质的。无论其结构和现象多么复杂,总也超越不出其本质是属于物质的范畴。例如,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从细胞水平上证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即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体,不管它们在结构上、功能上有多大的差别,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后来随着显微镜的继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没有细胞结构病毒。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各种细胞都是由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构成。由于方法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也已弄清,并据此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合成。我国科学家于1965年在世界上率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等,就是有力的证据。通过对生物界这些奥秘的揭示,不仅说明生命是物质的,而且还说明生命是可以认识的。
二、生物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用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界是在不断地进化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生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同时也形成了它们各自的适应性。在生物界,反映在物种内部和个体水平上的发展变化,就是个体发育观点,表现出的变化现象有生殖、生长、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等;反映在生物类型和种群水平上的发展变化,就是系统发育的观点,即进化观点。它是贯穿在生物学中的一条主线,不论是植物界还是动物界,各类代表生物的比较,都清楚地反映出生物界的进化历程: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观点。
在生物界中,不论是植物体还是动物体,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都和它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态结构是行使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又决定着和影响着形态结构的变化。例如,同是哺乳动物的上肢,因担负的功能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植物也是如此,宽大扁平的叶子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各种花的构造都适于各自的传粉方式和授精等生理功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
四、生物体与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观点。
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开生活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而生存。生物影响着环境,同时环境又影响着生物。它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修补、建造自身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推动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变化,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一旦外界冲击力超出其自动调节能力,便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大量营造防护林带,能使沙摸变成绿洲,相反,滥砍乱伐盲目开垦就会使森林毁灭,造成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气候恶化,甚至使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处于灭绝境地。由此可见,生物体与其环境是息息相关、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
五、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还有必修2《遗传与变异》中讲到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是表现型又会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例如:豌豆的高茎是基因D控制的,但是如果把含有D基因的豌豆种植在贫瘠的土壤中,它表现出的也是矮茎的。这些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生物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并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导,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好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