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走出窘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提供给儿童一个健康的电影娱乐世界,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电影领域里,电影工作者划分出儿童电影,并将儿童作为其服务对象。但在多年实践中,儿童电影最为重要的内容一受众对象和表现内容,却并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时至今日,儿童电影的窘境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走出窘境,走向繁荣,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儿童电影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儿童电影 受众对象 表现范围
  
  什么是儿童电影?她的边界在哪里?她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她的表现对象有哪些?中国儿童电影存在诸多疑问,但透过这些问题。我发现我们忘记了中国儿童电影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受众对象和表现范围。而只有真正理解她的受众对象和表现范围。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儿童电影的本质内涵及创作方式。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儿童电影的形成原因
  
  对于儿童电影的界定,国内不少人提出置疑。她是儿童拍的,还是拍儿童的?她是拍给儿童看的。还是拍给成人看的?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首先思考一个基本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在众多影片中划分出儿童电影?我们的初衷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处于从属地位,被成人世界所忽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都没有得到成人的足够重视。他们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却并没有得到成人的尊重,仅仅只是作为成人的附庸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我们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成长。逐步意识到儿童拥有他自己独特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思维认识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精神压力,并且儿童时期还是一个人思维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儿童特别容易接受,又很容易模仿,对儿童的影响不可小视,为儿童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电影领域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明确地将儿童电影划分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并在80年代成立儿童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的独立是我国文明的一个进步,这是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是对儿童独具个性的生理和心理完整的认定。也是对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审美需求和关心的话题的一种肯定。2004年,中央召开未成年人的工作会议时。胡锦涛同志提到。要发一个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而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净化社会舆论、净化荧屏,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电影艺术词典》中,对儿童片定义为:“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即从培育儿童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本身的精神需要出发而拍摄的,适合于他们的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并且强调儿童片的“儿童”。不是指题材范围。而是指服务对象。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儿童电影的形成原因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影视天地,是为儿童服务的。其分类的标准与战争片、爱情片等不同,与工业片、农业片不同,儿童电影分类的标准是受众对象,那么,与之相应的是成人电影。因此。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她是儿童拍的,还是拍儿童的,她是拍给儿童看的,还是拍给成人看的等等质疑。是在没有清楚理解儿童电影的分类标准的情况下提出的。
  
  二、儿童电影的受众对象
  
  中国儿童电影的受众对象是儿童。但“儿童”具体包括哪些年龄范围的群体?他们有什么需求?并且儿童与成人真的能完全隔离开来吗?这些问题的模糊导致我国目前36条主流院线,1443个电影院,2668块银幕,没有一块银幕是面向儿童的,而目前,在我国,这一群体约有3.67亿人。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电影产量达260部,儿童片只有25部,并且大部分进不了院线。以至于。业内人士将拍儿童电影比作搞慈善事业,对受众问题的忽视直接导致了我国儿童电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1,儿童的范围
  一般认识中,儿童通常是指6、7岁以下的幼儿,加之传统里对儿童的忽视,我们拍制的儿童片,不可避免的呈现出题材样式贫乏,影片风格单一,故事情节浅薄,人物言行稚嫩等现象。儿童电影不可避免地让人认为这只是一场属于孩子们的游戏,就像是属于孩子们的玩具一样。
  我们对儿童电影的分类标准是受众对象,与之相应的是成人电影,如果说儿童是指6、7岁以下的幼儿,那么7~1 8岁之间青少年的位置在哪里?《电影艺术词典》中对儿童电影下定义时。将“儿童”定义在15岁以下。在这里,我想借鉴儿童心理学中对儿童范围的划定:0~18岁。我认为儿童电影中“儿童”的范围可以划定在4~18岁之间。以这个年龄作为儿童电影中“儿童”的范围界定有下面几点原因:首先,因为0~3岁的婴儿只是一个生物个体,无所谓个性和社会性,所以这一部分我们可暂不作讨论。而18岁以上的成人,在心智上已经基本成熟,对事物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并已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所以也不属于需要特别保护和教育的范围。其次,这一范围内的儿童都属于未成人,其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变化阶段,他们的社会认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都还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引与保护。最后,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的快速发展变化,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困境与叛逆情境,需要成人的帮助,也需要成人的理解,同样也需要一个精神的宣泄口。
  
