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203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关键词】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策略《开创》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区别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和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是指以某人、某事、某日作为选题依据的以特殊意义相区分的报道类型。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类别以纪念的内容作为区分标准,包括纪念人、纪念事、纪念日、纪念地、纪念物等多个类别。2008年,由央视人事办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和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联合拍摄的纪念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开创》,是典型的纪念事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反映了中央电视台筹建及创建初期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50位离退休老同志的采访,再现了老一辈电视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忠诚团结、敬业奉献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史。
  对于拥有丰富史料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而言,它不只是声音和画面的简单堆砌,它必须拥有整体结构、讲求叙事逻辑。因此,通过对作品叙事策略的分析,可以窥见制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表达。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一、叙事视角:不同视角的交叉使用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像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于事件可以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描述;内视角又分为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它的叙述要受到叙述人视域的限制,只能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感受去传达一切;外视角是指叙述者对叙述内容不全知,只能通过客观演示和直观传达向受众展示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但无法做出解释和说明。这三种叙述视角在《开创》中都有不同比例的运用。
  在《开创》中,除去人物采访的部分,旁白几乎贯穿全片。旁白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最典型的全知视角,可以根据情节发展和叙述需要对事件进展进行直接告知,在跨越时间跨度、合理调度素材方面具备其他叙述视角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开创》这样时空延展度大、人物角色众多的题材,旁白串起了全片的叙述脉络,在北京电视台(原央视)正式播出、走出国门、直播阅兵几处大的转折上,旁白都起到了统领全局、穿针引线的作用。除此之外,《开创》有大量采访素材,旁白可以灵活地改变和转移叙述视角,让整体叙事轻松而流畅。
  对央视离退休老同志的人物访谈是《开创》这部纪录片的独家内容和特色所在,作为叙述者的离退休老同志纷纷讲述亲身经历或者转述当年见闻,老同志群体的内视角叙述很好地缓和了旁白的“介入感”。老同志们回忆直播经历中的各种细节,尤其是王化南老先生讲述电视台刚开播的忙碌和辛劳时潸然泪下的情节,极富感染力。人物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很自然地会带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让所述内容变得可信,同时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会让片子更有代入感,从而达到让人接受、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的目的。
  全知视角和内视角是《开创》一片中主要选取的两种视角,外视角由于不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只在全片中少量而合理地运用。比如片头过后的第一个画面,展现的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时的情景,当时旁白尚未出现,只有全无前因后果的画面配上神秘而灵动的音乐,此处运用外视角叙事是为了造成悬念从而引起观众们的好奇,作为正片的开场开说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味。
  综上所述,《开创》并未使用单一叙述视角,而是对三种叙述视角的交叉合理使用,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全片的事实呈现和意义表达显得流畅有力、感人至深。
  二、叙事节奏:取舍事实与控制详略
  叙述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长短的比较,茨维坦·托多洛夫曾将时距分为停顿、省略、场景、延缓和概括。“对叙事时距的运用同样也是叙述者表达自己主观意图的一种叙事策略。每一个事件占据的文本篇幅长短本身就说明了叙述者希望唤起的注意程度。”①《开创》在叙述顺序上总体运用的是传统的顺叙,利于将事件记录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在顺叙的基础上,《开创》在宏观上对于叙述时距的技巧性运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开创》是为反映央视建台50周年而拍摄,但却只选择了1958-1964年间的素材来集中表现,尤其对1958年前后的事件着墨较多,文革期间及改革开放后的故事时间在新闻文本中没有表现,文本时间为零。
  而BBC在2004年拍摄的纪念类作品《50 Years of BBC News》则与《开创》截然相反,这部纪录片通过历数近50年BBC报道的重大新闻来说明BBC在英国新闻事业中起到的作用,选择新闻事件的标准是新闻关注度以及与BBC的相关性,没有特定的叙述脉络。区别于全景式的展现,《开创》在叙述时距上通过省略来取舍事实,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规避了文革期间央视的混乱历史和改革开放后不断壮大的庞杂内容,避免给纪录片造成的叙述压力,二是只表现央视起步的历程更加纯粹地凸显了中国电视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忠诚团结、敬业奉献的精神,能更好地契合央视此次为建台50周年献礼所想要表现的积极主旨。
  此外,《开创》对于叙述时距的运用还体现在微观上,即对展现央视初创大事记的详略处理上。《开创》对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直播建国十年庆典两个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大篇幅的、较为全面的展现,对办台前的筹备、最早的图片报道和时政报道、独立采播国家领导人新闻、与国外电视台建立联系、直播体育赛事、电视剧、晚会、服务教育类节目的开播等内容平铺直叙、一笔带过。通过对试播和直播十年庆典两个事件的场景再现,更加典型地表现了老一辈电视人敬业奋斗的精神。全片对于事件的详略处理,也构成了《开创》自己的叙事节奏,有张有弛、娓娓道来。
  三、叙事技巧:主题先行与集体叙述   《开创》通过人物访谈和背景描述的相互交融作为基本结构形态,除去在叙事角度和叙事节奏上的把控,该片作为专题片,在叙事技巧上还呈现出主题先行的特点。
  所谓主题先行,指的是根据需要,先确立主题,再根据主题要求填进人物和情节。在《开创》最后一分钟里,旁白道出了全片表现的主题:“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忠诚团结、敬业奉献的队伍”,事实上全片的框架构建和事实编排都是围绕了以上主题而展开。从筹备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到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此为全片的第一个段落,在展现这个段落内容的时候,片子通过对孟启宇、沈力、张正道等人的采访及史料展示,突出了老一辈电视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到毛主席题台标,此为全片的第二个段落,该段通过采访间接描绘了幕后工作的付出和辛劳,展现了老一辈电视人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从北京电视台走出国门到直播建国10周年庆典再到丰富节目类型,此为全片的第三个段落,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电视人忠诚团结、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后一个段落为展现如今的中央电视台的发展情况及最后的主题总结,将展现老电视人创业历程和创业精神的目的道出:借鉴过去的精神,鼓舞当下的电视人。可以看出,在主题先行的叙述策略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集体主义的创业精神与央视早期的创业历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映射的时代价值,最终引导当下的电视人获得启发。
