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教学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国灿烂历史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知识和人生哲理,可以带给学生充沛的文化滋养。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寻找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路径,以期巩固学生的文学基础,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在此,笔者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展开简要的探析。
  一、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意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是学生获取传统文化最便利的渠道。因此,教师想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目标,就应该首先加强语文教材阅读教学,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增加学生的词汇储备量,结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意识,助力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
  例如,在教材中《安塞腰鼓》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首先调动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陌生的舞蹈形式产生直观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吐字清晰、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对安塞腰鼓这一传统舞蹈产生深入的了解,感受舞蹈磅礴的气势和极具感染力的表现形式。通过教师细致的阅读教学和分析,引导学生领略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舞蹈气氛,让传统舞蹈精湛的表现力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时,应该结合陕西的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讲解,在深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广泛性,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为学生打造更全面、更立体的综合知识体系,从而发挥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教学实效性。
  二、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没有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纳效果。大多数初中生对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都是兴趣使然的,兴趣也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输出效率。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中搜集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展示视频课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视频情境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教学手段,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情境,可以触发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领略故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伟大成就,拓展学生欣赏传统建筑艺术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廣泛,其中不乏优秀的品质思想,对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味教材中的优质传统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优秀情操,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彰显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优越性。因此,教师除了要抓住显而易见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渗透教学之外,还应该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容易被忽略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领悟能力,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充实学生的传统文化储备,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全面完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
  例如,在光未然的《黄河颂》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进行新课导入时播放展现黄河风景的视频,为学生创设视频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在学生进行诗歌阅读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音频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辅助阅读教学,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的黄河画卷,引导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华儿女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启迪学生的传统文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优秀的品格情操,实现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输出的无缝对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璀璨历史星河中熠熠生辉,它既是华夏文明传承的精髓,也是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和品质情操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致力于研究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路径,扎根于语文教材文本,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元素,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优良品格情操的养成,大力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行。
  [作者通联:甘肃张掖市甘州中学]
其他文献
企业的“三创”活动是在“三创”理念和价值指引下进行的,透过企业“三创”实践,蠡测其文化内涵和要义,对于人们增强“三创”的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意义。揭示企业“三创”的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通过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认知,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提升高中生英语阅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骨折的一个月以来,伤痛折磨,从未伫窗凝望。回忆起了那棵种在记忆深处的树,情不自禁地,我又向窗台挪去,在那个熟悉的角落,向外望去。这棵树,还在原来的地方。它的叶片稀疏了,
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模式在《河南旅游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有三个主要环节
自信心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之一,而如今高职学生缺乏自信的状况较普遍。本文针对高职大学生缺乏自信心的状况和表现,从自我认知和归因方式、他人评价、挫折经验等角度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发挥着有力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不少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式老套
技能性知识是一种实践的知识,它的获得依赖认知者在技能实践中对明言知识的理解和对意会知识的调用。技能性知识与明言知识、意会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共同增长关系。技能性
芬兰的一家科技公司开发出一种"礼貌"字体。当你脾气暴躁、想通过文字传递信息时,对方收到的不是你想表达的内容,而是转换后的文字。比如,你输入的是“她很丑”,对方看到的将
通之道,即是将"通"的现象作为一种哲学的形上学预设,以之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通"的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以人性中所蕴涵的"通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势在必行,建议深入推进骨干教师政治素养培训制度,完善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把教师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