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华 给生活多一点色彩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炎炎,常州的荆川公园满目苍绿,大片大片的绿色之间点缀着娇艳的各种花色,这里已成为人们游玩嬉戏的好去处,更是常州市民夏季消暑纳凉的首选。
  与普通游客不同,一个体形魁梧的男子显然不是为游玩或避暑而来,他手里抱着一捆绿色的枝叶,前胸后背已然汗湿,目光却依然左右睃视着周围的植物。有些游客在背后议论,“这个人可真不懂得爱护植物!”可是公园里有些熟悉这个男子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会为这个人辩护:“这个人可是最懂环保的!”这个因植物而遭到非议又被人维护的人叫黄荣华,是常州云卿纺织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也是国内知名的植物染色技术研发人。
  
  一个“偶然”与一种“坚持”写下一个人生故事
  至今,黄荣华已在植物染色这条路上摸索了近20年。1993年,37岁的黄荣华从宣告破产的内地国企出来,应聘到福建一家外资服装企业担任营销副总。那是一家生产全棉休闲装的企业,下设有纺织厂、印染厂。印染厂当时采用的是比较先进的成衣染色,特别聘请了一位专业的台湾染整专家做染色。那位台湾专家已经60岁了,平时喜爱喝酒,而黄荣华也有同样爱好。每到休息时,黄荣华都会找这位台湾专家喝两盅。一来二去,两个人渐渐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一天晚上,这位台湾朋友在酒意正浓时谈起了植物染色工艺这个新鲜话题。
  黄荣华了解到台湾一直保留着植物染色工艺,但研发力量薄弱。由于日本、美国、印度、韩国等国关于植物染色的研究方兴未艾,植物染料在国际上也处在一个边研发、边生产的状态。从小便对颜色非常敏感的黄荣华萌生了研究植物染色工艺的念头。那位台湾朋友很支持黄荣华的想法,他将自己的植物染色知识教给黄荣华,直到他回到台湾。就这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黄荣华跨入了冷僻的植物染色领域,他可能没有预料到这个行业会成为自己职业的最终落脚点。
  湖北一家纺织研究所向他伸出热情的手,主动邀请他去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那已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时间也过去了10多年,但黄荣华回忆起自己那时所得到的帮助,依然记忆犹新,“研究所提供给我实验室,所长还多次鼓励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这使我非常难忘。”
  从纺织行业经理人向植物染色研究人员转变,尽管过程艰苦,黄荣华凭着一种信念上路,他穿越密布的“荆棘丛”,“闯”出一条路。也取得不少成果,如何使世人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资金投入广告,没有企业支持转入生产……一面无形的“隔离网”阻止了黄荣华走向成功的步伐。怎么打破这面“网”?黄荣华从另外一个“网”中找到答案……
  2003年,黄荣华迷上了网络。置身于网络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海量的信息、快速的浏览,无不令他感到震惊。那时的他只是“网络菜鸟”,根本不懂什么是论坛,面对这个实时的资讯平台,眼花缭乱的他仿佛看到了一个聚宝盆,又仿佛看到了一扇很大的窗……行事稳健的黄荣华硬是做了6个月的“深度潜水员”,仔细研究论坛的规则和看别人的帖子后才正式注册会员。黄荣华发的第1个帖子就是“寻找植物染料开发的合作者”。接下来的时间里,求购者、咨询者倒是不少,合作者也谈了好几个,黄荣华却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一个。
  终于有一天,黄荣华接到一个电话,希望和他进行植物染料项目的合作。经过面谈,黄荣华到对方的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各方面条件基本符合,这正是他需要的合作条件。双方一拍即合,常州云卿纺织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对方负责投资,黄荣华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如今,植物染料染色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关注和青睐,云卿公司每年的订单几乎百分百都来自网络。
  
  不当“专家”当“杂家”的行业先锋
  由于成绩骄人,黄荣华在业内已是声名赫赫。他已经研发成功30多个色系、120多种颜色、300多个天然染材,基本恢复了传统的植物染色工艺。他研发的包括植物染料在内的天然染料已经通过在棉、麻、毛、丝、大豆纤维、竹纤维、牛奶纤维、有机棉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的试验。
  尤其是黄荣华研发成功的有机棉染色工艺。采用有机栽培技术生产的有机棉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工产品,所以从诞生伊始就引起了纺织业界的关注。但是,染色却成为有机棉发展的瓶颈。经过多年攻关,黄荣华使用植物染色工艺攻破了有机棉染色这个世界难题。如今,他从植物中提取出几十种颜色,真正生产出天然有机彩色棉。
