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对全民阅读有启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0602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阿敏的《向郑板桥学读书》对郑板桥读书之道的论述颇有可观之处,文章总结了郑板桥在读书上的一些独到见解,一是反对所谓的过目成诵,强调熟读深思;二是强调精读的重要性;三是认为读书必须首选经典;四是读书要有特识,有自己的主张;五是对读书救贫的思考。论点鲜明独特,对当下的全民阅读活动不无借鉴作用。
  郑板桥的读书观深刻影响了他对文章之道的理解,他认为文章有大乘法,有小乘法:
  《五经》、《左》、《史》、《庄》、《骚》、贾、董、匡、刘、诸葛武乡侯、韩、柳、欧、曾之文,曹操、陶潜、李、杜之诗,所谓大乘法也。
  阅读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易而有功,是提升文章写作水平的最好途径。可见其提倡熟读经典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并非虚论。郑板桥所理解的文章包含时文、古文、歌诗、词赋等形式,与如今对文章的定义并不相同,但其可资借鉴的意义是一样的。
  郑板桥“自竖立,不苟同俗”的追求亦影响到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艺术道路上“发愤自雄,不与人争,而自以心竞”,力求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在书法上,“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顔鲁公《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正是有了自觉的艺术追求,不同流俗的自觉认识,最终自创一格,在书法史上留下“六分半书”之“板桥体”。这种意识与今天提倡的创新,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论在学术研究还是艺术实践中,都值得我们学习提倡。
  从儒学角度而言,郑板桥对三代历史的认识,没有明白孔子“美化”三代的意義。孔孟荀以及历代儒者常讲尧舜之道,是回避了历史细节的真实,而追求历史本质的真实,即在“道”——核心价值层面重构历史,这就使史书变为经典,史学变为经学。六经皆史,是指六经本来是史,经源于史,但经孔子整理,经就高于史,不能当史书看待。在当今传统文化复兴、文化主体性重建的情况下,还是要强调经学的根本地位,道统传承的作用等,充分认识和理解孔子整理六经,传承上古以来文化典籍的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韩星,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分别获文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也谈严复和胡适的宪政观。    在近代中国,富强与宪政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有关宪政的话题更是一个苦涩艰难的话题!  近日,王人博教授在媒体通过严复和胡适两位历史人物对近代中国纷繁的宪政之争进行了梳理,认为在近代中国致力于宪政追求的众多历史人物和主张中,严复和胡适是两个代表性符号,分别代表了两种宪政主张与理念。严复是以宪政为用,把宪政作为富强的工具,以致在宪政与富强的问题上,把富强放在首位
2004年,我在广州读研究生,由于研究对象的关系,阅读了北师大赵勇的一些研究大众文化的论文,其行文运笔之老到、思想见解之深刻、谋篇布局之精湛瞬间就击中了我,以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赵氏风格占据了我的脑盘。2006年,我来到了有些闭塞的太行山区某高校任教,在系里举行的迎新会议上,系主任花了很长时间向我们这些新教师谈论科研的意义,举的例子是晋东南师专研究大众文化的赵勇。又是赵勇!难道姓“赵”名“勇”的人
今年7月7日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当年,处于抗战最前沿的平、津相继沦陷后,国立北平大学响应政府命令,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一起前往陕西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抗战的先锋。而带领北平大学西迁抗战的,就是该校校长徐诵明教授。  徐诵明教授(1890—1991)字轼游,系浙江新昌人。1908年赴日本求学,同年经章太炎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日本冈山第
壹  双鹅拍拍水中游,  行人缓缓桥上走,  都说春来了,  真是好气候。  这是日后以《红楼梦》研究而知名的俞平伯写作的第一首新诗《北河沿之春》中的句子,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这一年的俞平伯是北京大学国文系一年级的学生,只有18岁。北河沿就是老北大第三院门前南北延伸的一条河的西河岸,而这条流淌过老北大东边的河因为无以名之,被人称为“北大河”。当年的“北大河”一年三季清澈明净,水满潮平,两
“爱国”即热爱祖国,后者的直接体现可以是区域、城市,或同胞,也可以是政权。“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之一为“驱逐鞑虏”,经孙中山反复斟酌考量,到1911年底制定《临时约法》宣布“五族共和”,从此对中华民族这个大族群的认同感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随着近代爱国主义热潮的兴起,翻译和创作“新题材
【石涛的“躁”与“粗”】  石涛的画,尤其是山水,充分体现的是一种元气淋漓、纵横天地的自由艺术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画十六观》中以“躁”为纲领,来解会石涛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精神。  《道德经》二十六章有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的“躁”,是轻率躁动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种醉舞欢歌、率性挥洒的豪纵之气,有别于老子的观念。  在《石涛研究》一书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
爱模仿,其实是善于学习  中国人常说日本人最爱模仿,其实也可以说是日本善于学习。一千多年前,他们学大唐,学成功了;一百多年前,他们学西方,也学成功了。看似偶然的两次成功,偶然之中有必然。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大约150年前,身处亚洲的日本朝野上下自觉接受现代化的洗礼,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运动。他们在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广泛学习欧美先进技术,迎接工业化
“饮食”这一学术课题,尽管多年以来,学界多有著作的问世且颇多获好评,然有关饮食美学、尤其中国饮食美学史之类有系统、有深度的研究与著述,仍付之阙如,令人不免有些遗憾。因此,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赵建军教授《中国饮食美学史》的出版,可谓及时之撰。阅读该书,觉得其写得内容厚重,史脉清晰,旁征博引,见解独到,是一有所学术创新之力作。  这篇小序试图略说两个问题。  充分梳理中国饮食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一个问
日前,天津作家陈丽伟文学作品选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其中理论卷《中国新经济文学概论》初步构建起中国新经济文学理论体系,从时代背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心理特征、情感类型、文化学特征、困境及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散文卷《给枯干的花浇水》是作者近年散文创作的选集,有描绘津城美景的佳作,有幽默辛辣的杂文,有解读书画文艺的文论,有展现滨海前沿生活的纪实,也有记录心灵私密情感的美文。诗歌卷《城市里的布谷
当清政府沐浴在落日余晖的时候,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们就已经播下了“自由主义”的种子,其思想贯穿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1689年英国的《权利宣言》,1779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公民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和自由主义的胜利。”在文学领域,则“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表现在創作主体的自由独立品格,创作内容以人为中心,充满了对个性自由的高扬和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