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感受与上帝视角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3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时,互联网上有一场激烈的争吵。一个人逃票进动物园,误入虎山,被老虎咬死。很多网友论证这个人的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又有人反驳,说他罪不至死,仍旧值得同情。两边因此大吵了一架。
  该不该死,为什么在这么轻薄的一个判断上花费无数口舌?是对一个人作身后的审判吗?该或不该,这个人都死了。他清不清楚违规的代价,愿不愿意承担,都已经付出了生命。
  争吵原本是为了讨论,但讨论的主题,是否构成具有讨论价值的公共议题?在这个例子中,双方看似投入了很大情绪,却并没有真正有意义的讨论。大家表达的是,自己在这件事当中有一些情绪。一些人希望表达他们对遇难者没有同情的感觉(或者有人更同情老虎),另一些人则有强烈的物伤其类的痛心。
  不过,如果只是表达个体的感受——即使是相反的感受——也是不需要引起争吵的。前提是要分清个体感受和公共议题之间的界限。
  请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他的遭遇我很同情。”“他的遭遇值得/应该同情。”它们是相同的表述么?
  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差不多。但作为表达方式来讲,它们有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在表达感受(个人视角),后者则是公共议题(上帝视角)。
  我们不习惯直接说“对这件事,我现在的感受是……”而更愿意把它变成价值判断:“这件事值得/不值得同情”。通过这种转换,似乎就不用袒露自己。并非“我无感”,而是“这件事不值得我有感”。如此一来,就变成了“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固有属性。我们就是在讨论一个有标准答案的议题。而由这种议题所产生的争执,常常是无谓的。“他就是活该!”“不,他罪不至死!”“他值得同情!”“他不值得同情!”
  真的非要讨论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么?存在惟一的答案么?
  如果可以看到,这不过是我们对同一件事抱有不同的个体感受,就很简单,不存在谁对谁错。这些感受就摆在那里,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感受的方式往往是以“我”开头的:“我很难过/我很震惊/我是平静的/我有一点窃喜。”在这里,“我”是独立的个体,不要代表其他任何人,不要“我们”,不要“正常的人类”,也不要“这个人值得”(这是在隐蔽地用自己的感受代表他人:“凡是有人性的人,都应该为这个人感到难过”)。
  既然是个体感受,就不需要发出“你怎么可以有这种感受?”“凭什么同情/不同情”这一类的质问了。在感受的领域,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思想有权统领一切,也没有任何人需要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而接受修理。
  可以好奇“为什么他有这种感受,而我是那种感觉?”分析是一种很好的增进自我了解的手段,有时也利于回复平静。但不要弄错了,分析的对象永远是产生感受的人,而非当事人。“为什么我对他的事这么冷淡/这么难过?”我们关注的是自己情感方面的机制。如果答案只是“因为他该死/他不该死”,那再多问自己一句:“是的,但它跟我的关系在哪?”
  如果把个体感受从公共议题中分离出来,大家只是表达、分享、交流、分析,而不一定要按照某种规则认同或统一,也许会少很多無意义的争吵。
  最后也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受:我对这件事是很同情的。人类的悲欣生死,有时就在那么一墙之隔、一念之差。想到这一点,心里怎么也过不去。网上那些义正辞严的训诫,我虽然理解,但不爱看。有一些冷嘲热讽的聪明话,尤其让我烦躁——但这也谈不上是讨论,说到底,也只是个人感受而已。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其他文献
近来和影视圈里的朋友谈电影,我经常要提起乌迪·艾伦。这些朋友说,艾伦的片子难懂,因为里面充满了外国人的幽默。幽默这种东西很深奥,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学问,就看不懂。我说,我觉得这些片子很好懂。他们说:您是个最有学问的人哪。就因为能看懂艾伦的电影,我赚了这么一顶高帽。艾伦有部电影叫做《傻瓜》(Banana),写的也是个傻瓜,走在街上看到别人倒车,就过去指挥,非把人家指挥到墙上才算;看到别人坐在桥栏杆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一个中国人除非生长在外国,从小就学那一国文字,自然就以那一国的文字为母语,如果那是英语,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他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关系。  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这个情况很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在随便聊
