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无边的“好摄”生活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angmaf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因为工作需要而触影的张洪军,对摄影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将青藏高原作为第二故乡的他,走遍了藏区的山山水水,将壮美的河山记录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因了解而热爱,从风光到野生动物,如今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与藏区人文相关的纪实摄影和记录上。
  无影无边的“色影”之旅
  正如多罗西亚·兰格所说的,摄影教给人们一个重新看世界的方式,透过取景框去定格这个世界,让摄影师们有了上帝之手的再创造能力,这也是摄影的迷人之处。而不少摄影师和玩家们,正因发现了其中奥妙,所以不可自拔的带着他们的相机,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在无边无际的摄影之路上。
  画家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边,书写了绘画的乐趣,绘画对于他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作为一名玩家的终极目标,玩,也要玩出一个名堂来。对军旅摄影师张洪军来说,他对这种玩家的心态深有体会,因为最初他“触影”,就是以陪同拍摄的玩票性质开始的。严格意义上说,张洪军“触影”的时间并不长,西藏天高土厚,地大物博,从上个世纪就是画家和摄影师采风的理想之所。在西藏工作近30年的张洪军自然对这片土地无比熟悉,但是直到他开始陪同内地来的摄影爱好者和工作组四处拍摄的时候,他才开始发现从取景框看这块土地所感受到的神奇魅力,于是在2002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开始记录西藏。
  最初拍摄没有经验,基本上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题材也没有限制,看见什么拍什么。为了拍好照片,张洪军十分勤奋,买来大量的摄影书籍和杂志,有空的时候就在研究摄影技术。说起学习摄影,张洪军还有一个独门秘笈,那就是看电视,研究电视画面的构图,这是一种在脑海里模拟拍摄的过程。当然,提升技术最好的办法还是出去多拍。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改变了他看外界的视角,即使不拿照相机,他也在用摄影师的角度观察外界。
  光影无界,出片子最好的时间就是一早一晚,西藏的日照时间长,这就要求摄影师们起早贪黑;加之西藏高原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还要求摄影师有渔翁一样的耐心以及猎人一般的身手。和很多刚开始拍摄西藏题材的摄影师一样,张洪军最初拍摄的西藏以风光片为主。他的雅江沙丘系列,表现了雅江和沙丘地貌的光影变化,如幻如梦的色块,以及沙丘的线条变化,为观者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雅鲁藏布江世界。雅江沙丘系列在相关摄影杂志一刊出,立即吸引了大批内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希望在镜头前捕捉这梦幻般的河流,但往往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拍摄地点,于是张洪军成了最好的指路人。
  获奖作品《珠峰旗云》,以日照金山之势展现了珠峰的雄伟。在拍摄这张作品的时候,张洪军等人正往冰塔林前进,希望拍摄到在冰塔林下仰望珠峰的角度,但是步行了三个小时都没有到达冰塔林,而随身所携带的食物和水都消耗尽,继续走下去,一定无法连夜赶回大本营驻地,于是只好作罢。却没想到在回程的时候,在登山纪念碑处,珠峰顶上一片晴好,山顶扯起了一块旗云,于是他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拍到了获得珠峰摄影大奖的第一张作品《珠峰旗云》。谈起按下快门那一刻的激动,张洪军仍旧克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使得他和这块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开始开展环保工作。
  另外一次偶遇,让张洪军开始将拍摄关注点放在高原野生动物的拍摄上。2005年9月,他们从玛旁雍错往日喀则方向赶路,居然在一处5000多米的山口偶遇一群迁徙的藏羚羊,目测有上千头,浩浩荡荡的在翻越山口。张洪军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藏羚羊,抓起相机就狂拍,奇怪的是羊群并没有因为汽车的出现而改变行进的路线,始终在路线5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徘徊,目标是要翻越山口。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拍摄藏羚羊,改变了张洪军的摄影视野,从此以后他开始有意识的将焦点对准西藏的野生动物。
  “比我老的老头”
  那么摄影是从什么时候对他来说了有了更多的意义呢?那是当他遇到一个比他还老的老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纳木错的黄宗琥副站长开始。在高原拍摄野生动物,必须了解野生动物出没的规律和习性。随着摄龄的增加,张洪军已经不满足于拍摄风光片,他还希望用自己的镜头记录藏地的环境和野生动物。因为热爱,所以想要保护的这种心情,影响了他的拍摄主题。
  黄宗琥长期在高原工作,从事冰川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同时对高原的生态状况非常了解,加之自身也是摄影爱好者,所以很多拍摄青藏高原题材的摄影爱好者和他成为了朋友。张洪军和他在一起,不仅交流拍摄心得,同时也获得了一手的拍摄经验和当地信息。比如藏羚羊产子大概的日期、迁徙路线以及当地天气信息等。
  在2006年时候他在色林错偶遇过一次藏羚羊,但藏羚羊出没无常,特别是产子期的母羊更是敏感,所以并不好拍摄。他们曾经两车三人在尼玛县荣玛乡守候了两日,都没有看见藏羚羊的踪影,但据乡里人说,不久前大批藏羚羊正在此处活动出没,仅用肉眼既可清晰观察羊群。失望之余,他们决定继续南下,往色林错方向开去。果然,在接近色林错方向开始看到羊群,而快到湖边的时候,出现了大规模的羊群和已经能伶俐奔跑的羔羊。羊群基本由母羊和羔羊组成,从羔羊的个体和奔跑速度判断,已经是出生近1个月的幼羊,随母羊从产子区卓乃湖一直迁徙到了色林错的湖畔吃草。
  能够如此近距离拍摄野生藏羚羊总是让人激动不已。长期在高原拍摄,张洪军总结了两条规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拍摄风光片的时候,为了等光线,往往像放长线钓大鱼的渔夫一样,脚架架好,机子摆到位,剩下的就是一个字——等;而在拍摄野生动物的时候,则要有随时和动物赛跑狂奔的体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摄影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的张洪军还喜欢和朋友以及拍摄对象一起分享这种定格光影的快乐时刻。在西藏牧区和一些边远地区,获得一张照片不容易,所以这往往成为最珍贵的礼物。目前他已义务拍摄宣传了陈塘等十几个地区,通过他的片子,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西藏。
  从拍风光、拍摄野生动物,张洪军还想为西藏的文化保护多做点事情。玩家的心态更多的是对这个地方的热爱和责任,他计划用三年的时间系统的拍摄藏区的锅庄和玄子,用影像记录时代的变迁,继续他无影无边的“好摄”生活!
