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温测井曲线在江苏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5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井温测试作为诊断水力压裂缝高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压裂液的温度低于地层温度,压裂液经过越多的地方带走的热量就越多,所以裂缝吸液越多的井段温度下降幅度就越大,这样就可通过压后温度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水力裂缝的纵向延伸高度。本文根据江苏油田压后井温曲线的衰减梯度改变点、斜率变化点来判断裂缝大致边界,从而判断压裂施工效果;用停泵后不同时间录取的温度,拟合推算出停泵时目的层温度,为压裂液的优选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水力压裂 井温测试 测试时间 裂缝高度
  
1 引言
  
水力壓裂是油层改造的主要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低孔低渗油层的改造中,但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重要参数裂缝高度却无法直接获得。压裂施工之后及时测取井温资料,是分析压裂施工成功率和改善压裂效果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江苏油田韦8-47、马35-2等5口井井温资料的仔细研究和分析,对压裂施工效果做出准确判断,并对下一步压裂层位的选择和压裂施工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2 井温测井监测原理
  
井温测井确定压裂裂缝高度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是利用压裂所注入的液体所造成的低温异常,根据井温测井确定压裂裂缝高度。注入液体前,井内液体与地层有着充分的热交换,因此注入液体前所测得的井温曲线一般与当地的地温梯度和地层的岩石热性质有关。而注入液体后,由于注入的液体温度往往低于地层温度,因此注入后的井温曲线在吸液层段将出现低温异常,这一异常反映了压裂裂缝的存在和分布高度。对压裂井而言,一般情况下的,在钻井竣工之后到射孔、压裂往往有一段时间分析研究。这一时间问隙使得井内的液体与地层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使其井内液体温度达到稳态。根据上述诊断压裂裂缝原理,我们可以在压裂前进行井温测井,测得一条井温基线,然后在压裂施工结束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压后井温测井。根据压裂后的井温测井曲线相对井温基线的变化情况,可将井温突变段确定为压裂裂缝高度。3 应用实例分析
  
近几年,江苏油田共有金4-3、马35-2、韦8-47、韦8-53、高20-11等5井次进行了压裂前后井温测试,5口井测温段在1100-2125米以内,井段射孔厚度在4-8米,施工排量2-4.5m3/min,具体信息见表1。由于压裂后测井温的现场实际条件,这些井压裂后实际测井温时间间隔均大于5小时,其中高20-11井因压后砂埋油层,测井温时间超过240小时,所以井温曲线仅供参考。
  
从表2测温结果可以看出,压裂井压前实测井温通常与该井理论推算井温误差在8℃以内,油田地温场温度推算公式T井温=井深/100*3+15基本能准确反应实际地温状况。
  
3.1 应用压裂前后井温判断缝高、压裂效果
  
结合江苏油田压裂井压后地层传热规律、地层内温度分布规律、地层温度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压后井温曲线的拐点或曲线斜率突变点,可以代表垂直裂缝的边界,使确定垂直裂缝高度转化为确定压后井温曲线的拐点问题。
  
压裂施工效果可以根据井温曲线负异常延伸范围和温度下降幅度来判断,若负异常主要分布在目的层内且异常幅度大,则说明裂缝纵向延伸集中在目的层内,目的层吸液充分、铺砂浓度大、改造彻底、压裂施工效果好。
  
若负异常在目的层上下分布范围大,说明裂缝纵向延伸距离大。目的层吸液不充分、铺砂浓度小、改造不彻底、压裂施工效果不理想。
  
3.1.1?典型井例分析
  
韦8-47井压裂15、17号层,从压前压后井温测试曲线来看(如图1),15号层井温曲线负异常较为明显,而17号层井温测试曲线负异常远不如15号层明显,说明15号层为压裂液主吸液层,17号层则吸液量较少,压裂改造不如15号层彻底。从两层段的物性对比来看,15号层渗透率及孔隙度均好于17号层,建议类似不均质层段压裂时可以采用限流压裂方式或机械分层压裂来达到两层段充分改造的目的。
  