  2,儿童与成人的关系
  目前,我国将儿童电影的受众对象规定为儿童。于是,我们形成一种观念:儿童片是给儿童看的。但现实生活中,儿童与成人世界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儿童的生活、成长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的认识,实际上都与成人世界密切关联。所以,我认为儿童电影的受众对象不能将成人排除在外。
  首先,儿童社会化发展是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是不可能在只有儿童的世界里完成。其次,成人是长大了的儿童,儿童是将来的成人,儿童虽然还不具备成熟的心智,但作为一个人,儿童同样具有所有人类的共性。比如终极关怀,在不同阶段,人类的终极关怀程度不同,对象不同。但我们都害怕,孩子们为自己依赖的人,年轻人为自己爱恋的人,老年人为自己,我们都害怕离别。《狮子王》中,小狮子辛巴问父亲,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对吧?狮子王告诉儿子,“你看那些星星,过去那些伟大的君王从那些星星上看我们,所以每当你寂寞的时候,要记得那些君王永远在那里指引着你”。《蓝色知更鸟》中,麦蒂梦见已经过世的爷爷奶奶,他们告诉麦蒂,只要你想我们。我们就会知道的。我们就会来看你们的。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死亡,这不知什么时候却最终会来临的时刻,难以泯灭的忧虑与痛苦,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萦 绕在我们的心头,我们需要终极关怀,狮子王的安慰,麦蒂的梦话,难道只对儿童有用吗?最后,儿童也有自己的成长困惑,也有自己的情感危机,他们需要成人的理解,需要成人的安慰。一些反映青少年儿童情感问题的影片,对儿童有启迪教育作用,对成人同样也有指导教育意义。比如《少年犯》,它向人们充分表现了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和生活,在儿童知道犯了错误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对失足儿童的宽容。
  从以上分析中,我认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受众对象不能只是儿童,而应该是以儿童为主,包括成人在内。国外儿童片的制片商,非常注重成人这个群体。因为他们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们的接受对象,是经过大人过滤和选择的。他们骄人的成绩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他们是对的,比如《纳尼亚传奇》和《哈利·波特4》在我国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热潮,分别狂卷2500多万元和5000多万元的票房。所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者们需要意识到。一部好的儿童片应具备“老少皆宜”的特点,不仅仅要得到儿童的认同,还要得到成人的喜爱,儿童电影的受众对象是儿童与成人。
  
