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分离谈高校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q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什么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脱节现象会长久存在?本文认为,知行分离之所以在当前我国的道德生活领域盛行,关键是既有的伦理规范的缺陷和现有的道德建设的失误。只有建立符合人性发展规律而又为大众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才能让大学生对其产生最自然的认同与向往,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关键词:知行分离;道德教育;道德建设
  一、河南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笔者于2014年6月至8月利用文献索引、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河南9所高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在整合资料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的4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6份。问卷设计遵循了客观中立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学生对教师评价及要求、对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信息采集。
  1.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是积极向上的
  调查收集到下列数据:认为人的一生中“健康”是最重要的占99.2%;“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您有自己的理想吗?”一题中,选择“当然有啦”的比例高达97%;“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中排名第一的答案是“没有刻意追求,随缘”;9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人的尊严和金钱的关系的问题上,99%的学生都选择了“两者都重要,但绝不以人的尊严去换金钱”;“哪种人生是幸福的”一题中,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家庭美满,事业成功”;“您身为一名中国人自豪吗”一问中回答“是”的比例是90%;“是否积极参加班级党团活动,并主动为集体和周围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一题中,选择“很乐意”“一般会”的比例是100%;“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一题中,选择“是”及“有机会就会积极参加”的比例是100%。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向上的、健康的。
  2.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信仰存在知行分离现象
  大学生对于恋爱、就业等问题看法都比较理性,但是又存在价值判断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倾向,认为十分有必要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来提升自身修养,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怀疑和排斥。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被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所裹挟。媒体热衷报道各类吸引眼球但未经证实的内幕及秘闻,甚至是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歪理,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黑暗面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其在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以及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陷入迷惘,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调查显示,有的学生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崇尚权力主义价值观,有的认为为了出人头地,利用一下其他人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认为入党是为了以后有更多求职的机会。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态势。
  3.毕业压力带来的功利化模糊了理想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有近一半的大一学生承认,大学生活包括做兼职、参加社团、学生会工作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承认自己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认为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形势、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实现理想的主要阻力。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在现实和外部环境面前正摇摆不定,存在投机走捷径的思想。
  马克思说过,商品社会的负面影响会让人类沦为资本的奴役,人正“自由地”变得不自由。面对这汹涌而来的物质主义及其所带来的副作用,教育能做什么呢?外部环境我们无法左右,但学校不能无所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渠道,更要发挥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作用。灌输式教学缺乏对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 就必须在学生信念摇摆之时,把他引到正途。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大学生价值观
  1.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局限于照本宣科式的教育,忽视了其现实性。教育内容没有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不能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调查中4.8%的人认为高校说理教育的吸引力很强;19.7%的人认为高校说理教育的吸引力较强;15.8%的人认为高校说理教育的吸引力较弱;39.7%的人认为高校说理教育的吸引力很弱;20%的人认为高校说理教育无吸引力。认为高校说理教育吸引很强、较强的不到四分之一,说明说理教育亟待增强吸引力。
  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严重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 必然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我们的应试教育使学校生活围绕分数和就业转,忽视了大学通识教育的功能。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动力只能是外部压力,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目标,自然也无法将外部说教内化成自身的信念。许多高校存在轻视公共课的现象,公共课在资金分配、课时安排等资源配置上沦为“二等公民”。学生审时度势,自然把公共课的重点停留在理论上,结果是“学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 面对就业的压力,心理建设和价值观的缺失暴露了考证导向的弊病。实践证明,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不仅造成了诸多“问题学生”的出现,而且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
  3.重说教,轻实践
  在我国道德教育中,重灌输、轻实践的方式忽视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往往会造成知“道”与体“道”之间的脱节。
  知识到行为的转化过程包括了人的知觉、需求、情感、意志等个体心理因素,没有这些心理因素的参与,行为就不可能产生。而没有让学生真正从心理上认同的道理只能是“死道理”,不能用来在现实中指导实践。书本上的规则往往会因现实中潜规则的流行而败下阵来,缺乏稳定的、正确的信仰及心理状态的学生必然知行分离,必然会在新旧观念之间迷惘无措,在多元价值观面前随波逐流。的确,生活是道德和道德教育赖以滋长、生存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和实践的道德教育就像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是对道德教育根本目的的歪曲,必将导致受教者对无力的道德说教抵触和反感。   三、针对大学生思想现状提出可行的德育新模式
  1.围绕教育目标,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功能协调发展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功能内容的分类较多,其中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等。
  结合学校教育和教育对象,要针对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结构及特点,有效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功能向多项功能发展,在注重德育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等基础上,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减少灌输型、说教型教育。
