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周是明代一名著名的文人画家,他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它的山水画最为人称叹,而他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是由细沈、“细转粗”和粗沈而组成,其实也是从摹古又转向创作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沈周;细沈;粗沈;山水画;艺术风格
  一、沈周简介
  沈周,字启南,晚号石田翁,长洲相城人(今江苏苏州)。为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是元明以来文人画中的承前启后者。位列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首。他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鉴赏家、隐士、名士等多重性身份于一身。所以他享有着“明代第一”甚至“古今一人”的赞誉。
  沈周出身于书香门第,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形成了他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等,而无不被人称叹。但其山水画最负盛名,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传世作品,对很多爱好山水绘画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细细体味沈周的山水画,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一般称之为细沈,因为在这段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尺幅都比较小,初学于父,叔,泛学诸家,但主要师学王蒙甚多,所以笔法跟王蒙很相似,比较缜密细秀。第二阶段是40岁到60岁之间,多被称为“细沈”到“粗沈”的一个转变,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在此阶段他师法于黄公望,劲健雄起,多大幅之作。在此阶段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庐山高图》,此幅画与宋代郭熙的《溪山行旅图》可相媲美。第三阶段是他的晚期作品,多被称为“粗沈”,因为这个时期是属于他的成熟时期,师法于吴镇,笔法精简苍厚,凝重圆浑。但有很多作品,也融眾家之长,在创作中已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沈周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他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也非常多,而且每个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都是他不同的艺术特色,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二、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一)细沈
  沈周四十岁之前我们一般称之为“细沈”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多,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为《山溪客画图》、《幽居图》和《采菱图》。
  早期的这三幅作品中,《幽居图》是最早有确切创作年月可考的作品,这是沈周三十八岁时的作品。整个画面由近、中、远景三个部分组成。近景是由一条溪流相隔,右边的坡岸上有四柱大小粗细相近的树木,近景和远景的山石和树木用披麻皴和密集的苔点绘成,而树林的叶子则是用非常简疏的笔意来完成。使画面更增添了一种随意的文人情怀。由于受家中祖父们和师教的影响,所以在构图上与其伯父沈贞吉的《竹庐山房》非常相近。而在笔墨上多仿王蒙山水,所以皴法用的是比较繁密的披麻皴,给人一种严谨细秀的感觉。从整个画面上来看,在此期间他的笔墨意趣和审美观受元人的影响,所以此阶段沈周的山水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幽寂冷逸的意趣和忧淡萧瑟的一种意境。
  从这幅图中,我们细细观察,可以发现沈周早期虽然师学王蒙,但沈周此时的笔法已经稍加粗重,比起三十八岁以前的作品,已经趋向于简练与豪放。好像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样,也流露出了他自己的性格。
  (二)“细沈”转为“粗沈”的过程
  由细入粗,是沈周40岁以后的一个变革过程,画法由细变粗,景致也由繁到简,师法黄公望,劲健雄起,多是大幅之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是这幅《庐山高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纸本,淡设色,它的尺寸是纵193.7厘米,横98.1厘米。
  这幅《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恩师陈宽七十岁所作的一幅祝寿图。画中用庐山高大威严的形象,来表达对恩师的敬仰之情,而且在图的下部还有几棵高大的长青松和一位特别小的人站在山坡上,这人应该就是沈周的老师陈宽,使画面也更切题意。此寄情山水,也表现了一位文人画家的思想,从而更好的把沈周对恩师的敬仰之情和祝寿的语言而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构图上这幅画不同于以往的作品,采用的是高远法,全景式构图,此构图吸取了五代荆浩、关仝,宋代郭熙和元代王蒙的优点,也显示出从“细沈”慢慢转向“粗沈”的一种风格。笔墨上,在此期间,因为是沈周的一个变革的过程,虽然也师学黄公望,但王蒙的笔意比较多。山峦层叠,树木繁茂,尤其是在山石和树木的皴法上有所体现。山石和树木中,山石的皴法是用披麻皴、牛毛皴、解锁皴夹在一起,皴染的遍数也很多,再加上浓墨点苔,焦墨提醒的技法,使山体更显得苍茫浑厚。树木的内轮廓线与内磷皴的笔墨色相近,树的松叶是细笔中锋用笔,使树木显得更加威武挺拔。整个画面浓淡干湿,虚实布白都安排的巧妙得当,尤其还有作者的题跋给整幅画更增添了一种文人画的意境。
  从这幅画再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在构图及绘画风格上,正如文徵明有云:“自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临摹,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至四十外始拓为大画。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乱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可见虽然王蒙的笔意很多,但此画的这种意境和审美体验却是完全不同。而且在此阶段,沈周四十三岁时,与友人畅饮,忽灵感一来,画了一幅《山水图》,题跋上显示自称“米不米,黄不黄”,这也充分显示出沈周师学古人,但又在此基础上,又加以自己的一些特点,也在发展着自己的一种艺术风格。
  (三)粗沈
  “粗沈”是沈周六十岁以后,属于晚期。这一时期的传世作品较多。如《春雨欲归图》、《落花诗意图》、《岸波图》、《京江送别图》、《仿大痴山水图》等等。
  晚年,《京江送别图》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六十五岁时的作品。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159厘米。这幅画是沈周送别吴俞而作。吴俞是沈周的亲友,也是文徵明的岳父。当时吴俞要到云南一个偏僻的地方去赴任。画面中站在岸边的人做送别之态,而船已渐渐远去,图中的景色是江南一代杨柳葱郁,非常湿润的感觉,也用这风光无限的景致来表达作者送别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从构图上可看出比以往也简疏很多,皴法也不同于以往的长披麻皴,而偏向于短粗的皴法,线条苍劲有力,颜色的晕染比较淡雅。整幅画给人的感觉相比较“细沈”比较粗放,气势雄阔。
