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分析及其教育启示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创作是幼儿表达自我的一种独特语言,“幼儿起初不能在文字和演说中,而只能在绘画中非常灵便、复杂和强烈地描写他们自己真正的经验和奇异的想象。”[1]绘画不仅是外显的、可视的创作过程,还经历着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幼儿的绘画创作是幼儿借助多种感官,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有意或者无意摄取大量原材料,通过大脑进行存储、加工、改造与重组,依托于某种幼儿个体认为合适的绘画形式,进行外化表现的过程[2]。然而,以往学者的关注点仍在于幼儿的绘画特征,今后的研究至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幼儿绘画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上[3]。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幼儿绘画的外部动作,更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了解分析他们在绘画时究竟经历了哪些心理历程,以便在幼儿绘画创作的每一心理阶段都能给予更为适切的引导。
  一、幼儿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信息通过感应器进行感受记录,进入记忆储存,又在一定条件下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进行提取,通过效应器表现出来。幼儿的绘画创作过程也遵循信息加工原理,表现为以下四大心理过程。
  (一)艺术视知觉阶段:幼儿对审美经验表象的视觉获取
  绘画创作是从获取环境中的审美视觉表象开始的,对应着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中审美信息进入“效应器”,产生“短时记忆”的过程。如在绘画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给幼儿欣赏相关的图片、视频或直接让幼儿去寻找环境中相关的信息。通过观察,幼儿获得对审美表象的视知觉,即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4]。幼儿获取审美表象的方式以视觉为主,还具有触觉、嗅觉、听觉多通道参与的特点,幼儿擅长采用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的方式全面把握事物的特征,并在作品中表现出这些特征。如幼儿通过摸一摸感受到树干的粗糙,就在树干上画很多螺旋线,表示“不光滑”。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和活动,有一种本能的感知觉反应,他们从一出生就有意无意地观察、体验周围的环境与生活,对他们感兴趣的、重要的事物,会选择在大脑中保存这一印象,形成丰富生动的审美表象。
  (二)艺术感受阶段:幼儿对审美心理意象的转化与加工
  幼儿从环境中获取的审美经验表象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印刻,接着要对已存储的经验表象进行分解、提炼、重组、更新、加工,孕育成审美心理意象,即幼儿头脑中较完整、成熟的艺术形象,这个过程对应着信息加工理论中从“长时记忆”或“短时记忆”到“反应发生”之前的心理阶段。幼儿在选择某一审美形象进入长时记忆时,带有明显的情感偏好,而且这种情感更加浅表与纯粹,如他们会因为“爸爸对我好,我就喜欢他”等简单的原因而特别关注爸爸的信息。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及他与事物之间建立的关系,是审美意象转化的关键因素,影响该事物在转化成审美意象时的细节描绘和出场顺序。如幼儿十分喜欢庭院里的树,他就会在头脑中把树细致地分解为树干、树枝、树叶、花朵、果实、不同季节时的树等具体的符号表征。如果他最喜欢院子里的猫,那他的头脑中就会最先呈现出猫的形象,并且猫的符号会尤其的大(图1)。
  (三)艺术表达创作阶段:幼儿对审美心理意象进行物化
  经过艺术视知觉和艺术感受阶段的积累,幼儿已储备了大量的审美材料,当他们拿起画笔绘画时,正经历一次神奇的冒险,从模糊的审美心理意象,慢慢清晰,到诞生出具体的视觉形式,对应着信息加工理论中“效应器”的作业阶段。首先,幼儿在绘画创作时表现出多感官通道参与和泛灵性,画画时他们经常手舞足蹈,如画蓝色大海时发出“好冷啊”的感慨,给太阳、树木、花草都画上眼睛鼻子。其次,儿童对审美意象的再创造具有直觉性,儿童有时对自己为何选择某种表达方式来表现某个事物说不出所以然来,被问到为什么这样画时,他们常回答:“我就想这么画。”[5]最后,幼儿的绘画过程具有随意性和动态生成性,他们常常改变原定的绘画主题,甚至在命题画中,幼儿有时也不跟随拟定的绘画命题,而在创造中动态生成不同的绘画主题,画出了“跑题的主题画”。[6] 但这些主题的改变仍与幼儿的经验密切相关,画中可能表达了幼儿亟须疏通的情绪。
  (四)艺术欣赏反思阶段:幼儿对绘画全过程的信息反馈
  从幼儿绘画能力整体发展的视角考虑,绘画创作还应包括信息反馈阶段,这是对幼儿绘画全部心理过程的反思与强化,即在每一绘画创作阶段完成后都对这一过程进行反思,对下一阶段加以心理暗示,对应着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中的“预期”和“执行控制”阶段。如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树的表象,他会对这一表象进行检核,得到正确反馈后,选择将树的表象储存到短时记忆中,再加以选择重组进入长时记忆。绘画作品完成后的欣赏环节是直接可观察的、占比最大的欣赏与反思。在这一环节,幼儿由于年龄和语言能力的限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反思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而体验到自己在绘画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感和满足感,促使他们不断参与绘画活动、提升绘画能力。下图是依据以上论述,描绘的幼儿绘画创作心理过程分析图。
