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本插图激活历史教学

来源 :校本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hdnfoihsdflwd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 “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 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已经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无论是改变课堂教学思路,亦或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有着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想象,放飞的灵感,敏感的自尊和崇高的理想,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在为学生服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激发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崇高品质,变教师是主角为配角,变学生是观众为演员。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设悬念,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对教材多发问,向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设悬念,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赵营乡第一初中)
其他文献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的裂缝现象则较为普遍的存在,在建筑施工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原因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
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呈现出新、奇、搞怪的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认为高考作文更应该求稳,稳中求胜才是上策。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稳中求胜呢,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以求教于大家。  一、扬长避短   人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考生在写作上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而考场上是绝不允许你将自己的短处、劣势过分暴露出来。有时稍不留意,一两处不可原谅的败笔,就会让考生付出沉重的代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本文结合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活动的实践,对如何提高参与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参与前参与者动机的适时干预是参与式培训的前提;参与过程中围绕不同学习能力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借助于直观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概念通过教学辅助载体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知识。毋庸置疑,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适时运用诸如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并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语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实物,把机械制图教学中需要表现的不同形体(诸如棱锥、圆锥、圆柱、棱柱、长方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