  此外,《开创》的一大特色就是该片出现了大量的人物采访,被访者虽然有电视台领导、幕后工作人员、节目演员、主持人等多样化的类型,但是整体上这些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环境,都是央视起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对他们进行采访,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次集体发声、集体叙述。传播学者苏珊·兰瑟认为:“集体叙述声音指这样一种叙述行为,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这种叙事权威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也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的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②通过展现这些离退休老同志饱含深情的回忆,弱化了当年央视初创时的困顿与窘迫,强调了电视人的创业精神,并通过多个被访者之间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令叙述内容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从而最终达到了激发情感共鸣的煽情效果。
  结语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尤其是以纪念某事为主题的作品,在叙事中讲究事件、人物和精神三者的统一。对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事技巧的不同运用与把控,造成了不同的价值导向和意义表达。央视纪录片《开创》作为叙事较为传统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具有主题突出、节奏适宜、细节丰富等优点,但未来要想做出更有创意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还需要在叙述角度和结构上下更大功夫。
  参考文献
  ①侯雪轶,《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5
  ②苏珊·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全球传媒业发生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转型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生存的必由之路。淮北日报社审时度势,按照“做强主业、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创新驱动”的思路,大力推进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型,走出了一条“主业突出、多元并举、跨越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关键词】报业转型发展淮北日报社  近年来,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全媒体、集团化”的奋斗目标,淮北日报社按照“做强
都娟,中共党员,濮阳市第七中学生物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组建“都娟中原名师工作室”,引领带动省内外3万余名教师专业成长,近万人来工作室参观学习。组建“毛毛虫志愿服务队”,服务濮阳家庭教育事业,义务做家庭教育报告上百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原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2015年感动濮阳十大年度人物、2017年濮阳市最美教师。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和交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利用减值准则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剖析新会计准则对防止利润操纵的制度优势。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和利润率的增强,会计盈余信息已成为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会计制度规范的灵活性,利用会计准则的制度缺陷,粉饰财务报表,成为许多公司为达到保牌、上市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其中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是一个主要方面。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至关重要。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加强创新意识培养,试图启迪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性,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突破课堂局限,利用小孩子的天真好奇,激活他们的想象,并为他们开发创新意识的空间,帮他们插上创新的翅膀,让他们在自由探索的天空翱翔。    一、激发创新意识    1.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我在教学中
【摘要】地市党报新闻报道大部分以来自基层一线内容为主,地市报记者“走转改”是一种常态,需要探索的是如何深化“走转改”。本文阐述了《黄山日报》积极探索实践,组织策划活动,引领“走转改”走向深入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策划活动走转改黄山日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推动新闻工作者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重要部署。  对于黄山市这种城市规模小、农
摘 要:从体育教育本原价值的弱化,体育需求的边缘化,体育教育主体认识的错位以及现有体育政策的不足与执行不力等方面总结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失范的原因。结合《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出台,分析这一标准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积极影响,认为高校应处理好共性目标与个性特征、学校强制与制度规范、宏观与微观等关系,配合标准顺利实施,切实推动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展开。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管理
【摘要】气象新闻是都市报看重的服务性新闻品类之一,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相当的生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气象新闻报道经常容易陷入“不准”的尴尬,对于报纸的公信力是一种损伤。本文力图从都市报气象新闻报道的特点着手,分析导致这类新闻“不准”的成因——从客观上说,受天气预报技术条件和报纸出版周期的限制;从主观上说,受记者自身分析判断水平以及“抢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原因的探讨,本文尝试从新闻写作和编辑的
【摘要】本文以安徽日报为例,剖析党报在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以客观环境为依据,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为方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守舆论引导阵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党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  我国新闻媒体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现在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条
“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初见这一口号令我想起了信息化之父尼葛洛庞帝提出的OLPC(One Laptop Per Child,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非常简单易懂的口号但实现起来却是那么的不容易。表面上让每个孩子都能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只是一个金钱问题,但实际上光有个“本本”是没用的,这可以从日本政府的“未来学校”项目中看出来端倪。  日本政府连续三年投资数亿日元推进“未来学校”项目,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活动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更多的集中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和民生领域。让弱势群体真正拥有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法,民生帮扶类栏目的出现解决了民众的“发声和维权”问题。本文从民生栏目出镜记者表达和沟通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对调解帮扶类民生节目出镜记者的表达和沟通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民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