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艺术变迁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对装饰的高度“有意识”来看,隋代是一个起点——是画师们真正有意识地、费心力地去装点、美化服装的一个起点。从隋代开始,敦煌莫高窟的服饰图案进入了精心设计、精描细画的时期,服饰图案不再是壁画形象的延伸,而是具有了独立的设计形式,丰富的服饰图案还反方向地向壁画拓展,大量地出现在藻井、龛楣的装饰中,使整个石窟艺术的风格为之改变。主要装点在彩塑和壁画中佛、菩萨、天王衣裙和披肩上的隋代服饰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出早、中、晚三期的风格演变。
  
  一、敦煌莫高窟隋代早期服饰图案的特征
  
  早期是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萌芽期。莫高窟隋代早期彩塑佛像、菩萨像和壁画人物的服饰上承北朝遗风,大多只以土红色涂画衣裙,有的在衣裙的领部、袖口和裙摆等部位兼施青绿,手法简练,风格质朴,素面的衣裙突出了佛教人物轻盈飘逸、超脱凡俗的感觉,与早期沿用北朝土红基调的壁画在色彩和绘制手法上都融为一体,强调大面积色块的整体感而不追求细节刻画。隋代早期的佛衣纹饰少而简洁,其中以第302窟的佛衣图案最具典型性,第302窟平棊顶说法图中佛陀的内衣纹饰以圆点连缀成菱形图案,白色的点缀在深绿色的内衣上,清爽醒目。白点连缀的手法在隋代服饰图案中广泛使用,白绿搭配也是隋代服饰图案的典型色彩特征之一。以圆点连缀成几何形的图案形式在北朝藻井、龛楣等装饰图案中作为边饰图案大量出现,是几何形建筑图案的一种形式,这些图案形式在隋代服饰图案中的出现表现出不同类型图案的交融,同时也说明莫高窟隋代早期的服饰图案还没有专门的形式,没有形成作为“织物的图案”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隋代早期服饰图案的特征是:造型单纯简练、组织几何化、色彩清新响亮、绘制随意率性。
  
  二、敦煌莫高窟隋代中期服饰图案的特征
  
  中期是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的发展、成熟期。从隋代中期开始,敦煌服饰图案进人了真正的属于“服饰图案”的时代,大量织锦纹样出现在服饰图案中,增强了衣裙的织物感,美化了佛教形象,也使壁画和彩塑呈现出新的面貌。
  从题材上看,莫高窟隋代中期服饰图案的题材丰富多彩,花卉、动物、人物、几何纹都大量出现,最典型的特征是联珠纹的大量运用,这种在隋代自中亚引进的织锦纹样不仅在隋代织锦中大量运用,在石窟服饰图案中也大放异彩。联珠纹以圆珠连缀成不同的几何形骨架,内填各种题材的适合纹样,规整中富有变化。早期既已出现的白色圆点纹这时以更灵活的方法排列成不同形状,其中以圆点连缀小花纹最有特点,这种圆点小花纹是隋代典型纹样之一。另外,菱形、方形、对波形等几何纹大量出现,它们来自织锦图案,以连续的形式、细密的组合、不断的色彩转换和对经纬线肌理的表现创造出精美华丽的织锦效果,突破了北朝几何形简洁硬朗的建筑图案特征。从色彩上看,莫高窟隋代中期石窟壁画多以青绿为主调,服饰图案大多统一于青绿主调,也有的继承早期的土红、曙红色调,与青绿主调形成对比,以小面积点缀的形式丰富壁画和彩塑的色彩。从绘制上看,隋代中期的服饰图案与壁画绘制手法保持一致,以平涂勾线法为主,有的加以少许晕染,秀劲的线条的运用——特别是白线的运用——是隋代装饰图案绘制上的最典型特征,纤细而有力的白线有的用于勾画纹样的结构,有的用于勾画骨架,有的以成组排列的形式表现织物的肌理,线条时而飘逸时而规整,精细的白线与青绿主调搭配,既突出了形象、丰富了层次,也充分体现了隋代装饰图案清秀爽朗的特征。
  莫高窟隋代中期诸窟以第427窟和第420窟的服饰图案最为典型、丰富、华丽,这两窟是莫高窟隋代中期服饰图案的代表。
  第427窟彩塑佛像的服饰图案主要出现在佛像衣裙上。精美的服饰图案或在几何形骨架内饰各种纹样,或直接连缀成细密菱格纹,纹样因几何形的约束而较规则,与唐代纹样较自由的排列不同。其中一彩塑菩萨的长裙纹饰丰富,以菱格联珠小花纹最为精美,它以土红作底色,以石青画宽菱格,格内饰以白色环形联珠纹,环内以石青画多瓣小花。土红、石青二色对比强烈,又有白色点缀,效果响亮、热烈。另一菩萨上衣中出现了菱格狮凤纹,直线交叉构成的菱格单元内相间饰以平面化的狮子和凤鸟。狮子在隋代以前的中国图案中十分罕见,这种随波斯织锦进入中国的动物图案具有异域色彩,在隋代以后的装饰图案中经常出现。另外,菩萨长裙上还有一种以石青、石绿、土红、白、金五色连缀成的五彩菱格纹,格内绘以白色短线,具有很强的织锦质感。
  第420窟彩塑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服饰图案内容。西壁彩塑胁侍菩萨长裙上的联珠飞马驯虎纹是最有特色的一种联珠纹,圆环为青地褐珠,环内为深绿底色,一种环内饰回首的天马,另一种环内饰一跃马骑士,骑士回身与一扑过来的猛虎搏斗。图案中的形象多作平面处理,虎纹动态生动,勾画轻松自如,虎的描绘在平涂勾线中加以晕染以表现毛色的变化,生动的形象和率性地勾画显示出不受织锦工艺影响的绘画性特征。这例服饰图案题材独特,人和动物不是简单地分列在不同圆形单元中,而是组合成场景,使人产生对狩猎生活的联想,类似的题材在唐代蜡染中经常出现。
  敦煌莫高窟隋代中期服饰图案的特征是:强调以精练的线造型、图案组织规整而不失节奏感、色彩鲜明爽朗、绘制精美。
  