  三、儿童电影的表现范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对中国儿童电影的范围界定为:第一,少年儿童应该是影片的主角,同时包括动物、神话中的人物:第二,影片的内容应该是少年儿童参与的生活或者是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观察的生活:第三,影片的内容必须是少年儿童适合观看的。张之路对这一标准进行了简化,他省去了上面所述的第二条界定标准,保留了第一和第三条标准。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大同小异,且都存在一定弊端。少年儿童为主角又适合儿童看的电影太多了,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影片给儿童带来了什么?智慧?启迪?还是人文精神?美国《电影术语词汇》中,对儿童电影定义为:“具有专为吸引儿童及供儿童娱乐的内容及处理手法的故事片”。美国儿童电影的定义看似与中国儿童电影的定义相差无几,但实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影片的划分中,我们注重的是对受众年龄的划定,而美国注重的是对电影内容的界定。那么,在儿童电影中我们应表现什么内容?
  我认为,儿童电影的角色不一定要是儿童。不一定要是动物或非现实的神话人物,也并不一定要是反映儿童自己生活的。石方禹也曾指出有儿童做主角的不一定是儿童片,没有儿童做主角的不一定不是儿童片。国外众多脍炙人口的影片中没有以儿童为主角,甚至没有儿童出现,但对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比如,《战地钢琴曲》用弹奏在一遍废墟上空的钢琴曲,展现出野蛮在“文明”的掩饰下对文明的摧残,让人们深刻的领悟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切肤之痛《闻香识女人》那段盲人中校对校长向学生们灌输为求自保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卑劣做法所进行的慷慨陈词,无形中向青少年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在《千里走单骑》中我们还看到张艺谋导演对中国儿童社会地位的忧患意识。在高田先生想带杨杨去看他爸爸时,高田先生征询孩子意愿与村里何主任擅自主张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尊重孩子意愿方面,我们的欠缺。除此之外。我认为,成人其实也同样需要儿童的理解,在《早安》中,因父亲失业,家庭经济拮据,而两个儿子却一定要买电视机,甚至为此与父母、邻里、老师作对,引得一连串纠纷,在母亲紧锁的眉头里。我们发现大人是多么需要孩子的理解。所以成人的烦恼也可以成为儿童电影的表现内容,这样或许还可以缩小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奥地利学者在03年童年颁奖前夕的国际儿童电影节也曾指出,我们到底要给儿童看什么?不能只给他们看一个不切实际的美丽梦幻,这对他们成长没好处。我们不能对孩子回避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复杂,人生的多变,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我认为。当电影承担起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作用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更加注意到儿童电影中所再现的内容是否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是否能让孩子们学会必需的生活技能,是否能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担,是否能创造出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波伊提乌在《哲学的慰藉》中曾说,无知蒙昧中能有什么样的快乐?成长的困惑,生活的压力,战争的痛苦,生死的悲哀同样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们应该告诉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斗观,而不是隐藏真相,构建虚拟的美好生活。以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脆弱,胆怯,不切实际。
  通过以上对儿童电影形成原因、受众对象和表现范围的分析,我认为要解决中国儿童电影目前的困境,最重要是要明确中国儿童电影受众对象是儿童和成人,而不单单只是儿童。中国儿童电影的着重点是她的表现内容,而不是对年龄的界定,中国儿童电影所再现的内容应能促进儿童心智发展,提高儿童社会认知能力。从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些被我们所忽视的重点,中国儿童电影才能真正走出窘境,迎来繁荣。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Cormac McCarthy是当代美国文坛的先驱,他的电影小说《老无所依》被誉为老龄化社会的悲歌性史诗。影片通过警长贝尔第一人称口吻的哲理性叙述,让观众去感悟传统的死亡——美国文明的哀歌,恐怖的情节和充满寓意的哲理性言行将观众一次次抛入——善良与邪恶,爱与恨,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漩涡中,去经历人性与诱惑的拷问。  [关键词]隐喻 悲歌 上帝 老人 魔鬼    小说电影是在电影传统
[摘要]该片是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作品中艺术价值颇高的一部,其中展现的家的观念与人性的乐观及苦难,展现了其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人的关怀。对现实的神奇表达、场面调度的充分应用以及民族音乐的创造性的运用展现了其作为一个世界级导演的功力与艺术水准。  [关键词]魔幻现实 多层次场面调度 民族化音乐    《流浪者之歌》(茨冈人时代)是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89年的作品。这部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以诙谐
[摘要] 《士兵突击》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军人的形象。这些军人的气质形象打动了观众。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被视为社会的“他者”,相对而言男性则成为与他者相对的“此者”。在描述此者的世界中,编者不是用男人看男人的视角,而是女人看男人,这就是他者的此者世界。在这部只有男人的电视剧中,男人之所以真男人,是具备了社会人的所有特质,包括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他者的视角讲述了此者的世界。  [
我的孩子上小班,做什么都是“3分钟”热度,我非常希望他能安静下来,做好一件事再做另外一件事。在家里,他总是一会儿画图画,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看绘本,一会儿玩游戏……我的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他还是不听。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引导他。(多多妈妈)  我的孩子上中班了,我明显感觉她的坚持性比小班时进步很多,这让我很欣慰。不过有的时候,孩子做事遇到问题了,我鼓励她坚持把事情做完,她还是会找各种理由中途放弃。遇到这
[摘要]从视听感受的角度,影视作品的节奏可分为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视觉和听觉因素在电影中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同步与不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的视觉节奏必须与人声、音响、音乐等的听觉节奏紧密配合,做到视听节奏的有机匹配。在影视作品中应注意处理好视听节奏之间的关系,使视觉与听觉有机匹配,画面与音乐相辅相成,共同为影片内容的表达、风格的形成而服务。  [关键词]视觉 听觉 节奏 画面 
摘要 Hardy Kruse作为一名德国前纳粹演员,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的电影界能红极一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优秀的剧本和Hardy本身所具有的男性魅力则是其走向辉煌的关键。  关键词 Hardy Kruse《德兵逃亡记》经济利益 国际关系 男性力量 纳粹    在影视界,因一部作品而声名雀起的演员大有人在,如姜文因《芙蓉镇》而一炮而红,巩俐因《红高粱》而身价倍增,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自然
摘要 对歌曲《老鼠爱大米》进行文本分析,论述工业社会中的审美感性化趋向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意识形态 传统 现代    作者简介谢丹华,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  2004年,一首《老鼠爱大米》红透半边天。不仅跻身国内各大网站“热门金曲排行榜”,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飞乐唱片”以500万元签约该曲后,同名专辑一周销量就达300万张!尽管《老鼠爱大米》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争论,然其成为当年一个
摘要 从符号学角度看,纪录片《请为我投票》沿细末——迷思一神话的层次,通过层层符号构筑,建立起关于“中国民主”的神话大厦。由于此片的表现主题、制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经历,此片在西方公映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关注,同时,纪录片作为开放文本的艺术魅力也在各种解读中得以彰显。  关键词 《请为我投票》民主选举 符号学    前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15部入围2007年奥斯卡最佳
2018年5月14日凌晨,日本《读卖新闻》旗下子公司日本电视台(NTv)再次播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事件2历史修正主义的彻底检证》(南京事件Ⅱ~雁史修正电梭世土),并在5月20日进行重播。这次的《南京事件2》是2015年播出的《南京事件》的续集,节目讲述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城后发生的虐杀俘虏事件,该纪录片以震惊中外的“鱼雷营战俘屠杀”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日军老兵的证言和中国现场的采访,
摘要 在远离全面战争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战争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石光荣等这类非传统的英雄人物变成老百姓茶前饭余的话题,这是时代造就的观众产生了变化,是编导者们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这种新诠释主要体现在:一、在人物塑造中彰显平民英雄的真实与可爱;二、在叙事手法上弃悲扬喜,高扬乐观浪漫的革命情怀;三、在对战争的诠释中,注重宏观控制人类的道德底线和微观为参战双方寻找存在合理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