  粗沈这个时期沈周的佳作非常多,此阶段他醉心于吴镇,笔法精简、苍厚、质朴。但是他又把吴镇的粗豪、黄公望的松秀、王蒙的灵动等众家之长融合为一体,形成了“粗枝大叶”而又“天真平和”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对艺术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从眼到心再到手的过程,也就是从感受到理解、想象再到实际的过程。艺术创作过程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艺术家的活动是不同的,如何从艺术体验到艺术表现是一个重要过程,是设计师思路的发展走向,也是衡量设计师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所谓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
期刊
摘 要:黑白色作为服装色彩中必不可少的色彩元素,以其独具特色的色彩魅力征服着时尚圈,占据流行舞台的一席之地。为了解密黑白色为什么从古至今能够广受欢迎、经久不衰,从黑白色起源、黑白色色彩属性及服装黑白色艺术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来谈关于服装黑白设计的创作过程,可以领略到黑白色作为服装的经典用色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别具一格的文化含义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以及黑白色如何以其极具
期刊
艺术创作是我们创造力发挥的平台,如果我们的艺术没有创新,那么艺术就会停滞不前,从而丧失了艺术本身的生命力。总之艺术创作就是在创新,创造出非凡的艺术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它将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艺术创作活动的整个过程。  雕塑作品是在雕塑艺术家手中诞生的,所以我们中的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人格、人品和思想境界
期刊
摘 要:艺术哲学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对艺术作品和其他审美现象上,使之具有实在性和普遍有效性。历史上艺术哲学的不同倾向,第一对于艺术的哲学思考是多元化的。因为决定艺术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就此而言不管哪一种艺术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发明。  关键词:艺术哲学;艺术作品;思考  前言  艺术哲学,就是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即对艺术中最根本的东西的思考,但又值得商榷。更何况,说艺术理论不能考虑自身,这也是一种
期刊
摘 要:在宗教影响艺术的同时,艺术也对宗教产生反作用。在历史上,艺术作为宗教的宣传手段,对于宗教的广泛传播和宗教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艺术对宗教的作用也具有两面性,世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神论或者反宗教的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起到抑制宗教发展的作用。宗教艺术是宗教与艺术的结合,是宗教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宗教、关系、影响  宗教作为
期刊
摘 要: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里的《儿童生活诗》部分描绘了活泼灵动、亲近自然、贪吃贪玩、富于游乐和幻想精神的中国传统乡村儿童形象,展现了他们充满乐趣的生活以及儿童与成人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既在西方现代儿童观的视野下,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周作人发掘了中国乡土传统中人们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乡村生活对儿童天性的保养,为充满启蒙和斗争话语的近代儿童文学史提供了不一样的儿童书写,具有独特的意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丰富与提高,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增设专业类课程,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挖掘学生在不同领域与行业内的潜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史论课程作为在这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产物,能够有效帮助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入与全面的了解,加深認知与兴趣。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举
期刊
艺术的传统性和现代性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所以无论是艺术的传统性还是说艺术的现代性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物质第一,意识其次。  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积累,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面对中国现代艺术文化的冲击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重大且严峻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到来中逐渐被解构,我们用中国传统文
期刊
摘 要:《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是处于汉魏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魏碑体。它继承汉隶向唐宗楷书演变, 集中代表了北魏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碑造像题记变化了隶书的笔形、笔势和结构,乃至于章法,变出了千姿百态的楷体。  关键词:龙门二十品;背景;特征;艺术风格;审美价值  前言:龙门石窟位于我国著名古都河南洛阳的南部龙门山麓间,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重要石窟,与甘肃
期刊
摘 要:《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正值盛年所作,全碑笔法雄浑,遒劲严正,为颜碑中的珍品。苏轼曾说:“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关键词:《东方朔画赞碑》;艺术风格;用笔;结构;章法  前言  《东方朔画赞碑》是晋初夏侯湛探亲路过古厌次,见先生之庙宇,观先生之画像,想先生之轨迹,“慨然有怀,乃作颂焉”而作。颜鲁公的人品和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都冠绝古今,此碑更是颜鲁公盛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