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与脑血管病诊断

来源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死亡率很高,正确诊断意义重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但有创作,可能出现并发症;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创伤、简便、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微创、快捷,可多角度观测病变,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如DSA高。三者互有长短,可综合应用,以取得最佳诊断效果。
其他文献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较常见的先天性脑血管病,AVM模型大体分为动静脉瘘、含畸形血管团的动物模型、体外AVM模型及计算机数学模型等。动静脉瘘模型适用于AVM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含畸形血管团的动物模型、体外AVM模型可用于AVM栓塞治疗的训练、教学及栓塞剂的检验;计算机数学模型可用于模拟AVM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治疗过程。文章综述了以上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抗血小板药是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就阿司匹林、潘生丁、噻氯吡啶、氯吡格雷与膜蛋白Ⅱb/Ⅲa抑制剂在脑血管病中抗血小板作用的临床试验现状作了介绍.
通过对未破裂的脑动静脉畸形的自然病史、出血倾向、各种治疗风险、并发症、死亡率及疗效等进行比较,认为手术仍然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其适应证在不断扩展;血管内治疗主要作为手术和放射治疗的辅助措施;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小的、位置凶险的病灶,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文章就急性脑缺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和阿司匹林、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磷酸二脂酶抑制剂、腺苷受体拮抗剂、5-HT2受体拮抗剂、一氧化氮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介绍。
椎基底动脉有规律的直径增大和普遍而有规律的延长、增粗和扭曲时,称巨长基底动脉,或巨长基底动脉。诊断标准为基底动脉上段直径增大达4.5mm和基底动脉上段超过床突平面6mm以上,临床无症状,或有非特异临床症状,有时误诊为桥脑小脑角肿瘤。放射科医生增强对其认识,有助于应用CT做出诊断。对有疑问的病人应行MRI及椎动脉造影予以确诊。
回顾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发现,不少研究存在方法学问题,因而可能导致结果偏倚.由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自身临床特点,很难获得准确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但根据现有资料,可估计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发病率范围是0.5~2.1/10万人年;有的研究认为患病率低于10.3/l0万,有的则认为在16~23/10万之间.
胚胎脑组织块或细胞移植至皮质醒死区后,可以利用行为学试验检查移植大鼠的皮质高级感觉运动复全功能改善;应用开矿学方法研究移植物的成活及其与宿主皮质各功能区建立的传入和
文章介绍了钙通道阻滞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等常用的神经保护药及低温疗法神经保护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自行改善与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有关.神经递质、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抑制因子和神经干细胞等因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神经可塑性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卒中后的康复治疗.
淀粉样脑血管病与脑出血有一定相关性。有关它们相关性,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