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油田起下油管的工艺现状,设计了一种卡盘吊卡,并对其起下油管的作业工艺进行了论述。相比于常规起下油管的作业工艺,使用卡盘吊卡进行起下油管,能够实现单吊卡起下油管作业,从而减少井口操作人员的数量、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推动井口操作机械化的进程。
【关键词】卡盘 单吊卡 起下油管
1 油田起下油管作业工艺现状
目前,油田施工队伍多采用双吊卡进行起下油管,这种作业方式需要操作人员反复进行摘挂、搬台吊卡的动作,工作量極其繁重。随着井口操作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双吊卡起下油管的作业方式已不再适合当前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单吊卡起下油管作业,根据卡盘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一种卡盘吊卡。其悬挂吊卡始终悬挂于吊环上,井口吊卡固定在防喷器上。通过液压驱动,操作起来方便、快捷,不仅可以减少操作人员的数量,而且省去了反复摘、挂吊卡的动作,大幅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实现单吊卡起下油管作业。2 卡盘吊卡的结构设计2.1 悬挂吊卡
悬挂吊卡主要由吊耳、卡盘体、活动卡爪和液压马达组成。
卡盘体顶部加工有吊耳,可以悬挂于修井机的吊环上;卡盘体内部有齿轮驱动机构,表面加工有滑道,活动卡爪可以在滑道内进行滑动;活动卡爪的底面有平面螺纹,与卡盘体内部齿轮盘正面的平面螺纹相互啮合;小锥齿轮安装在卡盘体侧面的圆孔内,与齿轮盘底面的大椎齿轮相互啮合,液压马达的轴承与小锥齿轮的方孔相互焊接,图(1)是悬挂吊卡夹持油管示意图。
1-吊耳;2-液压马达;3-活动卡爪;4-油管;5-油管短节;6-卡盘体;7-吊环
图1?悬挂吊卡夹持油管示意图
悬挂吊卡主要是依靠活动卡爪的弧面1、弧面2面及台肩三个部位对油管进行夹持、悬挂。其中,弧面1夹持油管加厚部位,弧面2夹持油管节箍,台肩用于支撑油管节箍端面,图(2)为悬挂吊卡卡爪结构图。
2.2 井口吊卡
井口吊卡安装在井口的防喷器上,主要由卡盘体、活动卡爪、扶正块、钳牙、牙槽和液压马达组成,其部件的连接方式同悬挂吊卡,图(3)是井口吊卡夹持油管示意图。 1-卡盘体;2-活动卡爪;3-油管;4-油管短节;5/6-牙槽、钳牙;7-扶正块;8-液
压马达
图3?井口吊卡夹持油管示意图
井口吊卡主要是依靠活动卡爪的弧面及台肩对油管进行夹持、支撑。其中,弧面夹持油管加厚部位,台肩支撑油管节箍端面。每只活动卡爪上都有牙槽、钳牙和扶正块,钳牙用沉头螺钉固定在牙槽内,其作用是锁紧油管,在进行上卸扣时防止油管倒转;扶正块的作用是使油管居中; 三只扶正块不在同一平面上,确保彼此之间不产生相互碰撞,图(4)为井口吊卡卡爪结构图。 1-台肩1;2-扶正块;3-牙槽;4-弧面
图4?井口吊卡卡爪
2.3 卡盘吊卡工作原理
卡盘体内部有齿轮盘,齿轮盘的底部有大锥齿轮,正面有平面螺纹。小锥齿轮安装在卡盘体侧面的圆孔内,与齿轮盘底面的大椎齿轮相互啮合,活动卡爪的底面有平面螺纹,与轮盘正面的平面螺纹相互啮合,液压马达的轴承与小锥齿轮的方孔相互焊接。通过液压马达的转动,可以带动小锥齿轮及齿轮盘上的大锥齿轮进行转动,齿轮盘的背面的平面螺纹结构就使活动卡爪同时向中心靠近或退出,从而达到夹紧、松开油管的目的。2.4 主要参数
悬挂吊卡:卡盘体外径380mm,内通径134mm,高度100mm;
井口吊卡:卡盘体外径500mm,内通径210mm,高度115mm;
液压马达:扭矩142NN·m,排量57L/ min,转速600r/min。
3 卡盘吊卡起下油管工艺流程
卡盘吊卡起下油管工艺流程如下:
下油管时,在每根油管顶部连接一根长度在0.3-0.4m的油管短节,由悬挂吊卡扣合住油管短节,依靠卡爪的台肩承挂油管短节接箍,将油管提起来放入井内,并使油管接箍坐在井口吊卡上,依靠卡爪的台肩部位支撑油管接箍,关闭井口吊卡,打开悬挂吊卡,然后进行下一根油管的操作。
起油管时,由悬挂吊卡扣合住油管短节,关闭悬挂吊卡,打开井口吊卡,由悬挂吊卡将油管提起来,并使油管接箍坐在井口吊卡上,关闭井口吊卡,卸掉油管后进行下一根油管的操作。
4 结论
(1)采用液压驱动的方式开启、闭合吊卡,减少了井口操作人员的数量。
(2)不需要反复搬台吊卡,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3)悬挂吊卡始终悬挂于吊环上,井口吊卡固定在防喷器上,实现了单吊卡起下油管作业。
(4)通过更换卡爪后,以实现不同尺寸管、杆柱的起下作业。
参考文献
[1] 杨玉生.单吊卡起下油管作业工艺探讨.石油矿场机械,2008,37(1)
[2] 阿不都外力,韩学良,龚宁,等.小修井单吊卡作业施工工艺[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5):136-137
[3] 杜丙国.严重漏失井井筒清砂工艺的研究与应用.钻采工艺,2007,30(2):79-82
[4] 刘扬,郑刚,朱国亮,等.漏失井冲砂工艺管柱研究与现场试验.石油机械,2008,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