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体的形成是很早的,远在先秦时期各种文体已陆续出现,文体论也开始萌芽。两汉以后,由於文学及其他文章的发展,促使文人学士注意到对文体的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论有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象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等重要著作,十分值得我们重视。本文拟对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正於方家。
其他文献
幺书仪在《文学评论》八九年第二期发表了《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笔者指出:元剧作家在处理“史实”上,表现了十分明显的“以我为主”的倾向,这是元人“历史剧”的共同点之一。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高士胡傅岩《华林带溪胡氏族谱·安鼎公传》载:“安鼎公,字调元,号傅岩。”)喜见武乡港下;里(今江西铜鼓县带溪乡)山峙水环,风景无异箕颖,乃弃原居奉乡吴仙里(今江西修水县何市乡)肇迂此地,筑室耕读,隐居乐道,
李博,曾广开在《郑州大学学报,八九年一期上发表《论庄子对稼轷词的影响》一文。辛弃疾是南宋的著名词人,从其现存的六百二十多首词来看,,无论其思想或艺术都明显受着庄子的影响。辛弃疾在饱经宦海沉浮和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险征途上,
曹顺庆在一九八九年第二期《文学评论》发表了《从总体文学角度认识〈文心雕龙〉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价值》一文。他认为:“龙学”研究,应当从以往狭小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地区扶贫事业进入解决相对多维贫困,实现区域发展振兴的"后扶贫时期".从解决"上学难"到实现"上好学",从侧重实时效益到追求长效整体收益,从保障脱贫攻坚到引领区域振兴、社会发展转型、扶贫需求变化等,共同推进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事业内涵价值的提升.同时,内涵价值的深化转变,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又带来扶志、扶知、扶智方面的新难点与困境."后扶贫时期",教育公益慈善作为第三方力量,能够从构建教育扶贫共同体、打造地方文化新风貌、创新执行模式三方面,
古典文学研究这一项事业,当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所谓转折,有两层含义,一是它的规模正在缩减,二是它的水平正在提高。量的负发展和质的正发展,二者似乎有些不和谐,但却奇妙地统一在这个时期。
美藉华人学者李渝在《帮派·女性·梦》一文(《现代社会与知识分子》杂志1989年1月号)中,从几个新的角度对《水浒传》作了探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文学奇观是志怪小说思潮的头起。鲁迅在论到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时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桑佛教亦入中土,渐觅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
多年前,我在《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一文中曾对敦煌俗赋的渊源作过一些粗浅们探索(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十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近几年来,关于变文起源的问题已有不少新的论著问世,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到十一月十五日,《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这是继一九八四年在上海举行的《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四来的第二次国际性《文心雕龙》学术会议。