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学《浮力》说课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浮力》。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合作与创新。学生小组实验,创新实验方法,针对实验数据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达到创新实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理解、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过程、反思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内容理解
  (一)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是具有一定能力的。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的持久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解决科学问题。
  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重点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难点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如下准备。
  五、材料准备
  教学具:一个水槽、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塑料量杯、一个小滑轮、一个吸盘式粘钩、渔线、记录单、水。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感受浮力
  (课件出示)首先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感受浮力。
  感受浮力的实验,教材中的方法是让学生把泡沫块压入水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浮力方向,我在泡沫块旁边加一条红线,学生通过观察红线在空气中的方向和在水中的方向,根据细线,分析浮力方向。小组合作探究浮力与重力图示,认识到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请看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通过这个实验,有效地达成了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感受浮力,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一: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步骤如下: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2)小組合作探究实验过程。①先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②在水槽底部装上一个小钩子,在利用一根细线绕过钩子,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弹簧秤的钩上,读出泡沫块浸入水时不同位置的弹簧秤的拉力数值(为了便于学生实验记录,我把教材上的记录表改成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③填写实验记录表。
  (3)分析实验数据。(从上面的实验数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实验二: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1)根据实验一的方法进行实验二操作。
  (2)分析实验数据。(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评选两个优秀实验小组并展示本组实验结果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问题一:一个人游泳时,仰泳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大,还是他潜水时受到的浮力大?
  问题二:30万吨的油轮与小货船相比,哪个载重多?哪个浮力大?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将本课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七、反思与自我评价
  对于本堂课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反思和评价。
  1.创新实验器具,使实验操作简单、准确,增强实验效果;
  2.优化实验记录表使实验记录更形象直观;
  3.通过数据分析方法,使归纳出的科学概念更具科学性;
  4.在本节实验教学课中,实验操作与创新实验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作者单位:靖西市第五小学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及馆员的现状,并就高校图书馆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好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论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科学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学会观察则是展开科学实践的基础。伽利略曾经提出,一切推理都要从观察和实验中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尝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长期的观察中搞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记录下其中的关键信息。这样就能让学生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一、有的放矢,形成清晰知觉  要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
我国的听证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的推进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尝试从立法型听证的公众、信息、主持人等方面提出问题并给出建议,以期对立法型听证在我国的
本文对降低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及对项目投资实施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问题做了阐述.
本文根据机械系统的使用与维修特点,阐述了机械技术状态的变化及其故障形成的一般过程,分析了机械故障的基本特性,指出了机械故障研究中应考虑的问题,对开展机械故障、维修保
“生活、游戏、综合”是《纲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这是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行动思路、方式
文章阐述了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以及图书馆信息资源在中专学校的重要性。
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本文从设计、材料、施工三个方面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和防治的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难免遇到裂缝的问题,而裂缝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本文针对此类问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分析了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具体表象,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创客式教学集合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创新教育等思想,与小学生创造力、好奇心等天性相切合,其在科学课程中的应用,更利于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创客式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需在实践摸索中寻求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思路,从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为创客教育展开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我国展开创客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