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培养“学霸”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女儿去上钢琴课,去早了些,我在楼上看书等着,孩子在楼下和那里的老师打板球玩。当老师说让妈妈下来时,我女儿说:“别叫她了,她在看书呢。” 老师上来后感慨说:“你闺女将来错不了!肯定爱学习!”
   我们搬到新家是没有买电视的,班级群里的家长知道后夸奖说:“真是好办法。” 但是我们不买完全不是因为怕孩子看,我觉得有些节目很好,应该偶尔看看。不买,只是对于我们俩来说,电视提供不了什么,无论是信息还是娱乐。晚饭后,我们各自看看书、做做家务,孩子如果完成学习任务,就看点自己喜欢的书、画画、做手工、玩小白兔,或者和爸爸玩桌游。有时时间充裕,她会要求在爸爸大屏幕的电脑上看个电影。
   我觉得自己算是个终身学习者。上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出国留学和工作期间自然要大量学习,回国后仍然随时在学。我过去做过教育和影视两个领域的工作,现在好像也时刻都在轻微地跨界,所以更需要学。我看的书范围很广。搞儿童教育,只看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那太狭窄也太无聊了。我什么书都喜欢看,商业思想、人物传记、小说、艺术史、科技创新、传统经典——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每本书里都会有关于教育和成长的新启发!
   追溯上去,发现我爸妈都是特别重视学习的人。
   小时候,爸爸是中文系老师,回家常常讲同事孩子出国留学或者考上哪个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了。后来有一次老妈告诉我,在我上托儿所时,她每天骑自行车接送我,路上聊天,除了问当天的事情,再就是给我励志——长大出国留学!我现在听起来觉得特别诧异: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围还没几个人出国,我妈妈自己是刚从小城市搬到省会城市,真不知道她那时哪来的这个想法!后来大学期间我真的特别想出国学习,我一直认为这是我自己决定的目标。现在中年之时,听老妈这么说,有些恍惚——我自以为原创的目标,其实只是她多年前念叨所种下的种子,在若干年后发芽了!
   我奶奶应该也是特别重视学习的。那个时候爷爷奶奶很穷,家里没有地,是雇农,但奶奶居然能不惜代價让我爸上私塾。她的这种做法导致了我爸成为能从山沟里考出来的大学生……
   我们不能每天在孩子耳边唠叨:“你要努力学习啊!抓紧时间啊!”要想让孩子动脑筋,我们自己总得先动些脑筋。我们有很多更高明、有效的方式可以影响孩子。比如,下次家庭聚会,可以和亲戚一起聊聊祖辈和亲戚的经历,强调其中那些优秀的品质。聊这些时,可以顺便说说孩子最近的一个小事,也体现了类似的品质。这种家族间的认同感可以深深地影响孩子,让他觉得自己是属于一个更庞大的整体。这种归属感将在很长的时期里给孩子力量。重温祖辈的经历,也是对祖辈表达传承和纪念的方式。
   有的家长喜欢这样语重心长:爸妈学习不好,结果现在混成这样,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啊!或许,这是句真心话,但对孩子的成长益处不大。孩子能得到一点压力,但他没有得到一个比较积极的样本让他可以去认同。孩子在潜意识里常常在寻找父母的可认同之处,他们的内心渴望和爸妈一致。另外,如果家长总这样念叨,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也许会想:“我爸妈也是这样的,大概是遗传吧,所以我也注定如此,努力会有什么用呢?”
   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学霸,但我们总能找出自己在生活中某个领域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这可能是学开车、学厨艺、学编织……
   你喜欢这一学科,因为哪些具体的原因,讲讲你对这个学科或者学习内容的真实的、细节的感受。我喜欢数学,因为它很确定,五加五就等于十。我喜欢物理,因为它能解决实际问题,我可以给自己修理电器……
   你努力学习的“弧线故事”——最初不喜欢或者学不好,具体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后来经过哪些努力和得到了什么样的外界帮助,采取了怎样的做法,最后有了怎样的改变。不论是关于学习的分享,还是讲述家族故事,这种“弧线版本”都是最能给孩子力量的。它可以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让他明白别人也会遇到问题、有失败,谁都不例外,没有人天生就成功,最关键的是中间坚持和努力的这部分。
   我曾经对女儿说过,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是不可控因素。在所有的事情中,学习是个少有的例外——这是一件你能决定的程度特别大的事情。你努力了、不断改进方法了,你就会进步,这事可以自己说了算!
