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的善的东西的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的善的东西"二者的抽象名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的善的东西的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的善的东西"二者的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的联结。这种关系的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的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的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的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的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的。
其他文献
芬兰的一家科技公司开发出一种"礼貌"字体。当你脾气暴躁、想通过文字传递信息时,对方收到的不是你想表达的内容,而是转换后的文字。比如,你输入的是“她很丑”,对方看到的将
通之道,即是将"通"的现象作为一种哲学的形上学预设,以之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通"的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以人性中所蕴涵的"通
在初中教学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国灿烂历史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知识和人生哲理,可以带给学生充沛的文化滋养。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寻找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路径,以期巩固学生的文学基础,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在此,笔者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展开简要的探析。 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