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进行消化系统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观察消化系统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并长期随访的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Hoehn-Yahr分期1~3期)108例,利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Non-Motor Symptom Scale, PD-NMSS)和自主神经量表(the Scale for Outcom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for Autonomic Symptoms, SCOPA-AUT)中有关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共7项(味觉异常、吞咽困难或呛咳、流涎、易饱或早饱、便秘、便溏、大便失禁)及另外增加的5项消化系统相关症状(无食欲、口干、口腔疼痛、恶心、呕吐5项)共12项症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我院体检中心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

结果

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8例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系统相关症状中,常见口干64例(59.26%)、便秘53例(49.07%)和味觉异常40例(37.04%);其次为无食欲35例(32.41%)和早饱感26例(24.07%);再次为吞咽困难20例(18.52%)、恶心11例(10.19%)、流涎10例(9.26%)、口腔疼痛7例(6.48%)、呕吐4例(3.70%)、便溏1例(0.87%)、大便失禁0例。76名对照的消化系统相关症状中味觉异常13例(17.11%)、早饱感6例(7.89%)、无食欲6例(7.89%)、恶心5例(6.58%)、流涎3例(3.95%)、口腔疼痛1例(1.32%),其余症状为0。两组比较,便秘(χ2=52.390,P<0.01)、口干(χ2=69.050,P<0.01)、早饱感(χ2=8.128,P=0.004)、无食欲(χ2=16.010,P<0.01)、味觉异常(χ2=8.642,P=0.003)和吞咽困难(χ2=15.790,P<0.01)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男性对于便秘(95%CI 1.371~7.495,OR=3.205)、早饱感(95%CI 4.227~282.913,OR=34.582)、味觉异常(95%CI 6.620~88.942,OR=24.260)、吞咽困难(95%CI 2.784~88.475,OR=22.906)有影响,其他如年龄、体重指数、病程、运动症状分型对消化系统相关症状的发生无影响。

结论

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系统相关症状以口干、便秘、味觉异常、无食欲、早饱感、吞咽困难多见,可能为其特有症状。男性是味觉异常、吞咽困难、早饱感和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对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颁布的《中国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及安全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中有关标题、儿童的定义以及文字表述一致性和严谨性等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与作者进行商榷。(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72-573)
期刊
药物是临床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大多数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治疗需要联合应用单一成分药物。为了安全有效使用多种药物治疗青光眼,药物复方制剂逐渐成为治疗的发展趋势。为了指导眼科医师合理选择药物复方制剂治疗青光眼,发挥药物优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提出共识性意见以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69-571)
期刊
左肺下叶低分化腺癌患者5个月前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现因双眼视力下降3周就诊。入院检查双眼视力0.1,患者诉自幼视力好,无既往眼病史及家族遗传性眼病史。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示双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多发囊腔,中心凹处最显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可见花瓣样强荧光;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基本正常。诊断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导致的黄斑水肿。(中华眼科杂志,2019,55:621-623)
期刊
目的探讨甘肃省不同海拔地区人群的白内障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研究。选取甘肃省7个不同海拔(900~3 500 m)地区的5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7 56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 402名,女性5 158名;平均年龄62.04岁。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地点为居民所在的村或者乡镇卫生服务中心。调查程序包括问卷调查、预调查、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底检查。白内障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有关健康状况和事件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并用以解决健康问题的一门学科。欲建立行之有效的中国青光眼防治体系,以减少青光眼的致盲致残率,需要对中国青光眼患病情况进行深入理解。本文对中国青光眼学者所做的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其主要结果进行解读,揭示中国青光眼的患病特点、构成和分布情况,为临床防治青光眼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9,55:634-640)
期刊
目的依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策略,初步探索形态学符合子宫内膜样癌病例的分子特征及分子分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流程。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Sanger测序,检测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1年8月至2017年8月228例子宫内膜样癌的POLE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MMR)蛋白、p53蛋白表达,并将其划分为POLE核酸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对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目前国际通用的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系统为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腺管形成的比例、核多形性以及核分裂象计数三个参数的半定量综合评估,得出较为客观的组织学分级。该分级系统从首次提出到现在已有将近30年的时间,我国病理界也广泛采纳并应用该分级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病理医师并不能精确掌握该分级系统,对该分级
期刊
目的研究伴有第四层神经元层状缺失的局灶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临床病理特征,以补充和完善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FCD分类。方法对2005—2017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 000余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镜下组织学表现为第四层神经元层状缺失的病例纳入研究,结合患者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探明其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有效改善症状、修饰疾病及延缓进展的治疗手段,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显示,经颅磁刺激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未来可为探明帕金森病病理生理机制、挖掘诊疗新靶点提供新思路。同时其可能通过增强突触可塑性,保护单胺神经元,上调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水平,最终调整功能紊乱的大脑网络而起到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作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炎性反应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生及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T淋巴细胞的组成和表型的变化、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增加等。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可识别α-突触核蛋白的抗原表位,成为目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我们就近年来固有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