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需要尊重个性与特长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g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钱学森之问”,杨振宁有过这样的思考:“美国之所以在科技方面特别成功,是对于特别好的学生规矩很少。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60%到90%的学生是好的,可以使他们规规矩矩地成才。而对于最好的10%的学生,还是美国的办法好,因为这些人不需要常规训练,海阔天空就可以发挥他的才华。”钱学森之问,对于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个比较富有力量的鞭策。然而,对于这个问题,困扰在应试教育体制里的教育者,似乎难以寻求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其实,只要我们的思路从分数教育的理念中走出来,就会发现这种教育的愚昧。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一生受教育的终结,一直学习语文。这种学习的效果如何呢?大家几乎有目共睹,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出色的文学家,甚至于很多学生的正常思维会因为接受了过多咬文嚼字教育而变得偏执化、狭隘化。语文教育需要建立在自由阅读基础上,对于字词段篇章过于偏执的思索,结果不是培养了语文的基础,而是禁锢了思维与创作的自由。在整个受教育过程,我们的孩子都考过不少的高分,然而,在执迷于分数教育过程中,给了学生多少思想上的自由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是学生不会表达吗?还是我们的教育自身过于偏执,对于所谓的“基础知识”过于执迷?不可否认,国内以高考为代表的分数教育下的很多考试题,足以让世界各国的大文豪莫名其妙。那些在考场上叱咤风云的高考状元,在考卷的领域里游刃有余,可是,多少考生精通于文化创作呢?
  跳出解放后从国外引进的学科设置思路,回顾解放前国内各类鼎盛的中医世家、书香门第,怎么培养的?也是像今天的教育这般执迷于对文本教育的顽固?若是那样,培养起来的只会是过多偏执于“书本真理”的书呆子。首先,他们成长的基础是对各类医书的研读,同时积极地参与实践的探索。广泛阅读已经被今天各科的“知识点”教育所替代,而所谓的实践教育更因为不易于考试操作而取消、简化。今天的教育,早已经被粗暴而简单的分数教育扭曲。
  归根结底,精英化的教育,先要有精英化的教育头脑。眼下这种依赖于考试分数对人才进行评价教育,其自身的愚昧,决定了谈论拔尖计划,只能算是痴人说梦。真正要做到拔尖,先要懂得把自己从分数教育的各种偏见之中解脱出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探索、阅读空间,从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做起。
  (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6185a60101h795.html)
其他文献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在幼儿教育战线上度过了23个春秋。每天早晨,不管自己是否开心,我都会用微笑迎接每一个纯真的小脸,给他们一个轻轻的拥抱。看到孩子的小脸脏了,我会找来毛巾帮他擦洗;看到孩子不开心时,我会想办法逗他快乐;看到他们不舒服时,我会给他们细心的照料……  记得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紫欣,刚上小班时,每天哭闹不止,不吃饭,对谁都抵抗。我总是不厌其烦地搂着她、哄着她,一口一口喂她吃饭,给她讲爱听
学位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打破了以往推优、电脑派位等种种升学、招生模式。如果这一政策能够切实推行,就能把不少家长从“小升初”的竞赛当中拯救出来,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平。毋庸置疑,初衷是好的,但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网友们并不乐观。有人说“教育资源不平衡,划分片区就是制造不公平”。如果不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标准化
学校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最重的处罚莫过于开除了。可是开除之后呢?还是把这些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并且一推了之。似乎他一旦出我之门,无论他再做什么,都与我无关了。但是,真的就无关了吗?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当学生离开学校多年以后,可以把当时学过的东西都忘了,那剩下的,才是教育。不可否认,有些学校的育人理念在这个问题上有些简单,眼睛只盯着那些能给自己带来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