   跟孩子分享不只是分享学习的结果,还可以分享各种学习的重要组成元素的体验: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尝试、自控、练习、思考、对现象的归纳总结、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比如学做西餐,是怎样查找资料、买食材、尝试、失败或者做得不完美、再尝试、不断改进。让孩子随时看到您的这个学习过程,看到其中的努力、挫败、欣喜与收获。
   请记得,分享一定是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元素:
   付出、努力、挫败、坚持;
   乐趣、满足、成就感、收获。
   学习不是全苦或全乐,而是为了自己都渴望的目标、饱含信心与激情,而一直奋力向前的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从目前农科类本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出发,以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本科实验中心实验课改革为例,提出农科类实验教学中“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从“职业规划+实验项目、实验内容
本文介绍了该装置的用途、特点,利用总体框图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给出了主程序设计框图,分析了连续打印的要点,打印格式、打印项目表的设计,并对打印内容中点阵图
1rn孩子们在折纸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他们要去想怎样才能把一张纸折成飞机,之后还要思考为什么一张纸折成了飞机就能飞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锻炼手的协调性,也提高了
期刊
1.菠菜3-4颗清洗干净,焯水.将焯水后的菠菜放入料理机,加入少量的温水,打成细腻浓稠的菠菜汁.rn2. 取85克菠菜汁,打入两个鸡蛋.加入50克中筋面粉,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的熟芝麻,
期刊
0~3岁的宝宝,在什么地方待的时间最长?那当然是家。那么,家对宝宝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你希望宝宝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你希望为宝宝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居家环境呢?   也许你会说,我希望给宝宝一个大大的儿童房,儿童房里要有明亮的光线,洁净的地板,还要有足够充足的空间供宝宝玩耍;也许你还为设计儿童房做了一些功课,知道要考虑空间布局、光线、色彩搭配、环保材料、空气流通、安全设施等。这些,确实很重要。不过,
期刊
养育男孩的家长都有切身的体会,他们之间时不时就会发生一些小状况,就像《时间胶囊》中的瑛太和阳斗,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起分享午餐,一起游戏……但是在一次玩大风吹的
期刊
准备材料:彩纸,画笔,剪刀,美工刀,胶水  爸爸妈妈可能经常有这样的烦恼,不是不想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可是有些手工作品,要不就是難度太大,全程只能让爸爸妈妈操作,达不到和孩子一起动手的目的,要不就是过于繁琐,或者是需要的材料太多,一时不能准备。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手工作品,既简单又有趣,用一把简单的纸条,就能达到和孩子一起动手的目的啦,还不快快学起来!
期刊
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在他的一部代表作《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明确指出: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期刊
堆雪人  适合年龄:  0~12岁  游戏目的:提高免疫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准备道具:玩沙玩具,石头,胡萝卜,一些松树枝  游戏动作:抓握、铲  早晨推开门,漫天雪花簌簌下,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有雪,有闲。玩点什么呢?  平时,妈妈们带孩子去上课,爸爸大都“缺席”。下雪了,爸爸们应该出场了,带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拍雪景,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赋予的乐趣”。这也是培养亲子感情
期刊
上个周末,象爸陪一位好久不见的外国朋友参观故宫。  这位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中文也因此练得很棒,就非让象爸给他介绍故宫,讲讲这个皇帝住过的地方。  象爸眉头一皱,要把故宫的历史给他讲清楚,这也太难了吧!  外国朋友看着一脸犯难的象爸,摇摇头,大笑着说“我就想问你一个问题,以前中国人管故宫叫‘紫禁城’,为什么呢?”  “我并没有看到这里有紫色的房子呀,反而都像是红色的?不应该是“红禁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