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研学案编写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ch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等教学改革的出现,“研学案”的使用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研学案在教学中的成效是让人感到惊喜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同时学生的无效劳动和课业负担减少了。可谓是达到了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要求。但一份好的研学案固然可使知识深入浅出,而差的研学案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如何设计编写研学案?什么样的研学案才是真正有效的?下面谈谈笔者在设计编写研学案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 研学案≠教案,灵魂是“导”。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研学案不应只是知识点的单纯反应,而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那么在编写研学案时如何体现这个“导”字呢?
  (一) 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师生都清楚了,才知道这节课所要做的是什么。课堂所有的活动都为达成学习目标而服务。所以,一篇好的研学案应把教师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记住什么、认识什么、区别什么、学会应用什么,从而给学生明确的思维导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研学案中一节课的目标不宜过多,最多三至四个。再次,学习目标的设定首先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所以,在研学案目标的表述上,要放弃以前的“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性和不能够测评的表述,而将“了解”代之以“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能够测评的表述,将“掌握”换成“记住、解释、说明、归纳、 推断、概括、整理”等词,将“应用”换成“设计、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词,将“迁移”换成“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词,将“经历”换成“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词,将“反映”换成“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词,将“领悟”换成“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等词。总的来说,学习目标一般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关键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如:《小石潭记》的目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和“掌握文中“尤、冽、卷、为、可、许、布、佁然、俶尔、翕忽、蛇、斗、犬牙、悄怆、清、以、居”等词的意思。”中,第一个目标可以说是太宽泛,可以用在任何文言文的目标,学生看到目标很“懵”,不明确到底要干吗,“掌握”到什么程度。而第二个目标就很明确具体,学生知道要学会和掌握的重点词的意思。
  (二) 要注意“学”法指导。
  研学案中的学法指导、自学提示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的一种参考性的学习思路,它是学生有效自学的金钥匙,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研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那么,研学案上的问题和习题集上的问题有什么区别呢?本质的区别就在一个“导”字。请看下面两个问题:
  (1) 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 用“_______” 在文中画出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语仔细品味并思考其作用。(方法指导: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四大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交代背景)
  以上是选自初一上册《散步》所提出的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表述。第一个是传统的习题集上的问题,第二个是研学案中所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明显具有引导性,它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来分析语言,更结合初一新生未接触景物描写的作用而授之以渔。
  二、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研”
  “研学过程”是研学案的核心,其中的“研学问题”尤为关键。上文提到“研学案≠教案”,因此研学问题不是简单的问题的堆砌,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是呈现需要并值得学生去“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是课文的重点难点。
  三、要体现层次性
  (一)设置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
  研学案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学生在研学案的引领下,通过完成一个小小的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如在《故宫博物院》中,先设计让学生填写故宫的平面图,再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作者的行踪路线,从而归纳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其特点。这样“登山式”的问题设置,不仅循序渐进,由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这个学习重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能让学生在攀登知识山峰的时候感受到求知之乐。
  (二)采取分层达标检测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可采取分层达标检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四、 研学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比教材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课前演练
  不少语文课有课前五分钟这一环节,学生随意组织,目的不明确。如果把它换成“课前演练”,既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所谓的“课前演练”就是把“课前五分钟”学生随意准备的内容变成与本课相关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并谈收获写体会,老师也可以预先准备几个问题,事先交给主持人。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老师不谋而合,老师就不再提出;如果没提出来,则学生可以再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这个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很快的进入课文,省时省力。
  (二)拓展延伸
  在经过学习之后,学生一定会有许多想法、感悟,那么一定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去发泄,去提高拓展延伸。“文以载道”,这个环节和课前演练一样,也是就课文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
  如《藤野先生》的拓展延伸: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他们给与我们的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的闪亮。那么你想对你的恩师说点什么呢?或者列举你所知道的恩师与学生的例子,或写几句有关感谢恩师的名句。
  五、设置“课后反思”环节
  师生共用“研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上课会发现研学案的个别问题,课后教师要在“研学案”的反思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年集体备课时交流借鉴。而学生就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上的不足、感悟。
其他文献
期刊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5-0064-03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每年上海的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绘图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识图、用图、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且也进一步考查了学生的绘图等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好评,现将近年来绘图题进行归类解读及分析,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1 以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理论为目的,绘制有关变化曲线    
期刊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已悄然而至并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在开放网络条件下学习,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主体地位也得到进一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只要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营造愉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教与学的结合,就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创建高效愉悦中职语文课堂
我国于20世纪初就已经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并且,在我国的《新课标》当中,明确规定,要求我们必须要强化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
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构建具有时代意义的案例教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将创新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同时应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摘要】闲暇教育正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语文学科与闲暇联系最密切,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闲暇生活(对学生而言,就是课外生活)的质量;而丰富而充实的闲暇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是闲暇学习有极大的自由度。自由是闲暇学习的本质,契合语文精神。将这种“闲暇意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必将极大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给被程式化、神圣化了
1 问题rn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既是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又是学习难点和高考热点.此类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双基”,而且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网络故障极为普遍,故障种类也十分繁杂.如果把网络故障的常见故障进行归类查找,那么无疑能够迅速而准确的查找故障根源,解决网络故障.文章主要就网络常见故障的分类诊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