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就这样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课堂导入是首要环节,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言之,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一、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是指承接旧知识并引起学习新知识兴趣的方法,即“温故而知新”。历史课本章节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的。在备课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反复推敲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点,精心设计问题,巧妙、简练地导入新课,这样新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讲《秦朝的统治》时,首先要求学生回顾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③统一度量衡制,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设问:你们知道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为什么秦朝存在的时间会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兴衰历史,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秦朝的统治》。
二、直观图像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注意力,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对联文化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副对联出自何处?”再次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这时我才解释:“这副对联是林则徐从小用来时常鞭策自己的座右铭。”由此,不但顺利引
导到鸦片战争的学习中,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少年壮志。
四、设疑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乘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设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地在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呢?为什么他们的廉价商品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呢?这场战争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五、积极启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实践证明,疑问、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今天意大利人用足球精神称雄世界杯,昨天古罗马人用角斗精神从一个弹丸之地的蕞尔小邦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帝国。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团队,这样一个具有狼性传统的超级帝国创造了怎样伟大的内政?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糅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多勃洛波夫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是指承接旧知识并引起学习新知识兴趣的方法,即“温故而知新”。历史课本章节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的。在备课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反复推敲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点,精心设计问题,巧妙、简练地导入新课,这样新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讲《秦朝的统治》时,首先要求学生回顾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③统一度量衡制,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设问:你们知道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为什么秦朝存在的时间会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兴衰历史,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秦朝的统治》。
二、直观图像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注意力,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对联文化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副对联出自何处?”再次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这时我才解释:“这副对联是林则徐从小用来时常鞭策自己的座右铭。”由此,不但顺利引
导到鸦片战争的学习中,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少年壮志。
四、设疑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乘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设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地在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呢?为什么他们的廉价商品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呢?这场战争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五、积极启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实践证明,疑问、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今天意大利人用足球精神称雄世界杯,昨天古罗马人用角斗精神从一个弹丸之地的蕞尔小邦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帝国。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团队,这样一个具有狼性传统的超级帝国创造了怎样伟大的内政?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糅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多勃洛波夫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