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电教教材的广泛使用,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目前在发挥思想品德电教教材的功能上,存在以下三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利用率低,通常是上研究课或有人听课时用,其他时间很少用。二是使用目的不明确,只求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形成走过场。三是演示中缺乏教师必要的启发讲解,忽略学生的道德思维训练。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从观念上把电教教材的使用单纯地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因而将其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只以教师的语言传播作为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习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了诸如观察、联想、想象、体会、理解、推理等,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电教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启动学生知觉运动,唤起他们自身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功能,这是教师语言讲解所不能替代的。
电教教材的使用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之一,而不是全过程,它不能代替教科书的使用和教师讲解。与此相反,只有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学手段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使用电教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目的
教师考虑电教教材的使用时,应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教学投影片、幻灯片,能放大,能活动,可以抽拉、覆盖、复合,能集中或有层次地体现某一道德观点。录音可以单放,也可以与投影片、幻灯片组合使用,多以分角色的配乐朗诵描述故事情节,创设道德情境,或提示具体事例,暗示一个道理。录像则能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展现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提供的事实或场景,真实、确切、可信度强。教学中使用哪一种,什么时候用,如何组合,需要教师总体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
导入新课时演示:目的是提示示例,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本课学习。
讲课过程中演示:1,先演后讲,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提供感性材料,或介绍故事内容,提示明理的重点、要点,为学生认识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概念内涵作铺垫。2,先讲后演。演示为强化、深化道德概念内涵提供典型例证,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3,边讲边演,讲解融化在演示的情景中,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创设情境,制造气氛,提示示例引出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
练习中演示,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评价,产生道德迁移,以指导道德行为。
总之,演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适时、适量使用,切忌盲目使用。
二、抓住恰当的演示时机
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以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教学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生动活泼。
三、演示与教师讲解要有机结合
演示与教师讲解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但是,如果离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获得的感知内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留下不完整的印象,他们的思路可能是纷乱的,不能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概念。只有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的观察和比较深入的思考,对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与演示结合的讲解一般有两种作用: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图像内容,从图像运动中感知故事(或事例)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印象。2,指导图(图像)文(课文)结合,暗示或提示图像的重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通过讨论、解说、提问、答疑等,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
四、把握反馈机制
“外界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制约着个体对信息源的可信性和意义的鉴别,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情绪—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参与心理动力,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可见,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行为影响很大。演示所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通过他们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等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反馈信息,并借助答问等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这个包括他们懂得了什么,有哪些想法,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教师应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活动进程:对学生道德认识的闪光点,给予强化、拓展、延伸,促其升华;对学生产生的疑团应促其化解;对“出权”思路应给予扭转,帮助学生排除无效信息干扰,将思路引上“正轨”,达到发展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认识能力的目的。
思想品德电教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它是思想品德系列化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认识能力,有时确实起到其他教材(如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所起不到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必须与系列化教材的完整性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责编 袁 妮)
电教教材的使用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之一,而不是全过程,它不能代替教科书的使用和教师讲解。与此相反,只有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学手段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使用电教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目的
教师考虑电教教材的使用时,应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教学投影片、幻灯片,能放大,能活动,可以抽拉、覆盖、复合,能集中或有层次地体现某一道德观点。录音可以单放,也可以与投影片、幻灯片组合使用,多以分角色的配乐朗诵描述故事情节,创设道德情境,或提示具体事例,暗示一个道理。录像则能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展现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提供的事实或场景,真实、确切、可信度强。教学中使用哪一种,什么时候用,如何组合,需要教师总体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
导入新课时演示:目的是提示示例,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本课学习。
讲课过程中演示:1,先演后讲,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提供感性材料,或介绍故事内容,提示明理的重点、要点,为学生认识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概念内涵作铺垫。2,先讲后演。演示为强化、深化道德概念内涵提供典型例证,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3,边讲边演,讲解融化在演示的情景中,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创设情境,制造气氛,提示示例引出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
练习中演示,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评价,产生道德迁移,以指导道德行为。
总之,演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适时、适量使用,切忌盲目使用。
二、抓住恰当的演示时机
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以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教学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生动活泼。
三、演示与教师讲解要有机结合
演示与教师讲解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但是,如果离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获得的感知内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留下不完整的印象,他们的思路可能是纷乱的,不能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概念。只有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的观察和比较深入的思考,对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与演示结合的讲解一般有两种作用: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图像内容,从图像运动中感知故事(或事例)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印象。2,指导图(图像)文(课文)结合,暗示或提示图像的重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通过讨论、解说、提问、答疑等,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
四、把握反馈机制
“外界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制约着个体对信息源的可信性和意义的鉴别,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情绪—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参与心理动力,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可见,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行为影响很大。演示所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通过他们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等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反馈信息,并借助答问等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这个包括他们懂得了什么,有哪些想法,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教师应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活动进程:对学生道德认识的闪光点,给予强化、拓展、延伸,促其升华;对学生产生的疑团应促其化解;对“出权”思路应给予扭转,帮助学生排除无效信息干扰,将思路引上“正轨”,达到发展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认识能力的目的。
思想品德电教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它是思想品德系列化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认识能力,有时确实起到其他教材(如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所起不到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必须与系列化教材的完整性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