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 究发现,父母吵架会令婴儿产生反应,心理学家担心这会种下情感心理问题的种子。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指出婚姻长久的夫妻也会吵架,但他们吵架的方式不会损害家庭关系,还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冲突。
  研究发现,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对别人的情绪状态做出反应,听到针对母亲的愤怒话语后会特别敏感,即使听得再多也无法适应。6~12个月的婴儿即使在睡着时,大脑仍会对愤怒的语调有所反应。研究人员估计,这会增加孩子日后出现情感等心理问题的风险。
  父母吵架似乎和虐待、忽略一样,给孩子制造压力,降低他们对压力的耐受性,当孩子的焦虑得不到缓解,稚嫩的大脑生成用于调节情绪状态的神经回路就会减少,以后遇事就无法平复心情,控制不住冲动,还变得害羞。久而久之,孩子对思维和情绪的整合与调节能力备受影响。
  这些研究理论令焦虑的父母更加焦虑,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焦虑会害了下一代。然而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心理学家特里·阿普特博士质疑道:“孩子一定无法忍受父母的焦虑吗?父母就不能发生冲突,表达愤怒吗?吵架总是对孩子影响不好吗?”她的研究发现:不一定,因为吵架是各种亲密关系中的基本活动,人们通过争吵来确定自己的人际边界,例如什么可以妥协,什么不可以妥协;吵架是一种谈判,对彼此关系有更新的作用。当然,有时吵架会破坏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教授花了数十年研究婚姻中的争吵,认为导致离婚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争吵中,夫妻俩是否表现出轻蔑的态度?有没有取笑对方,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夫妻是否喜欢冷战,让对方困惑而抓狂,最后相互不理不睬?这些做法都会危害亲密关系。如果吵架时能避开这些陷阱,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而有利于维护婚姻。
  阿普特认为,过度担心愤怒的消极影响会导致“好行为综合征”,即凡事彬彬有礼,关系稍微有点紧张都会引发焦虑,要用虚伪的微笑和礼貌言辞掩盖。这样忍住不吵令父母纠结。孩子很敏感,对这种“和谐”感到不安,害怕父母早晚要爆发。女孩特别善于察言观色,能看穿父母故意装出来的平静。一旦被孩子发现平静之下的复杂感受,他们会怨父母不诚实,觉得父母背叛了自己。
  尽管孩子不宜卷入成年人的问题,但孩子也需要体验父母的愤怒争吵,通过观察愤怒的表达,如何据理力争,相互反对后又重新团结,最终能明白亲子双方都能经得起这些小冲突。经历了这种人际关系的教育,日后孩子感到愤怒,要跟同辈人或者父母争吵时,就懂得如何处理冲突,变得更加决断。研究证实,十几岁的女孩看到妈妈和爸爸吵架后会变得更有主见。
  如果父母学会不影响关系的吵架方式,能够区分自己的愤怒和别人的缺点,能够从暴怒走向平静,那么吵架也能给孩子上重要的一课:如何谈判,以及如何选择看问题的角度。因此,阿普特认为,为人父母者学会吵架比害怕吵架更有益。
  研究者认为,对孩子有严重负面影响的其实不是父母吵架,而是吵架结束后父母的做法。父母以下三种做法必须避免:第一,对孩子诉苦。这种做法让孩子过早面对成人世界的烦恼,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添加了许多负担。第二,在孩子面前评价另一方。这种试图孤立另一方的做法会令孩子极度不安。第三,对人不对事。正确的做法是把吵架的起因简单地告诉孩子,尽可能不加入自己的意见,即对事不对人。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比如中秋、春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团圆的节日,月光的哲学意味着自然和社会的高度契合。正因为王权和金钱都不能解决“生老病死”这一难题,所以悉达多太子才放弃王位而去追求思维大道。  今天的寺庙依然延续着这一生命的核心问题,从佛陀时代延续至今——我们汉传佛教说已有3043年的历史——生命的意义何在?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都要面对的,我们怎样去寻找、怎样去体悟佛陀所修证到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学校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在发生深度变革。这让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具备了可能性,更加凸显出必要性。不论是教学实践的改善,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群体的工作方式都表现出从“个人单干”经由“人为合作”的过渡,走向“自然合作”的状态。在教学实践中,这种转变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为了使教师合作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显著的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