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档案管理浅谈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g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独特的艺术体系。而作为保存、记录戏曲历史渊源、发展轨迹和传承戏曲艺术的重要载体的戏曲档案,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戏曲档案是一门专业档案,是艺术档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戏曲艺术活动中,反映了戏曲艺术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记录了表演艺术家、艺术创作者的足迹,是戏曲艺术的真实记录和宝贵的艺术财富。
  
  一、戏曲档案和其他档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除了具有档案的共同属性参考性和凭证性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
  
  1.戏曲档案的地方性。
  戏曲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戏曲档案的地方性这一特点。我国有地方戏300多种,这些剧种因地域、语音、语言上有很大不同,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典雅如兰的昆曲、优美动听的黄梅戏,还是高亢激越的梆子腔、柔美委婉的江南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但戏曲的地方性并不仅仅指语言和音乐,而是包括故事题材、叙事体裁、舞台风貌、语言声韵、唱腔韵味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风格,这其中以语言及由语言而产生的音乐(唱腔)的地方特色最为鲜明。所以说,戏曲是方言艺术,方言是戏曲的生命。而记录戏曲艺术的戏曲档案也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
  2.戏曲档案的民间性。
  戏曲艺术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戏曲在唱词和说白上是民间活生生的生活语言和俏皮的俚语,观众首先在听觉上没有障碍,又是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语言,自然就倍感亲切。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所表演的故事,主要出自民间说唱和小说。有的由剧作家创作编写,传统戏大多数是艺人在演出实践中创作、改编而来的。“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有河南梆子之称的豫剧,作为全国六大剧种之一,它世代诉说的就是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和民间性。豫剧的艺术档案来源除了本单位艺术活动的记录、积累和捐赠外,最主要的来源是通过挖掘抢救民间戏曲遗产得来的。
  3.戏曲档案的专业性。
  戏曲艺术是演员在舞台上运用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艺术手段,是装扮角色表演故事,以情、理、艺动人的艺术,也是集文学、音乐、舞美、杂技、歌舞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戏曲档案在内容上就包括了上述各专业门类。如剧本类就有创作提纲、手稿、创作本、改编本、移植本、演出本、传统剧目整理本、出版本等;导演类有导演计划、导演阐述、导演构思、舞台调度、案头工作记录等;音乐类有音乐构思、音乐手稿、总谱、主旋律谱等;舞美类有舞台美术设计图、灯光设计图、道具设计图、服装设计图、人物化妆造型设计图等。这就要求艺术档案员除了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戏曲艺术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剧种、剧目、演员等,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
  4.戏曲档案的多样性。
  戏曲档案的载体形式具有多样性,这在其他种类的档案中是不多见的。既有传统的文字纸质档案如剧本、乐谱、设计图、节目单、宣传海报、演出评论等,也有照片、底片、电影胶片、录音、唱片、录像、幻灯片、光盘和新型电子档案。这些档案材料既反映了整个剧目的面貌和生产全过程,又反映了其社会效果。但同时档案载体的多样性,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5.戏曲档案的系统性。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一部作品从创作到上演需要各方面人员的相互配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编剧到导演、音乐、舞美、演员都要根据剧本的内容和导演的总体艺术构思来进行创作,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每个部门又都是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搜集档案时要保持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再现一部作品的完整的创作过程,对今后的修改、复排、研究、教学、确定著作权提供重要依据。
  6.戏曲档案的时代性。
  戏曲档案是戏曲艺术的真实记录,它是随着戏曲艺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艺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都表现出了它强烈的社会时代性。在传统剧目的恢复上演、新编剧目的创作演出、戏曲史志的编纂、各种戏曲大赛、艺术节的举办,都使戏曲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也极大地丰富了戏曲档案的内容,促进了戏曲档案的发展。
  
