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四维审视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该制度在理论上可以体现为四个层面:一是制度结构,包括两个子系统,即多党合作系统和政治协商系统。前者属于党际互动范畴,后者属于在党际互动基础上拓展出来的政治参与范畴。二是制度载体,即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体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定位问题,即人民政协可定位为履行协商、参政和监督职能的"准"国家机构。三是制度地位,我国的政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孕育了新中国的诞生,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制度安排,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制度效应,即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国家治理中所释放的影响力:规范参与、调和多元、优化竞争。
其他文献
驻村帮扶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治理机制。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鄂西L镇个案研究表明:驻村帮扶之所以有效在于驻村工作队填补了政府与贫困村、弱势农户之间的"结构洞",即驻村工作队实现了贫困村与上级政府之间、派出单位与村集体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联结,其功能是充实乡村组织力量、加快信息交流和资源传递;驻村工作队的治理行动兼具科层化与反科层化的双轨性。作为政府派出的任务型组织,驻村工作队依靠自上而下的科层化治理,提高政策执行力。同时,自下而上的反科层化治理是驻村工作队嵌入乡村的需要,依靠群众路线达到获取民意、情感动员并
经过22年的发展,当代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已经发展成为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多边交流平台。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在团结世界共产党人和各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恢复和加强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已经不是早期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组织之间的联合性会议,而是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国际性年会,发挥着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交流、政治、联合、学习等功能,是国际联合的新形式。然而,受到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共产党
海因茨·迪特里希的"21世纪社会主义"学说以物质的永恒运动属性为哲学依据,在对资本主义现状与前景进行否定性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民主计划的等值经济和参与式民主的主张,并认为当代科学技术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海因茨·迪特里希对委内瑞拉"21世纪社会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热切支持到失望与否定的过程。海因茨·迪特里希"21世纪社会主义"与委内瑞拉"21世纪社会主义"的契合之处主要体现在反对资本主义、经济人道主义、参与式民主、拉美一体化四个方面,但对二者关系更具决定作用的是双方在思想
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是尼泊尔最大的两个共产党。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以来,合并的现实基础基本具备,合并成为最符合两党发展利益的选择。合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2017年10月3日至2018年2月19日是初步推进阶段,2018年2月19日至5月17日是实质合并阶段,2018年5月17日至今是整合巩固阶段。尼泊尔共产党将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考验:彻底完成合并剩余工作,确定党的指导思想;巩固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尼泊尔共产主义各党派的整合,形成革命与建设的强大领导核心;加强
近年来,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政党强势崛起。既有的理论解释与研究发现难以区分民粹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兴起的不同因果路径。本文基于欧盟28个成员国2012年到2016年的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民粹主义政党兴起的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强民粹主义存在三条稳健的因果路径:高失业率和高反移民率、高失业率和高欧盟不信任率、低腐败和高欧盟不信任率导致强民粹主义。这表明经济衰退、排外情绪和疑欧主义的不同组合是欧洲国家民粹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政治腐败与此无关。前两条路径主要适用于解释南欧国家,
为什么西欧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能在重重危机中频频获利,而左翼民粹主义政党和其他非主流政党的表现却逊色得多?为什么西欧主流政党和主流舆论难以压制右翼民粹主义的增长?本文认为,首先,政治、经济危机触发了西欧各国社会结构、国家认同和共享信念的深刻分裂,这种分裂严重破坏了自由民主的同质性基础。右翼民粹主义是最契合当前这种分裂情况的意识形态,因此成为不少民众心目中的替代方案,而民族主义内涵不足的左翼民粹主义的发展则明显受限。其次,西欧的政党体制本身就有利于非主流政党的生存,而当代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则充分掌握了各种煽动性议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中411篇CSSCI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高被引文献分析,在时代需要与学科发展的逻辑理路中,生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中的三大论域。学界在内涵界定、功能确立、实质解析、困境破解、亲和力提升、话语权重塑、话语转换、体系建构、视域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仍存在内容上重横向拓展、轻纵向发展,视角上重单向度、轻多维度,方法上重学理自述、轻实证借鉴的不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史论研究、跨界研究以及现代化研究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向。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当前乡村治理依然是社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治理主体边界模糊、治理环境复杂多样、治理资源供给匮乏等现实困境,要求进一步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激活多种治理资源、深化基层创新性改革、再造乡村共同体等策略进行推进。以期实现农村秩序和谐稳定、农业稳固发展、农民主体价值彰显等基本目标,进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完善国家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种国家目标追求,越发需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规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彰显中国智慧的制度设计,以其政治效能、共识效能、整合效能及制度效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定向、善治、聚力和规范等独特而又强大的制度优势和制度功能。我们需要聚焦到国家治理的系统性、综合性、源头性和规范性,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动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也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我国的政党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更好转化。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底色、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运行逻辑和包容差异的结构特性等方面高度耦合。两者呈现出双向塑造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巨大优势和强大功能,它为国家治理提供制度供给、制度动能和制度效能,另一方面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成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落地和优化发展提供实践平台、评价依据、价值导向和促动机制。两者的高度耦合与互动融合关系决定了新型政党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存在内在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