  为有效鉴别植物染料与化学染料,黄荣华还研发了一种较为直观的检测剂,对很多植物染料染色的产品可以进行检测,“尽管效果还不太理想,但对假冒产品有很大的威慑力”。另外,黄荣华研发出一种纯天然的洗涤剂,与植物染色产品配套,不仅保持了产品的天然性,还保证了产品不掉色、不变色。
  天然植物染色纺织品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也没有行业及国家标准,实行的参照标准是生态纺织品标准100(Oeko-Tex Standard l00)标准。但这个标准是针对化学染料染色的纺织品而制定,不适合天然植物染色纺织品使用。2009年底,黄荣华参照生态纺织品标准100,制定了《天然植物染色纺织品标准》。这个标准里的各项数字指标均通过国际权威机构检测,是目前国内、国际同类纺织品标准的最高级别。尽管目前只是企业标准,但黄荣华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他制定的标准能够升级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痴迷于四处“寻花问草”的男人
  绿色是自然界当之无愧的主色调,可是染色最难得到的颜色恰恰是绿色。黄荣华为了寻找绿色曾经尝试过无数植物,如丝瓜叶、黄荆、艾草、苎麻叶等,虽然可以染上一些绿色,但不是牢度不好就是黄绿色,离他心中的草绿色相差甚远。“说句并不夸张的话,每100次试验,98次都是失败的,但是每一次我都会有收获和进步。”
  经过这么些年的时间,愈挫愈勇的黄荣华依旧稳稳地做他的植物染色研究。黄荣华从植物中提取草绿色染料的过程,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在紫茎泽兰里,黄荣华提取到军绿色;从“一枝黄花”(即霸王花)里,他提取出黄绿色;直到后来,他从一种普通的蔬菜中终于提取出了梦寐以求的草绿色。黑色同样是难以提取的颜色。黄荣华坦言,为了提取到黑色,他努力了10年才得以成功。
  黄荣华自从走上植物染色研究的路,就一直为寻找可以制作植物染料的原料而四处奔波。熟悉黄荣华的朋友给他扣上一顶“好色之徒”的帽子,还总打趣他说,都一把年纪了,还到处“拈花惹草”。确实,黄荣华喜欢待的地方不是都市人所惯常的牌桌或者酒桌,又或者歌舞厅、足浴城等,他喜欢的是与山野为伴、和花草为伍。
  在常州,黄荣华经常到荆川公园转悠,为的就是“寻花问草”。但是,天然的染料植物只有在偏远的山区才能找到。从小就生长在大城市的黄荣华,掰着手指头也难得数出几个从事农业和林业、植物的朋友。2009年,黄荣华和一些老战友联系上,他琢磨着战友里边有没有可以帮助找天然植物的人。想来想去,黄荣华挑中了当年的老连长,“论关系,那就不用说了,用什么词形容绝都不过分;论地区,他在广西的玉林地区,那是中国中药的主要集散地,又地处丘林地带,适合天然植物的生长”。
  为此,黄荣华特意去了一趟老连长所在的县城,“本是去看沙田柚的,结果意外采到当地一种野生植物,回来试验一下,结果让我很满意,是我苦苦寻找多年的植物”。拿到试验结果后,黄荣华又高兴又后悔,后悔的是当时没在意,只采了一小枝那种植物,无法做更多的试验。他只好向老连长求助。不久黄荣华即接到老连长的电话,说所要的植物已经拿到,马上寄来。都说战友情深,黄荣华真的是感触多多。
  多年来,已有品种繁多、数量惊人的植物在黄荣华“辣手”之下被采摘。不过,黄荣华采摘回来的植物可不是弃之无用,这些年来他进行染色实验使用过苏木、玫瑰花、紫苏、栀子花、艾蒿草、莲子、五倍子、桑果、柿子、杨梅、苋菜、红曲米、紫草、薰衣草等等植物。黄荣华曾作诗一首:“寻色十几岁,不觉华发催;都言鄙人痴,谁解其中味?”为自己的“好色”正名。
  在黄荣华研发出来的植物染料中,木本植物是提取植物染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树皮、树根、树枝、树叶、芯材,只要是含有色素并能用于纺织品染色的材料都可以采用”。但大量砍伐树木与保护树木的国策不吻合,黄荣华自订了一个树木利用原则:不能对正在生长期的树木进行砍伐;对砍伐后的树木按树皮、树根、树枝分类进行收集;回收每年正常修剪的枝叶回收;收集果实、果壳。
  除了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茶叶及其附属品、中药、花卉、水果、蔬菜也是黄荣华研发植物染色的植物来源。一些杂草以及农林产品的废弃物,如各种落叶、落花、果壳等,是黄荣华所用的染料来源中的大部分。有妨生态平衡的入侵杂草植物也在黄荣华制作植物染料的植物名单中,如“紫茎泽兰”、“一枝黄花”、“美洲商陆”等。而且他希望能扩大这类植物的名单。他说,假如能将害草大规模用于生产,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同时还将极大的丰富植物染料的色系,将使国家、农民、企业三者都得利。
  
  沉浸于恢复草木染辉煌的“独行侠”
  有一次,黄荣华在湖北武汉举办了群众性的植物染色体验活动。在场观众都对此感到新奇,踊跃参与,为了是亲身体验一下植物如何染色的神奇过程。大家就近采集了柳树枝叶、荷叶等植物,一番处理后提取出染料。没想到,这些染料在布材上染出的颜色之漂亮,让所有参加者大为称奇,赞不绝口。
  类似这样的活动,黄荣华从来都着意组织,积极参与。在他的博客里,也有许多这样关于植物染色的DRY文章。从事植物染色研发工作以来,黄荣华越来越意识到,植物染色这种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走近百姓,走进生活,它将来只能走进博物馆,挂在墙上,成为一个标本。