  二、戏曲档案伴随着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了很大的积累,但由于戏曲表演艺术自身的特殊性,仅用文字已不能给与完整的记录和体现,无法做到对全部戏曲作品进行真实的再现和保存。同时也由于缺乏技术设备和合格的保管条件,使一些戏曲档案面临着日渐损毁的严峻局面。而在对现存珍贵的戏曲档案的利用上也是“藏”重于“用”,其价值根本无法体现。针对戏曲这种管理和利用现状,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变:
  1.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档案的数量、信息容量和载体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更加快了档案的信息化速度,电子档案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和音像、图片档案。档案的产生和利用已不再是单纯的自产自用形式,而是相互借鉴、相互使用的资源共享形式。面对这种变革,档案工作的重心应从收集整理、保管借阅等基础工作上逐步转移到对档案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上来。档案工作也只有在充分利用档案、不断提高档案利用率的过程中来赢得工作地位,进而创造新的价值。
  2.加强艺术档案员的业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艺术素养,积极应对新技术、新知识时代的挑战。
  戏曲档案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管理起来比较复杂。但目前在不少艺术单位还都存在着机构不完整、人员不专业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艺术档案的发展。要把档案工作做好,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要不断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同时还要加强艺术修养的提高,改变被动的工作方式,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需要。不求事事精,应当事事通,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档案的潜在作用,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积极面对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3.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对戏曲音像档案的抢救,正确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
  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下,这些年来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主办,对国粹京剧实施了”京剧音配像”、”京剧晚霞、彩霞工程”及创办”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前者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已经失传及将要失传的珍贵的舞台艺术资料保存下来,留待后世学习、继承、参考研究,后者是为京剧艺术的持续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作为文化大省、戏剧大省的河南,剧种繁多,流派纷呈,人才荟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承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许多名老艺人也大都年事已高,有些已经离世,一些优秀表演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使艺术薪火代代传承,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厅也已经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以音配像的形式制成音像制品和光盘加以保存并发行。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展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显现出它的意义与作用。可以说,这些举措都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的战略系统工程。而具体到基层文化单位,艺术档案室要配备有录像机、刻录机、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备,将较为珍贵的艺术档案,如原声唱片、磁带、录像资料等进行复制、刻录,以供借阅和学习研究,母带科学保管;对珍贵的历史照片进行翻拍、扫描,使之变成电子照片,延长保存时间和使用寿命,发挥其内在价值,提高档案的使用率。
  4.构建网络,加强戏曲档案的数字化、系统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
  目前各地区各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电子档案的出现使档案的存贮空间和信息容量都远远超过了纸质档案,而面对数量剧增的电子档案也只有借助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才能进行传递和处理。所以加强戏曲档案的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管理是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管理软件,又缺乏统一的要求与指导,造成了艺术档案分类标准和格式的不统一,给网络互联互通、档案资源共享造成很大困难。希望档案和文化管理部门尽快出台一个标准的、统一使用的艺术档案数据库软件,使艺术档案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5.开发戏曲档案的文化功能,为文化事业建设服务。
  艺术档案包括了艺术创作、表演、研究、教育、交流和社会文化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可以说其属性决定了艺术档案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但是文化信息是不等同于文化功能的。功能是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开发和激活才能产生的。因此,要使艺术档案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就必须努力开发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而作为艺术档案中的重要成员的戏曲档案。它的文化功能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性。从档案的文化信息到开发出来的文化功能,再到转化成的艺术作品,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复杂转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经历资源的发掘、信息的筛选、精华的提取、意韵的升华,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因此,开发戏曲档案的文化功能要做好策划、选题工作,组织力量和精力对戏曲档案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戏曲档案的文化信息进行再创造,从而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更具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发展教育中介机构是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发展教育中介机构的现实意义,并根据教育中介机构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
从对装饰的高度“有意识”来看,隋代是一个起点——是画师们真正有意识地、费心力地去装点、美化服装的一个起点。从隋代开始,敦煌莫高窟的服饰图案进入了精心设计、精描细画的时期,服饰图案不再是壁画形象的延伸,而是具有了独立的设计形式,丰富的服饰图案还反方向地向壁画拓展,大量地出现在藻井、龛楣的装饰中,使整个石窟艺术的风格为之改变。主要装点在彩塑和壁画中佛、菩萨、天王衣裙和披肩上的隋代服饰图案,随着时代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