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小切口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小切口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修补;腹股沟疝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44-02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有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两种。多发于男性,且以右侧居多。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由于对患者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且易对腹股沟疝病变部位周围结构造成损伤,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临床应用范围有限[1]。我院为研究小切口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收治的7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小切口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7例,女8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51.2±3.3)岁,斜疝30例,直疝5例。对照组男28例,女7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50.9±3.5)岁,斜疝31例,直疝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局部麻醉,在其耻骨结节上方沿腹横肌走向行长于2-3厘米的横向切口,将组织逐层切开,并分离;最后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暴露腹股沟管,于患者内侧找出疝囊并将其进行游离,选择高位结扎、缝扎,提起精索,于其后方将腹股沟韧带与肌腱分别缝合3-4针,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对创面进行止血后进行关腹处理,将皮下与皮肤逐层缝合。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局部麻醉,在其耻骨结节外上方,也就是于腹股沟管平行方向行约5-8cm长的切口,剩余操作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住院时间,并在患者住院期间统计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术后感染1例,阴囊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术后感染5例,皮下积液1例,阴囊血肿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腹股沟在人体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部位,由于腹壁薄弱,代谢腹横筋膜胶原纤维发生异常,腹股沟内环括约肌机制及关闭机制出现障碍,导致人体腹壁强度下降,再加上腹内压增加,造成腹壁抵御腹压失衡,可引发腹腔内脏器向体表突出,发展形成疝,一般有腹股沟斜疝与直疝两种[2]。根据解剖学发现,由于腹股沟部位的耻骨肌孔以及腹横筋膜出现缺损或被破坏而引发形成疝,因此可通过修补腹膜前的下行间隙与耻骨肌孔处的腹横筋膜进行腹股沟疝修补,符合了腹股沟的生理、解剖以及病理结构[3]。
  但是传统的疝修补术由于对患者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且术后需卧床休养一段时间,同时要留置导管,因此术后疼痛明显、并发症发生率高,大大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经济负担。另外对于高龄患者以及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不仅手术风险较大,且围手术期的麻醉风险更高。采用常规的全身麻醉或连续性椎管内麻醉,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因此为了降低围手术期麻醉风险,患者可给予患者局部浸润麻醉,但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时,需要准备找到麻醉给药点以及麻醉延伸方向,保证麻醉效果[4]。
  为了降低手术风险性,现在临床常用小切口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可明显减小对患者的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压力。在进行小切口手术时,需要保证切口位置精准,位于内环与外环之间行2-3cm切口。在进行游离时,需在腹外斜肌腱膜外较广区域,保证牵拉时其皮肤游移不受限制。另外,切开腹外斜肌键的长度需大于皮肤切口,在内环上大于3厘米;对于疝囊较大患者,可在横断后分别对近端与远端进行处理。
  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5±3.1)min,术中出血量为(4.1±1.5)ml,住院时间为(3.1±0.9)d,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并发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小切口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洪宇.基础麻醉加局麻下小切口修补腹股沟疝[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90-91.
  [2] 彭雄波.小切口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8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42-43.
  [3] 欧小勇,王家文,韩丽娜.下腹部小切口经腹疝修补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6(4):969-971.
  [4] 余强.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8):200-20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得出其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传统护理组采用传统产后护理干预措施,综合组采用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患者的最终治愈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综合满意度。结果:综合护理组的治愈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综合满意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外孕合并卵巢囊肿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外孕合并卵巢囊肿的患者29例进行分析研究,均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此组患者均采取子宫卵巢切除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于子宫外孕合并卵巢囊肿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手术准备及术后护理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院前急救特点与策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院前急救的7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相关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7例患者中经过院前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快速、安全轉送至医院74例,占96.1%;转运途中病情加重,经及时处置,病情暂时稳定后快速转送至医院3例,占3.9%;途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建立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和通讯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观察方法与护理要点。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术后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并给予对症护理。结果:根据GCS预后评定法评定,治愈5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并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强化基础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观察;护理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临床生物化学常规定量方法与性能评价进行探究,进而对检验时影响质量控制的要素进行分析。方法:对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临床生物化学检测与定量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查找,并查阅国内外有关临床生物化学常规定量方法与性能评价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结果:临床生物化学常规定量方法非常多,其中包括精密度评价、灵敏度评价等多方面的实验,及时做好定量测定方法学的评价。结论:通过对临床生物化学常规定量方法与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8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与另98例未出血剖宫产产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影响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结果:巨大胎儿、多胎妊娠、胎盘因素等是导致剖宫产术中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可能造成宫缩乏力或有胎盘因素的产妇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避免其出现产后出血。  关键词: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预防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得出好的治疗方案。结果:所有产妇术中均安全,新生儿全部存活。有3例出现轻微反应,及时治疗排除危机,有一例患者出现强烈反应,经抢救,脱离危险。结论:瓣膜性心脏病孕妇实施剖宫产术麻醉,在术前应充分准备心脏病患者行剖宫产术选用连硬麻是安全可靠的。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肺动脉高压、肥厚性心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70例患者行内科对症支持、抗感染以及抑制消化液分泌等综合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均治愈。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资料进行比较,患者的WBC指标、A-PACHE-II 评分、血淀粉酶以及白蛋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期刊
摘要:气管切开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抢救治疗措施,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是气管切开一种严重并发症,本文拟就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对策做以探讨,以减少由此而引发的后续并发症及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气管切开;呼吸道梗阻;措施  【中图分类号】R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41-01  一、气管内套管阻塞  1、原因及紧急处理。气管内套管可
期刊
摘要:高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动脉硬化比较明显,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硬化,血管的顺应性下降,动脉弹性减退及脆性增大,鼻黏膜萎缩,鼻黏膜易受刺激出血[1].由于发病急,出血量多,患者容易导致出血、休克或窒息、容易引起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紧急抢救及正确的护理尤为重要.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并发鼻出血患者95例,在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争取了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