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到“不需要教”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样精辟的见解,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从“教”达到最后“不需要教”,下面谈三点体会。
  第一,教师先要“教”,才能过渡到“不需要教”。
  “教”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积极性更多地要靠教师去调动。这道理看起来很明白,但实践时并不一定就能处理得好。回顾自己过去的多年教育教学工作,有时事事包办,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时强调了自学,没有注意相应的指导,使自学变成“放羊”。我教过一个班级,他们自学能力较强,我也习惯于放手;后来换教一个起点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我对他们情况了解不够,仍以过去教过那个班级的要求来要求这个新班级,强调了要独立分析课文,而没有相应的指导,结果学生就吃了“夹生饭”。有时该讲的,必要讲的,如果不讲或少讲了,或者在学生“议论纷纷”以后,不作归纳总结,学生也并不满足。通过实践,我逐渐明白了教是为了不教,要教好了才能不教。如果放松了“教”,让自学变成“放羊”,必然达不到“不教”的目的。
  第二,要“教”些什么,才能过渡到“不需要教”。
  要学生独立学习,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分析情况,辨别是非,总要有个出发点,那就是立场、观点;总要有个标准,那就是符合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总要有个方法,那就是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备了这些东西,才能独立分析问题。孩子们看戏、看书的时候,对其中人物,开始时要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逐渐地也会自己辨别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一个简单的辨别,其实也包含了观点、标准和方法在内。但是世间事物是复杂的,不像舞台上、连环画上所表现的“好”和“坏”分明。学生从课内和课外接触到的,古今中外,错综纷繁,有些人物、事件、问题,要经过具体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是、否”来评定。例如:对古代人物中爱国和忠君的问题,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形象的问题,对社会现象中光明与黑暗的问题,对切身有关的前途、幸福的看法问题……诸如此类,在阅读和写作中常会碰到,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无法作出恰当的结论。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观点,要有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生死观、价值观。这些观点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不“教”而能自发地形成的。要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这正是教师“教”的责任;而学生一旦能具备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则将终身受益,在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读书、写文以至做人。这正是从“教”到“不教”所首先要注意的。
  从语文能力来说,还应掌握读书、写作的方法。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能阅读、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那我们就要把有关的读、写方法教会给学生。虽然文章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却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教学,就应让学生掌握基本规律;学生掌握了规律,就能自己读,自己写了。以阅读议论文为例,一篇议论文从构成要素来说,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从篇章结构来说有序论、正论、结论;从论证方法来说,还有各种方式……这些都是基本规律。文章的形式尽管每篇不同,但基本规律总是可以找到的。教会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规律,就可以从“教”到“不教”,独立地分析一篇议论文了。
  此外,还要教会学生治学方法,诸如:要会使用工具书,要善于积累资料,“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不但在校时能赖以自学,还将终身受用。
  总之,要教观点,教知识规律,教读书方法;学生能具备一些基本观点,掌握各种读写知识的规律,学会读书方法以后,就可以达到“不教”了。
  第三,怎样“教”,才能过渡到“不需要教”。
  怎样教?原则上是从感性材料提高到理性认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总结提高。各种观点、各种知识,都是在具体文章中体现的,教学时要着重读文章,从文章中提炼出观点来,概括出规律来。
  例如:读鲁迅先生的《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性质及其不彻底的悲哀。再读到《阿Q正传》,又有意识地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使他们在领会鲁迅作品的深刻含义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有所了解,有所剖析,也就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语文课虽然不是历史课,但能从形象化的文章中学到历史知识、历史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使学生在今后看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时,具备独立分析的能力,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讲授读写知识、读写方法,也要从具体文章着手。经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从课文中提炼出知识、方法来,用以指导学生的读写实践,在读写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行总结。这样容易从“教”过渡到“不需要教”。以写作为例,对某种文体的练习,要在读过一定数量的课文之后,再运用具体材料讲述这种文体的性质、特点、方法,与其他文体的异同等知识。写作前宜对文章怎样写进行指导,写作后再对这篇文章怎样写进行评讲。这样的“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帮助较大。有位学生说:“老师详细讲了读写知识以后,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写文章时虽然没有去死背写作方法的条条,但学到的东西却直接指导了写作。”应当说这个学生的意见是有相当代表性的。
  要从“教”到“不需要教”,一定得反复实践。规律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方法也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但又不宜在教学中孤立地去大讲各种知识,而应该通过一系列读写训练,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牢固掌握知识,逐步提高能力。其中,采取各种措施,提倡学生亲自动手是十分重要的。课文讲读,要从教师的精讲,到教师点拨下的阅读,直到学生的独立阅读。写作指导,要从读过渡到写,从模仿过渡到创造。在学习方法上,编订词语手册,使用工具书,指导记笔记方法、资料的搜集等等,教师都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课文要一篇篇地读,作文要一篇篇地写。读好一篇课文,写好一篇文章,当然是必要的;但不能满足于教一篇课文,写一篇文章,应该指导学生解剖麻雀掌握规律,再通过反复实践提高能力,学会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性,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提高读写能力,从“教”过渡到“不需要教”。有一位学生说:“老师应该更多地放手让我们自己去学习。老师给我们指出一条路或给我们一把钥匙,让我们自己在这条路上前进,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一位初进大学的学生来信,说起大学学习与中学时的差异,他说:“我觉得大学的学习生活更合胃口,自修时间较多,我喜欢自学,这也与您平时强调要大家培养自学能力有关,特别是您的关于浏览与精读的一些教诲,现在仍然对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想起元好问的两句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不只是要绣出鸳鸯给学生看,更重要的就是要把“金针度与人”,这样,让学生自己绣出更多更美的鸳鸯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责编 李 晔)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语言的艺术、态势语的运用,讲授过程的技巧等方面对语言指导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旨在有效提高语言法的教学效果。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体育经纪人在我国必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从战略角度出发论述了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监督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经纪人的自我管理、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
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离老百姓生活最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体育形式。我国的群众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
最大摄氧量(VO2max)是体育科学中受到评定的最普遍指标。对VO2max经典看法认为其关键作用在于传递氧到工作肌。近来研究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VO2max是存在的和必不可
目的采用酶法提取杜仲中降压活性成分.方法选用纤维素酶,通过L9(3 4)正交试验确定京尼平苷酸和京尼平苷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提取京尼平苷酸的最佳工艺参数:温度45℃,介质pH
从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出发,讨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无论在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开课年限、教材内容、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改革,还是在对
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学生愿意听?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如何听课效果才高呢?觉得自己的课不错,为什么专家却说还有问题?而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往往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努力去研究了,为什么教师不满意?学生也不满意?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几点教学体会。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中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天天在实验室做实验、发现新的物质等。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