韦8-47压裂施工共加入地层支撑剂18m3支撑剂,压后日产油6m3,累计增油250.5m3压裂改造效果明显。
  
(2)马35-2井:
  
马35-2井采用限流压裂方式,压裂11、13、14号层,从压前压后井温曲线图看出(如图2),在11、13、14号射孔层上井温都有明显的负异常,且3层段负异常延伸范围及温度下降幅度均相差不大,井温分析缝高分别为10米左右与压前模拟缝高几乎相等,压裂措施改造较为充分。
  
马35-2井压裂施工共加入地层支撑剂 18m3支撑剂,压后日产油7.4m3,累计增油2320m3压裂改造效果明显。3.2 推算停泵时压裂层温度
  
压裂施工时目的层的温度是优选压裂液配方的主要依据,压裂液的耐温性能、携砂能力、破胶时间,破胶剂的加入量等都与压裂层段的实时温度密切相关,通过压后井温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了解实时井下温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停泵后不再有压裂液注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液段的温度逐渐升高,所以此时目的层温度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于压裂目的层的深度差别较大,地层温度相差悬殊,所以本文选择了各测温层段中深位置温度的下降率(压后井温与压前井温之比)作为统计研究的对象,共统计4口井、8个测温层的数据,测量时间从8-30h,温度负异常范围为1.5-8℃,压裂前后井温值之比在0.86到0.96之间。
  
4 结论
  
根据江苏油田地层特点,可以根据井温曲线的衰减梯度改变点、斜率变化点来判断裂缝大致边界,实际井温分析缝高与压前模拟缝高误差在10米以内。压裂层压裂施工停泵时井温最低,约为压前井温的76.5%,停泵后井温迅速回升,建议后续监测井温压裂井尽可能在施工结束后短时间内进行。用压裂前后井温测井确定压裂裂缝高度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万仁溥,主编.采油技术手册(第九分册,压裂酸化工艺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89-623
  
[2] 闵安东,吕维民.油井温度压力测量[J].自动化仪表,1998,19(11):22-24
  
[3] 姜晓燕.温度试井解释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油气井测试,2000,9(3)
其他文献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在这样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特殊年份里,时代文学杂志社组织开展了“
【摘要】介绍了双螺杆式压缩机的结构原理;日常维护保养知识;以及运行时易出现的事故现象和处理办法;   【关键词】双螺杆式压缩机 油分离系统 润滑油系统 故障分析   1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结构简介   双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机组主要由压缩机、油分离系统、润滑油系统、经济器组成。螺杆式制冷压缩由一对相互啮合的按一定传动比反向旋转的螺旋形转子,水平且平行配置于机体内部,具有凸齿的转子为阳转子,通常它与原动机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大连市烹饪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引领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从中窥探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各方调研,总结出适合烹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和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和民族的未来。以前,对大学生党员的管
一、档案库日常管理中的保密事项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档案库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但是有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往往将库房附设在机关办公楼内。应注意的是,不是任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已对整个人类的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网络的产生与发展,依据新时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作为
从工会资产的来历切入,详细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工会资产管理的现状,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资产既要做好管理工作,堵塞漏洞,还要做好理财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工会资产保值增
高校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实体,其作用更为凸显。本文针对目前仍存在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轨的严重现象,指出培养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时代要求,注重企业文化课程
【摘要】针对目前油田起下油管的工艺现状,设计了一种卡盘吊卡,并对其起下油管的作业工艺进行了论述。相比于常规起下油管的作业工艺,使用卡盘吊卡进行起下油管,能够实现单吊卡起下油管作业,从而减少井口操作人员的数量、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推动井口操作机械化的进程。   【关键词】卡盘 单吊卡 起下油管   1 油田起下油管作业工艺现状   目前,油田施工队伍多采用双吊卡进行起下油管,这种作业方式需要操作人员
在化肥、稀土、印刷、电镀等工业生产中会产生一定量氯化铵废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氨氮和氯离子就会对水体造成很大污染,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