  尽管这么多年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做着植物染色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黄荣华总在感慨“极想有人同伴,可叹自今独行此路”。他坦言,自己所做的植物染色项目,实际上是中国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但如今这个文化瑰宝在中国几乎失传。
  为了寻找真正的植物染色,黄荣华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看到的现实却令他十分沮丧——一些少数地区虽然可以看见使用蓝草作染料,但“他们那种染色只能说是半天然。因为在最后一道工序上,他们还是使用了合成染料。”
  调查中黄荣华发现,在江浙一带曾经盛行的蓝印花布,现在90%甚至更多的是使用化学靛蓝染色。他曾拜访过桐乡的赵宝荣老先生,得悉几十年都没有人用天然染料了,赵老先生还是小时候看见父亲用过。让黄荣华倍感欣慰的是,他在拜访南通二甲镇的王振兴老先生时,看到了他还保留有一点天然染色的技术,不过产品全部出口,“国内没人买,嫌价格贵”。此外,黄荣华还听说,在浙南还保留了一点蓝草夹缬的工艺。
  植物染色不仅是传统的实用技艺,也是高雅的艺术。中国书画的装裱,刺绣的绣花线,纺织品文物的修复和复制都需要植物染色技艺。可是,南京云锦博物馆为复原一幅明代皇帝的龙袍,仅几个染料的染色研究就花了2年。而对宋锦的复原,则基本上连原来所使用的天然染料都不知何物……为什么会这样?黄荣华知道答案,“是因为植物染色技术失传了”。时常徜徉在葱郁花木丛中,黄荣华却不能像别人一样感受到轻松惬意,相反一种焦虑情绪笼罩了他,一个声音总盘旋在他脑海,时时提醒着他:“不能让植物染色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消失!”
  2003年联合国通过了一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缔约国建立自己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出代表项目申报联合国,统一进行保护。在黄荣华看来,“非遗”似乎意味着植物染色的一个机会。毫不迟疑,2011年他以“天然染色技术”为名申请了“非遗”项目。他说,“谁也没要求我这样做,但我长期沉浸在里面,不希望它真的完全消失。尽管路漫漫,我坚持着,是不想让植物染色将来成为‘非常遗憾’!”
  单纯靠保护,并不能让植物染色复兴——黄荣华清楚这一点。他说,要改变现状,更重要的是挖掘和传承。
  那么,植物染色的前途路在何方?黄荣华认为植物染色工艺有两条路走——一条是为艺术品服务,这是一条“专线”,但范围会较小;另一条是走为实用高端纺织品服务的路。黄荣华有一个设想,“我希望将植物染色制品打造成奢侈品,让它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责任编辑 全照立
其他文献
生于公元1966年——这个年份注定,任何一个个体的命运都无法挣脱当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我外祖父家是盐商出身,祖父是地主背景,在那个特殊时期,这种家庭成分几乎宣判了一个家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
[摘 要] 基于云教学大数据环境下的超星学习通平台,是“互联网+”时代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辅助教学及互动。基础英语课程在探索课堂改革教学的同时,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探索课堂内外的互动策略,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超星学习通;基础英语;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要求三峡工程参建单位兢兢业业做好今年的工作,确保2003年初期蓄水,首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目标的实现。 Wu Bangguo, member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
期刊
江西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上高戏文,又名上高道情,也称瞎子戏.本文以《劝世文》、《乌江渡》为例,分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发展与音乐特点,并对该戏
患者,女,37岁,平素身体健康。体检,做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部占位性病变”。于2005年2月收治入院。患者无腹痛、腹胀,无呕吐、反酸。未发现柏油样大便。查体腹部平坦,腹肌柔软,
在十八大召开前夕,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矿综掘二区二队检修班班长万福志到美国考察,成为全矿9100名矿工中的佳话.rn今年32岁的万福志,2010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走进人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