工作了这么些年,没少听老婆唠叨:“你看看人家,啥都有了,你攒下了个啥?”别的事,我还敢回点嘴子,唯独在这件事儿上,我只能隐忍不发,顾左右而言其他。每一个硬币都有它的出口——要说我啥都没攒下,真的不至于。办公室里满坑满谷,堆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好书。然而我断不能以实情相告。  近来,家里有些地方了,我寻思着搬回家。照同事们的意思,打好箱子,去楼下叫辆车,花不了几百块钱,一趟子,干脆利落。我连连摆手,不成
拍摄人:孙权  拍摄地点:日本,箱根  拍摄时间:2014年9月17日  这个位于箱根神社下、矗立于卢之湖水中的鸟居,据说是奈良时代的万卷上人为了降伏湖中的九头毒龙保一方太平而修造。置身于高大的鸟居下,面朝卢之湖,背依青山,无论是天上变幻的云彩还是湖面吹拂的清风,仿佛都在传递着来自神明的力量。
特别喜欢“净”字。“混沌散开,污浊逸去,无喜无忧,无生无死。”这是大净,是生的境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是一个人悠然自得、淡然爽朗的气质。对我们凡人来说都是很远很远的佛音。于情感世界而言,净,是自怜自惜的底色,任你惜我弃我;是马蹄扬起尘土仍清流自许,任你见我不见我;是睡莲唱着汲水的歌谣,任你宠我薄我。  看朋友的博客,看到她写“相见”的话题。她说,想着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把
记得有个作家写过:“当一个城市的工作过于饱和的时候,人们就会制造出新的职业来填充它。”六回认为,把自己出租出去,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职业。  三十多岁的六回,以出租自己为生。从2015年至今,以66元起租,六回接了500多单。每一个出租故事都被他仔细地记录在微信公众号上。  这个事业不怎么挣钱,情况好的时候收入奇高,不好时一两个月都没什么收入。过得有点窘迫,但怀揣梦想的他,乐意坚持。他的宏图伟志是改
在储物间众多的杂物中,老鼠似乎对报纸情有独钟——简易鞋柜底部铺垫的报纸碎了一地。  我不知道老鼠是因为喜欢报纸的油墨味道,还是它根本就是拿报纸作了闲暇时磨牙的消遣。这种体态玲珑的啮齿类动物因着门齿无节制地生长,不得不时常咬噬一些木头、电线、建筑设备等物,将牙齿的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很奇怪这样的“合理”老鼠控制得很好,牙齿的生长从未影响到它们从容地享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滋味,包括酸甜苦辣咸,包括木头
有一个以善于攀爬树木而闻名的男子让人爬高树去砍树枝。攀登者到最高处时,他一言不发;等到攀登者下到屋檐那么高时,才开始说:“要小心,别失足了!”  我问道:“已经下到这个地方,稍微一跳就可以下来了,为何这么说呢?”  男子回答道:“正是应该到这个高度才说的。人爬到了最高点,枝危而目眩,自当有所戒备,因此不必多言。而失误常常发生于易处,因此就必說不可了。” (杨格林荐)
三岁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五岁的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和妻子记录了女儿啾啾的许多妙语,整理过一篇小文章,贴在这里与朋友们共享。  妈妈说:“你是妈妈和爸爸的开心果。”她反问:“我是零食呀?”  在姑姑家吃橙子,妈妈说:“酸到家了。”她不明白,问酸怎么会到家。妈妈解释了,她听懂了,却故意调侃:“我在姑姑家吃一个,酸到了自己家。在自己家吃一个,又酸到了姑姑家。”电视上在说“鱼类”,她跟着重复,面露困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了  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齊心聚力声援武汉  那一刻,我明白了  我愿做一位白衣天使  哪怕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  戴着口罩喘不过气  我也愿意  我愿做一名科学家  与我的团队研发疫苗  哪怕通宵达旦地工作  我也愿意  我愿做一名志愿者  每天出入小区  不分昼夜为居民送温暖  我也愿意  我愿做一名老师  天天在网上授课播撒知识的种子  哪怕累得嗓子嘶哑  我也愿意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