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前面的大师,要爱他们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网络语言的口语化促进了对话,活跃了气氛,但也容易失之浅白。其实,回顾历史,有两位精神巨人一生也是“述而不作”,却成为历史丰碑。他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记叙而传诸后世的。一本是孔子《论语》,另一本是《苏格拉底对话录》。这种在古希腊被称为“口语著述”的散文文体,在中国古代则概念更加宽泛,主要是与韵文相区别。不过那时还不是分门别类的时代,重要的是,《论语》和《苏格拉底对话录》作为中西文化发展的精神源头不断被回溯,令我们保持应有的敬意和传承。
  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具有精神感召力,如他的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下子就像闪电照亮了人与兽的根本区别,让人领悟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含意。而当人们沉思时,苏格拉底又告诫说,人认识自身是最重要的,而最高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一无所知”。作为西方人本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一直关心社会和人的命运,如同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感叹的,他让哲学从天上来到人间。
  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但不如苏格拉底那么有震撼力。两千多年来,他有那么多的香火供奉和索隐阐释,以至于他的原初的、真实的、鲜活的思想反倒模糊不清了。如今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论语》是本令人敬畏而又比较枯燥的书,但实际上,人们只要去翻一翻就会惊讶地发现,那里面有多少给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留下不灭印记的生动思想呀。如:中庸之道。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言必信,行必果。听其言而观其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未知生,焉知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道不同,不相与谋。三思而后行。小不忍则乱大谋。欲速则不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
  如果说,苏格拉底的学说有种哲人思辨的美感,能对人的心灵产生净化升华作用,那么孔子的学说就如同水银泄地,朴实无华地渗透在我们民族生活的深层土壤中。庄子文思灿烂,想象辉煌,但留给知识阶层回味的东西更多些,而孔子的教诲则无影无形却又无所不在。人们可以说自己从未读过孔子的书,但是谁敢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方式,没有受到过那些格言的潜在影响和制约呢?正是这种千百年来对文盲也能稳定发挥作用的东西,至今滞留在中国人情感意识的深层。
  特别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一个堪称伟大的基本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般中国人都认为合情合理和不言而喻的。沿着这条思路推演下去,“老吾老,幼吾幼”之类将心比心的念头就自然而然地维系了中国人的道德良知和社会、国家观念。这种不靠上帝操心也能秩序井然的社會生活模式,曾叫中世纪以来深受神权压迫的欧洲知识分子大吃一惊,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一个与苏格拉底地位相似的智者,在东方古国可以成为整个国家的精神偶像?相形之下,西方人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分别得自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源流。因此苏格拉底始终是作为诸神之一,如同雕像一样立在西方思想界的广场上。
  但不管怎样,“生活在你们以前的大师,你们要虔诚地爱他们”,这是法国艺术家罗丹留下的遗嘱。的确,像孔子和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曾站在人类历史的各个十字路口上,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思想贡献。所以,不要因为我们今天遇到什么难题就去怨他们,而应设法了解他们的初衷,懂得汲取有益的方面;而且这些“思想者”身上的精神韧性,尤其令人惊奇。
其他文献
三国中,不论是君王还是草寇,都有一句口头禅:欲伸大义于天下。这大义究竟是啥好东西,引得各路英雄好汉与牛头马面们都津津乐道?  实际上,所谓大义者,不过是利益二字的变相而已。《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以大义号召世人的,但仔细阅读,其所追求的与其所标榜的,恰好相反。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水平的人物,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是个人杰。他不同于刘备,有皇家的血统、皇叔的头衔,也不像孙权,靠父兄给他留下
期刊
要保持在APP商店榜单前列,就必须花钱“刷榜”;0.8元刷一条好评,点评内容可以“订制”;除了机器“刷榜”,還有专门的应用以回馈奖金、积分等方式吸引真人用户下载APP进行“刷榜”……记者调查发现,本该反映APP真实质量的排名和点评,背后却暗藏一条刷数据的黑色产业链。  这正是:  排名全靠刷,  点评亦造假。  流量若注水,  终是镜中花。
期刊
王安石之《读孟尝君传》很短,全文连标点总共103字。不妨照录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此文不乏点赞之声,颂扬之辞。然说其一气呵成可以,说其言简意赅可以,说其使人耳目一新可以,说其无可辩驳却不行。至少在我看来
期刊
中考之后的那个暑假,带儿子去俄罗斯旅游,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我们观看了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入场,坐定。儿子左右看看,忽然轻声说:“爸,我可能看不懂。”  那是儿子第一次看芭蕾舞。我自己对芭蕾舞也所知甚少,看过的芭蕾舞剧更是屈指可数,不过,在出国之前,我就做足了攻略,恶补了一些芭蕾舞知识,对《天鹅湖》的剧情也进行了详细了解,自忖应该能够基本看懂它了。而我之所以做这些准备,还有一个很重
期刊
“鸡肋”,本是普通的一种乏味食材,也许因为《三国演义》中,杨修因自作聪明,擅自解析口令“鸡肋”导致丧命这则典故,使“鸡肋”一词,常常被用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纵观如今,餐桌上依然会有“鸡肋”,而在生活中,不同表现的“鸡肋”现象,包括由此衍生出收效甚微的形式主义,似乎更不时可见。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鸡肋”:“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既然“没有多大价值”,那么本应不做
期刊
和一位畫画的朋友聊起将来一同办画展,因画风不同,题材、体裁也不一样,展名就叫“各美其美”,才知“各美其美”出自费孝通先生。他在80岁时瞻望人类学前途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想起多年前去同里,《苏州日报》一位老记者陆同志讲起他当年跟随费老回家乡的经历,也对这句“各美其美”颇多感触。  何为“各美其美”,作者解说:“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
期刊
晋惠帝司马衷一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话,招致世代嘲讽讥骂,迄今长达1700年。  司马衷的确说过这话,他自己并未否认,但另有隐情苦衷,因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愤愤不平,阴魂游荡,飄到哪里骂到哪里:“唐初房玄龄等一帮扯淡文人杜撰《晋书》,把我丑化成昏瞆愚痴的傻瓜,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天,司马衷邂逅皇后贾南风,所有的火气一股脑地发泄到了这个女人身上:“好你个祸国殃民的妖后,把你撕成十八块
期刊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会站在这座陌生的烟厂门口。这是一座被遗弃了的烟厂,它座落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首府塞维利亚城内。准确地说,在城内沿着中心大广场,绕过一大片幽静的花园,就能见到西尔皮斯街上一幢巨型长方石砌的建筑。这座古老而沉重的建筑大门上有一块椭圆形棕红色的门牌,刻着安提瓜烟厂的名字,门框的上方镶着制烟工具、烟叶、烟民的铜饰图案。这就是建于18世纪的西班牙皇家卷烟厂旧址。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期刊
一些地方强行将农民栽种的道旁树、宅旁树全部砍伐,然后在路边重新规划建设绿化带,种上冬青等灌木丛;   一些地方不允许农民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只让种植花草;   一些地方要求村民院落的篱笆不得使用竹木柴草,必须使用漆成白色的木条或塑料片……   庭院经济,何去何从?   以上这些怪现状,都是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出现的。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古老的农村,在人、地、钱等各个方面,得到
期刊
雅活,这个“活”不是活法,而是活计,它大多属于手艺。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做法、手艺、态度、力道、火候和快慢。有些活粗,比如挑担、夯土、搬运、挖掘……有些活细,比如画画、写字、绣花……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养半园子的花,那些文人墨客的格调,早已渗透到民间。采薇是雅活。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到麦菽稗草间去寻薇。纤纤素手,采回来一道春天的素食。薇,如词,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