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学困生的转化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rtless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一线上课的老师,平时都上一个或几个班的课程,与学生朝夕相处,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庭”;班级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加速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又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班、全校的学生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想就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班级中学困生的转化。
  一、奉献爱心
  世界上万事万物尽管其复杂多变,但只要做具体工作的人以诚挚的爱心执著地去做,事物总会朝着人们的愿望来发展和转变。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一样需要诚挚的爱心和执著的努力。
  学困生往往轻易受人指责和歧视,他们渴望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宽容。当老师和同学误解并苛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委屈和压抑,从而产生对抗心理。所以,教师只要对“学困生”非凡的关心和保护,就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主动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学习。一个班级中学困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我们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学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心帮助。比如,我班的王某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在生活上缺乏母爱,使她变得孤僻、厌学,使她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学习上给予关心,并举行了《我们都想帮助你》的主题班会,大家的满腔热情感染了她,她含着眼泪表示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从此,王某同学重新振作起来,到了期末,她的成绩明显提高了。
  “关心” 不仅体现了老师无私的爱,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学困生前进的勇气。教师把“师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当爱流入学生心田时,便会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
  二、找 “闪光点”
  一个工作细心的老师对“学困生”心中细微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异常举动都能及时发现。但凡能够找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能及时而恰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熟悉自己的价值,领略成功的快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以激励其进步。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积极因素。从这一点入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鼓足学生前进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以前班里有个学生学习很差而且爱欺负同学。有一次,我发现已经散架的黑板擦被修好了,经了解,是这个学生主动修理的,我就诚恳地表扬了他,鼓励他多做好事,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后来,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欺负同学了,成绩也提高了。可见,从学生闪光点出发去转化学困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用赏识性教育,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也是很重要的。赏识让好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作为老师来说,我们不应该总是喜欢指出班里存在的种种不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班里出现的好现象轻描淡写或只字不提。因为一味地批评、埋怨、势必给学生造成颓丧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教育效果甚微。老师应该时刻对班级里出现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这样一来,班上的同学自然会觉得: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只要集体有了凝集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在这样的集体里,学困生们自然也会受到熏陶教育,对他们的转化工作自然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困生,赏识学困生。因为学困生缺点较多,思想脆弱,易和教师形成对立。教师要多去了解学困生、多去关心学困生、多去找学困生谈心、多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要做到少批评、少发火,不体罚。这样一来自然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学困生们的逆反心理。
  四、持之以恒,耐心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进步、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反复”说明转变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学困生内心世界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自信和自卑、努力和懈怠、开朗和忧伤、大胆和怯懦、自主和依靠交替发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持之以恒,要有足够的耐心,按照“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的规律,深入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其他文献
今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看望北师大师生时,也号召我们要做“四有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淮南子》中有这么一句话:“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故万物皆有根,因为“根”是生命的源泉和血脉,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那么,作为人,人的“根”是什么呢?是“德”!人离开了“德”,就失去了做人、做事的“根”。因此古人讲:“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无德。
期刊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进行,语文教师越来越有这样的一种错觉,那就是语文越来越不用教了,越来越教不了!因为,教师教了的不考,考的全是没教的!这是因为近年来的语文测试更注重于学生语文学科人文性素养的提升,而我们的老师在工具性、功利性思维的左右下越走越窄了。所以,不是语文越宽了,而是我们狭隘了!  我理解中的语文应该是这样的:语言与文学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所以语文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
期刊
有时候,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给理想的空间就越少,适当的低配人生,不仅会让我们更轻松,更从容,提高幸福指数,也会让我们远离诱惑,更专注于自己的梦想。教育,亦是如此:教育应该是单纯的,实用的。  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金则有一个著名的“小桌子理论”:他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学生桌模样,一盏台灯足以照亮全桌。他说,大桌子让他灵感全无,注意力随时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儿吸引走了,所以他只用小桌子写作,并将之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其实就是一种探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就是通过字面的解读,了解文字负载的内容,然后通过内容的了解,探究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规律,明白自己以后该怎样做事做人,该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表达。从中不难看出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写作教学的前奏,但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普遍感到作文吃力,我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课文在
期刊
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孟夫子就说过:“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老夫子的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  现代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人们愈加认识到抗挫折能力的重要,要让孩子经受磨难,承受压力。外国有的学
期刊
数学,从进小学就要开始学习,初中、高中直至大学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虽然一直在学习,但是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严重的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提出,教育要均衡发展,而我们晋中教育的教育均衡发展走在了全国先列,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共同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若不及时研究其原因,找出相应在的化解方法,势必会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加剧,从而导致成绩差的同学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只有让鲜活的生活情景进入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绽放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魅力,让学生思想品质得以升华,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导入新课的魅力  良好的教学开端,是学生学习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 众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学校就是培养人的地方。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孩子还要培养我们的教师。怎样使学校的老师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处于学习进取的状态,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所有学校领导所关注的问题。因为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要求我们老师要时时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当孩子们有一杯水的时候,我们就要储备一缸水,去滋润孩子们。知识是一汪活水,是动态的更新,而不是静态的死水。因此终身学习的执行是如此的迫在眉睫。  一、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学、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