  二、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启示
  幼儿绘画创作不是简单地用画笔涂涂抹抹的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园的绘画教学要基于幼儿绘画的心理过程和相关机制展开,接下来,笔者将对应幼儿绘画创作的每个心理阶段,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重视幼儿审美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幼儿从环境中获取审美经验表象是绘画创作的起点。可以说,幼儿的经验与审美表象的积累是绘画创作的“水之源、木之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创造多种途径去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造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7]。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环境,比如在户外散步时,带孩子们去看一看户外五彩缤纷的颜色,闻一闻幼儿园中的花香,摸一摸大樹的树干与树叶,在熟悉的环境中全面调动各种感官,多通道地发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组织艺术体验活动,如参观画廊、美术馆,欣赏自然风景、图书、名画等,丰富幼儿审美经验;还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建议家长利用周末亲子游玩、定期的外出旅游等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幼儿对审美经验的获取有多感官通道参与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尊重这一特性,让幼儿在看、摸、闻、听和与环境的互动中全方位感知事物的特征。幼儿的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型知觉,教师要引导幼儿获得对审美经验的完整感知,可以遵循“整体感知、局部观察、再次整体感知”的方式。
其他文献
通过移动教学的背景分析,对比了Native App、Web App和Hybrid App三种移动开发的模式的特点与区别,从PhoneGap、Sencha Touch、jQuery Mobile、AppCan、Titanium、Adobe AIR
[摘要]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通常发生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笔者报道了一例家系,症状典型,均以间杂出现的四肢末端点状白斑和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表现。  [关键词]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白斑;色素沉着;家系  [中图分类号]R36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17-0040-01  Abstract: Dysch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部分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观念至今毫无改变,仍然停留在上课应付,下课放任的层面上,总是认为美术就是绘画,所以教师上美术课
绘画活动是幼儿在一定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多种艺术元素,在平面里加工、创造出静态、可感的视觉形象,以表达幼儿的审美感受的过程。幼儿绘画创作既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又能表达幼儿一般的心理过程。但是,在绘画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面对绘画材料时会出现迟迟不愿动手,甚至不敢画的现象。为了解決这种现象,我们采用以下策略支持幼儿大胆地表现与创作。  一、心理环境的宽松化,在相互尊重中获得表
吉林江城中学由薛宝库同志于1993年创建,是吉林省首批民办中学。十四年来,学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突出的办学质量,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步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民办教育
针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盐碱化程度,提出了封坡封沟育草、草带更新、种草固坡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草原生态得到较好的恢复。
男,轻压痛,端充血、触之柔软53岁。因右下腹隐痛1月就诊。查体:T:36.5℃,神志清楚,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右下腹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包块。电子肠镜检查见回盲部轮廓欠清楚,回盲瓣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习作学习刚刚起步,这时候培养成的习作习惯可能会伴随学生的终生,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习作能
利用VB实现降雨数传仪数据到水文资料整编数据的转换.
针对界沟煤矿72煤层上向瓦斯测压钻孔过82松软煤层穿越砂岩含水层时,围岩松软、易破碎、易垮落,难以成孔,真实煤层瓦斯压力难以测定的问题,通过分析穿含水层钻孔各封孔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