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考核:要素、功能与优化

来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一环,驻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督促驻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唤醒其工作责任意识、激发其驻村担当精神的重要手段.驻村干部考核要素经历了考核主体由“体制内”向“体制内外结合”转变,考核标准由注重“勤”向注重“绩”转变,考核方法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转变.驻村干部考核具有的“预警”“监管”“问责”三大功能,构建出“预防性考核—过程性监管—科层式问责”的逻辑链条.在乡村振兴阶段应进一步优化考核,做好考核机制的有效衔接、优化考核模式、增强驻村干部的自我驱动力和能力提升.
其他文献
法的体系化是确立经济法学科独立品性,实现经济法科学化的基础,包括形式逻辑和价值范畴的统一性.由卢曼创立、并由托依布纳发展的系统论法学为经济法的体系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新框架.沿着系统论法学的逻辑,"经济政策—经济宪法"是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法律系统三者间的双层结构耦合,承担衔接各系统间信息沟通和排除激扰的功能.由于我国经济宪法的结构性脱嵌,导致现行经济法体系内部难以将法律系统"合法/非法"的二元符码的规范性要求对各单行法进行有效传导,在体系外部也无法实现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欲实现经济法的体系化,应在形式
依据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黑格尔的政治国家作为“虚构的共同体”,其实质是绝对精神的“内在想象活动”.黑格尔之所以让想象力参与到其共同体的建构中,在于想象力能够联结“过去”的特殊意象为普遍表象,普遍表象保持为“现在”,并借助绝对精神的助力深化为系统化的意识形态而成为“未来”共同体普遍意志的象征.但是,共同体的这一形成过程也因绝对精神的助力终结了历史的进程,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序列的进展被绝对精神的逻辑推演过程所遮蔽.马克思要求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视域中去开启无产阶级的总体性,由此普遍的联合体才在时间序列中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善治需要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发展.党规与村规民约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在乡村社会施展的有效资源,两者在新时代乡村社会“三治融合”实践中具有功能同构的契合性.党规不仅强化村规民约的合法性,促进村规民约在性质地位、内容及程序方面的现代转型,而且推动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由此保障村规民约制度建设.同时,村规民约也促进着党规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促成和强化党规的“进场”和“在场”推动党规嵌入乡村社会,另一方面为完善党规制度提供群众智识、夯实群众
能源法中旨在促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容应纳入环境法典.这既是一些国家编纂环境法典的经验,也是实现环境法典宗旨的需要.环境法典纳入的能源法内容应遵循四方面的标准:以环境法典的目的为指引;与低碳路径具有相关性;具有成熟的法律基础;侧重能源资源的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效率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是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法律制度,在一些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典中也多有体现.我国环境法典可依循生态环境法治的内在要求,借鉴典型国家的有益经验,分别在"总则编""污染控制编""自然生态保护编"和"绿色低碳发展编"就此作出相应
传染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关涉传染病防治制度的启动和运转,决定了整个传染病防治法的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须认真对待.根据立法对病种的确认方式,可大致提炼出国家主义防治观和专业主义防治观两种理论类型.国家主义防治观通过法律事前明确而严格地列举传染病病种及其等级,以体现国家权力对紧急状态的谨慎态度和对维护秩序的重视,凸显国家角色;专业主义防治观则通过立法中的传染病定义而将临机判断、确认甚至决策的权力交给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体现对智识的尊重和对科学的追求,以更符合传染病防治本身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凸显专家作用.两种防治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性与真理性为本质属性、以人民性与实践性为鲜明品质、以开放性与时代性为理论特质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良性互动永葆理论先进性,推进理论铸魂促使全党保持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以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
有效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基于陕西省X市“三治融合”的实践探索,总结“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逻辑与内在机理,发现“三治”不是机械的结合,而是有机的融合:法治可以强化德治的价值观引领,推动个体主体性的增强;德治可以弥合法治效用的空缺,催生民众对群体的责任感;自治约束法治带来的个人权利泛用,明确界定群体与个体的边界.陕西X市的实践表明:清晰构建法治、德治和自治相互关联的纽带,形成“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促进乡村社会走向善治的关
基层协商民主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重要形式.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智能化等显著特征推动着基层协商民主的新发展.江苏淮安政协“码”上议工程,对“码”上议运行的案例经验表明,扎根基层所需、汇集群众智慧、开放议事空间和倒逼成果转化是技术赋能协商民主全过程的实践逻辑,并在协商理念、协商关系与协商目的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为更好释放技术赋能的成效,实现其长效发展,需重塑民需导向的价值理念,整合分散的协商资源,再造多元互动的治理结构,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需求.
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实现了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创造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认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对于更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共服务质量决定着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效果.通过对浙江省794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浙江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共服务质量上还有欠缺.为了改善浙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共服务质量,浙江地方政府要分别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采取相应对策.在战略层面上,要把地方政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动指南;在战术层面上,应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着力改善科技人才公共服务质量,努力提高市场开拓公共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