其他文献
“这个季节不是该不下雨了吗?”南迦问道。卓玛答:“本来是不下了,但是你们一来,把雨带来了。”南迦信以为真,卓玛俏皮一笑:“开玩笑的,是因为之前在新措的牧民现在把牧场迁回来了,新措没有人住了,雨就跟着迁过来了。”  国家在2012年启动“中国传统村落” 保护项目,冯骥才老师提出要给古村落“上户口”,提倡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村落名称、形成原因、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一登记。由《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
嘉黎当地牧民祖辈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的“汉裔人家”非常多,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无异。  当年的老拉里宗(今嘉黎镇一带),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关帝庙和谐并存。过藏历年时,藏汉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每家每户“拜年”,用的也是汉语“拜年”和“恭喜發财”两句话。大户人家会给他们糖果,穷苦人家也得给你一把炒青稞。这年就过得心满意足。  当地文化名人嘎塔则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他是嘉黎县阿扎镇9村的一名普通牧民,祖祖
押送盐的官差  这些年,茶马古道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条也许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为艰险,也最为神奇壮丽的道路引发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浓厚兴趣。  1986年我第一次来到滇西北的迪庆高原并支教一年。在那一年里,我听到了许许多多精彩有趣的故事,更无数次听到一些当地朋友讲述他们的祖先赶马帮走西藏草地的故事,顿生一个无法抑制的强烈愿望:要由此高原走上更高的彼高原——青藏高原。  迪庆是云南最为邻近西藏的地区,
李兵/编译    从苏联到俄罗斯,神秘的第一夫人们从幕后逐渐走到台前,她们鲜为人知的故事也随之显现在人们面前。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     克鲁普斯卡娅是在马克思主义小组的一次活动中初识列宁的。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聚集了很多人,谈论的话题是革命道路……”在克鲁普斯卡娅的心中,革命占据了全部。她爱上的不只是列宁,更是革命的领袖。她准备跟着领袖革命到底。后来,克鲁普斯卡娅被关进监狱,列宁
“还在武汉呢,我们要最后一批撤离。”微信对话框里,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靖的答复显得淡然而又平静。  从2月7日从北京家中出发,李靖已经在武汉待了47天了。而武汉因疫情“封城”,已经超过2个月的时间。  李靖不是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但时刻关注武汉疫情的他,早就做好了上“一线”的准备。“2月6日下午接到通知,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了。”  这份勇气,和当年报名进藏、期满又申请延期时颇为相似:“我不能
可可西里,蒙语“青色山梁”——青海省境内、青藏高原上不可或缺的板块,竟然会和“无人区”三个字组成一个固定词汇——可可西里无人区。  从拉萨出发,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驱车到达沱沱河,需要1天多时间;从沱沱河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需要2天时间,因为时速最高只能达15公里每小时。从青藏公路下来,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变化的不仅是行车的速度,还有与外面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日子。
滑翔伞是世界上最轻便的飞行器,凭借气流,滑翔伞可以盘高飞远。目前滑翔伞飞行直线距离世界纪录为588.27公里,盘升高度世界纪录为8157米。  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对滑翔伞飞行爱好者来讲自然有着非凡的魅力。而美丽的圣湖——羊卓雍措(以下简称羊湖),则是在西藏滑翔的首选之地。  “我还会去的。”  这是2019年8月去了西藏羊湖飞滑翔伞的伞友铁妞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羊湖的飞行就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简介:本书是一部有关西藏贵金属的专著。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该书都是该学科中的一部很稀见的著作。此书基于对藏文、俄文和汉文文献的研究,全面地研究了西藏的金银,西藏以金银为中心,西藏使用银币的情况,西藏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史,沙皇掠夺西藏黄金的来龙去脉等等有趣新颖的内容。  推荐:虽然作者布尔努瓦夫人自谦本书只是关于西藏贵金属的“外国史料的一种集合”,但内容很棒, 提供了有趣的细节。作者展现出作为一位经济
然而,这样一个古今罕见,有仪器记录以来中国级数最高的地震,在藏地内外都鲜为人知,除了林芝因靠近震中,一些人还略有耳闻外,似乎仅遗憾地储存在了少数仍在世的老人们记忆中,注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今年73岁的外婆来自林芝米林,亲自经历过大地震,从小我就听她无数次说起过那场灾害,至今难忘,也希望能通过自己文字微薄的记录,让这段重要的历史不仅口传于一小部分人,而是能被更多人知晓。  外婆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
说起探险,给人感觉往往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印象,在多数人看来,从事探险是令人兴奋的事,充满刺激、挑战和惊险。其实这只是探险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探索未知、追寻文明。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未知和自然的脚步,从没停止过发现历史、寻找人类记忆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科学实践的探索。早期人类探险,基本都是探索、认知未知地理和自然环境,随着科学进步,探险活动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  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