  三、敦煌莫高窟隋代晚期服饰图案的特征
  
  隋代晚期指隋大业九年以后的隋末唐初至唐初武德年间。隋代晚期在莫高窟所开石窟现存三十九个,从时间上看,许多已为初唐所开,但窟形和窟内装饰更接近隋代特征,所以划入隋代晚期。莫高窟隋代晚期许多窟经清代重修,原先的佛像已被遮盖。从保存较好的石窟来看,隋代晚期的彩塑、壁画、装饰图案都很少有创新,绘制也没有中期精细。第244窟等石窟中保留了隋代晚期较为典型的服饰图案形式。
  莫高窟隋代晚期的服饰图案趋向简略,许多彩塑佛像、菩萨像的衣裙没有纹饰,只平涂大的色块,风格向北朝回归。但有些窟内的服饰图案依旧细密工整,并且出现了许多初唐大量使用的新纹样,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第244窟是较好地保存了隋代彩塑服饰图案的一窟,窟内彩塑菩萨衣裙上都饰有五彩菱格纹,而且出现了云纹、简单的卷草和半团花等初唐纹样,这些纹样取代了联珠纹的位置,使隋代服饰图案开始在变化中向新的时代风格过渡。
  敦煌莫高窟隋代晚期服饰图案的特征是:造型、色彩、绘制手法继承中期,一部分图案走向简约,另一部分图案初现华丽。
  敦煌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在早期以简洁的形式萌芽,在中期风格成熟,到晚期在衰败中开始向初唐过渡,中期是莫高窟隋代服饰图案风格的代表时期。隋代中期,环形联珠、菱格等完善的图案形式出现,西域动物、圆点小花、联珠、菱格等典型纹样出现,清新的青绿色调出现,平涂勾线手法中秀隽的白线出现——这些都构成了隋代服饰图案的典型特征,而这也是整个隋代装饰艺术的典型特征。精美的图案不仅美化了佛教人物的衣裙,还以其细密的组织与结构复杂的藻井、龛楣等装饰图案形成呼应,完善了石窟艺术的整体感。精美华丽的衣裙为隋代佛像增加了一抹世俗情调,与北朝时不食人间烟火的佛教形象相比,隋代的佛像姿态更加温和,更易被人接受,这有利于佛教的发展,也成为唐代佛教大开放政策的前奏。在隋代以前,服饰图案的力量从未如此强大,隋代服饰图案不仅吸收了来自中亚波斯萨珊王朝织锦图案的优秀特征而形成自身的风格,更多的服饰图案(如联珠纹、菱格纹等)还被广泛地运用到藻井、龛楣、边饰等装饰图案中,使作为建筑结构的藻井有了柔软飘动的织物感,成为“织物的藻井”,而隋代的石窟装饰也成为“织物的装饰”。
其他文献
发展教育中介机构是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发展教育中介机构的现实意义,并根据教育中介机构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