  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资源,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设计课程内容,减少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对青年教师增加培训,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走进鲜活的现实和开阔视野的同时,提升独立思考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有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意念,才会真正地相信书上的道理,教育目标需要培养的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会出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性功能,达到凝聚人心的效果。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因此,面向现实生活、回答实践课题是理论的“天职”。理论教育只有与学生的利益相关,他们才会真正感兴趣。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切忌空谈“主义”和“口号”,必须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和生存状态,特别是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收入差距、就业分配、教育公平、腐败等问题,多给他们人文关怀,多从利于实现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切入来解决思想问题,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魅力和意义,达到教育目标。最终教育的成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杜威曾说过,“道德、理智发展的过程,在实践和理论上乃是自由、独立的人从事探究的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认知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主体主动接受的理论规范则易于在现实中转化。因此,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受教育主体主动吸收理论知识,进而促进情感进一步深化。亲身实践让人们从“知得浅”到“知得深”,进而真正从内心认同理论的实效性,并在行为中体现社会的伦理规范。
  3.重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
  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高校道德教育,二是公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主要是以学生年龄的大小、知识结构的差异作依据。对学校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大一新生比较关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融入集体,临近毕业就会比较关注考研考证等信息,结合他们的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便存在着群众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差异,更何况现在广大民众之间的道德关怀还是有条件的“爱有差等”。因此,在全社会提倡过高的道德理想是不现实的,应该在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中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中央政府提倡“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就是一种有力的尝试。提高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是广大公民自觉实践职业道德的基础,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环境的创建。
  参考文献:
  [1]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2]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后方法”教学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后方法”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运用这种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  关键词:“后方法”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一、“后方
20世纪已近尾声。自阿波罗太空船将人类送上月球以来,人类在太空开发上已获得不少成果。在日本,从官方到民间,太空热已然形成,一场美妙的太空梦会如何实现?本文将为你提供新
摘 要:数学的教学学习是一项对教师和学生抽象性思维要求较高的任务,当前数学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探究已经形成了极具教师个人风格魅力的学习系统。在新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潮流,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探究性策略;数学教学;应用  探究性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属于一种模拟性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抽象的,学习数学就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运算法则、规律等都需要有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对于学生的抽象教学是非常重要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教学模式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原本抽象的音乐在声音和图象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具体分析了在音乐教学过程借助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信息技术;电教化;有效性  信息技术飞速发
摘要:计算无处不在,一直贯穿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而开展小学数学研究和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就是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小学生因为自身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较差的计算能力,同时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在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贯穿于整个过程。围绕如何培养高段小学生数学简便运算的能力问题进行了探究,旨在对小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其数学运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简便运算;小学生;高段数学  新课改的实
摘 要: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项目主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都有所不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消除传统教学中的各种弊端,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
摘要:议题式教学法近年来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育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鼓励其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这与我们新课改的学科核心素养相一致。如果能有效地将议题式教学融入思想政治课堂,那么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功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10月1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荣获201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和他们的亲属。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向获奖外国专家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友人和他们的亲属致以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李克强表示,“友谊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也承载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责任。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努力,以真挚的友谊和真诚的合作,建
摘要: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每个孩子的背后,可以洞见的是一个家庭。新时代理念下,唯有学校和家庭携手并进,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校互联;陪伴;引领  丹尼尔·笛福曾说过: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早年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