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130293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适当囊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提高对囊性动脉瘤的认识和改进其治疗方法。囊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主要有:(1)静脉移植法;(2)改变血液动力学诱发法;(3)血管壁中层破坏法;(4)选择具有遗传倾向的动物法;(5)假性动脉瘤制作法。

其他文献
椎基底动脉有规律的直径增大和普遍而有规律的延长、增粗和扭曲时,称巨长基底动脉,或巨长基底动脉。诊断标准为基底动脉上段直径增大达4.5mm和基底动脉上段超过床突平面6mm以上,临床无症状,或有非特异临床症状,有时误诊为桥脑小脑角肿瘤。放射科医生增强对其认识,有助于应用CT做出诊断。对有疑问的病人应行MRI及椎动脉造影予以确诊。
回顾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发现,不少研究存在方法学问题,因而可能导致结果偏倚.由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自身临床特点,很难获得准确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但根据现有资料,可估计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发病率范围是0.5~2.1/10万人年;有的研究认为患病率低于10.3/l0万,有的则认为在16~23/10万之间.
胚胎脑组织块或细胞移植至皮质醒死区后,可以利用行为学试验检查移植大鼠的皮质高级感觉运动复全功能改善;应用开矿学方法研究移植物的成活及其与宿主皮质各功能区建立的传入和
文章介绍了钙通道阻滞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等常用的神经保护药及低温疗法神经保护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自行改善与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有关.神经递质、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抑制因子和神经干细胞等因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神经可塑性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卒中后的康复治疗.
淀粉样脑血管病与脑出血有一定相关性。有关它们相关性,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脑血管病死亡率很高,正确诊断意义重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但有创作,可能出现并发症;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创伤、简便、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计算机体层摄
巨大蛇形动脉瘤是颅内一类特殊的巨大动脉瘤,瘤体内除大部分为机化血栓外,还包含有一迂曲、扩张的血流通道,在血管造影片上呈“异常蛇形血管影”。这类动脉瘤在临床表现、CT及MRI检查等方面,与颅内肿瘤极为相似,而与囊性动脉瘤及梭形动脉瘤明显不同。文章就蛇形动脉瘤的发病部位、发病原因及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妊娠及产后卒中的发病率比非妊娠时高,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与一般卒中各有异同。笔者综合有关文献进行如下综述,为临床妊娠及产后卒中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