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像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fly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一位畫画的朋友聊起将来一同办画展,因画风不同,题材、体裁也不一样,展名就叫“各美其美”,才知“各美其美”出自费孝通先生。他在80岁时瞻望人类学前途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想起多年前去同里,《苏州日报》一位老记者陆同志讲起他当年跟随费老回家乡的经历,也对这句“各美其美”颇多感触。
  何为“各美其美”,作者解说:“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心理状态。”我理解就是世界之于国家,国家之于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属于自己的不同语言和思想,这或许就是作者说的正常情况下“不必要求就可自然而然达到的状态,敝帚都还自珍呢。”再看看我们的一些城市,再听听满耳的套话,这种千城一面,千人一语,何来“各美其美”?
  费孝通先生这16个字后来铭刻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大楼的进门处,“来到这里学习的人,由这16个字‘领’着‘入门’,数年后又在它们的目送下走向祖国的山河大海,田野村郭,像一团星火撒散开去。”
其他文献
若要问哪个词在人们口头使用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答案一定是“然后”。  无论在校大中小学生,还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无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还是去外国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人张口闭口总会带出“然后”二字。就在近日的《百姓舞台》上,歌手嗓音嘹亮甜美,但讲起成长经历,一连冒出五六个“然后”,大伤情趣。有个低年级小朋友,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别看识字不多,也染上了说话带“然后”的毛病。问他“然后”是什么意思,摇
期刊
孙子不到3周岁,却对大人的言语、表情有悉心的领悟和揣摩。一旦表扬他、夸他真棒时,他完全是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有时做对了一件事,他会跑到你面前,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你,一副求表扬的样子,让人乐不可支。喜欢被夸赞,打小如此,这就是人的天性吧。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夸夸群”挺红火,这样宣称:“现在无论各行各业,大家都处于焦虑、烦恼、郁闷的边缘,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希望大家在群里都能互相
期刊
井边  黄亨  这是山泉水井。凡是来打水的,除带着水桶外还得带上水勺和漏斗,很不方便,但长期来都这样,没人想要改变一下。  一天有人打水把水勺忘在了井边,后来的打水人中有人就“借用”了。再后来,有人觉得这样挺好,方便别人,自己也好,但少了“配套”,就把自己用的漏斗留了下来。第二天,那个遗忘了水勺的人来打水,发现自己的水勺好好地在那儿,还有一个漏斗“配套”,就没取走水勺。第三天,井边又多了个塑料盆,
期刊
有一些“鸡汤”文说,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不必讨好。这类帖子在网上相当走红,四处流转。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细一想,不对啊,这不是陌生人吗?陌生人之间才能够做到不在乎彼此的感受。这根本就不叫“最舒服的关系”,而是没有关系。  文章还举例说,有位很有名的画家,创作了一幅力作。放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让路人甲乙丙丁们“在画的欠佳之处做上记号”。结果,画上标满了记号。画家觉得很郁闷。几天后,他又把一幅一
期刊
有个词叫胡诌,《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虽懂得几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月露,与一生的正事毫无关涉。”老家的长辈们说得更为形象,叫“胡诌八咧”,大概善于胡诌之人,嘴要咧成什么什么样了。  胡诌常见,胡奏又是何意呢?我认为,大臣在皇帝面前胡诌,就该算胡奏了。胡诌,人皆敢为。胡奏,亦有人敢为?有,有的是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北宋庆历年间,宫中擒获刺客。仁宗连日惊悸,虽已加严宫卫,但
期刊
三国中,不论是君王还是草寇,都有一句口头禅:欲伸大义于天下。这大义究竟是啥好东西,引得各路英雄好汉与牛头马面们都津津乐道?  实际上,所谓大义者,不过是利益二字的变相而已。《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以大义号召世人的,但仔细阅读,其所追求的与其所标榜的,恰好相反。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水平的人物,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是个人杰。他不同于刘备,有皇家的血统、皇叔的头衔,也不像孙权,靠父兄给他留下
期刊
要保持在APP商店榜单前列,就必须花钱“刷榜”;0.8元刷一条好评,点评内容可以“订制”;除了机器“刷榜”,還有专门的应用以回馈奖金、积分等方式吸引真人用户下载APP进行“刷榜”……记者调查发现,本该反映APP真实质量的排名和点评,背后却暗藏一条刷数据的黑色产业链。  这正是:  排名全靠刷,  点评亦造假。  流量若注水,  终是镜中花。
期刊
王安石之《读孟尝君传》很短,全文连标点总共103字。不妨照录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此文不乏点赞之声,颂扬之辞。然说其一气呵成可以,说其言简意赅可以,说其使人耳目一新可以,说其无可辩驳却不行。至少在我看来
期刊
中考之后的那个暑假,带儿子去俄罗斯旅游,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我们观看了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入场,坐定。儿子左右看看,忽然轻声说:“爸,我可能看不懂。”  那是儿子第一次看芭蕾舞。我自己对芭蕾舞也所知甚少,看过的芭蕾舞剧更是屈指可数,不过,在出国之前,我就做足了攻略,恶补了一些芭蕾舞知识,对《天鹅湖》的剧情也进行了详细了解,自忖应该能够基本看懂它了。而我之所以做这些准备,还有一个很重
期刊
“鸡肋”,本是普通的一种乏味食材,也许因为《三国演义》中,杨修因自作聪明,擅自解析口令“鸡肋”导致丧命这则典故,使“鸡肋”一词,常常被用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纵观如今,餐桌上依然会有“鸡肋”,而在生活中,不同表现的“鸡肋”现象,包括由此衍生出收效甚微的形式主义,似乎更不时可见。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鸡肋”:“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既然“没有多大价值”,那么本应不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